期刊正文


核心素养需要三种“人文底蕴”

 

【作者】 邵玉宝

【机构】 湖北省潜江市马家台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近来,教育部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人文底蕴排在首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文底蕴,说到底其实就是人文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离不开人文教育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好三种人文底蕴,才能更好地落实与执行核心素养。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书香文化 “互联网+”文化
  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明其义,懂其理,从用心传承传统文化、用情传播书香文化、用力传递“互联网+”文化这三方面去浸润学生的言行,耳濡目染,培育出的学生心智必将是豁达的;情感必将是纯净的;意志必将是经得起磨砺的,这样的人将是一个大写的人、舒展的人,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的典范,也是落实核心素养中人文底蕴之关键。
  一、传承传统文化:慧润文化之魂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要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强化学生人文底蕴的一种有效途径。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能传承传统文化,还要带领学生从三个方面去找寻,慧润文化之魂。
  1、熏陶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主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等等。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是一个包含着诸多类分的综合概念。作为教师虽不能全懂,但一定要懂其一二,精其一项,如诗词、戏剧、音乐等,方能引导学生进入其多彩世界,了解其文化底蕴,使其深入其境,深体其魅力,方能达到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的目地。如我们众所周知的(美国)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就是一个借助戏剧的传统文化魅力,教育出一大批好学生的真实案例。
  2、强化“礼”文化。“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真实教诲,以礼待人才能以理服人。《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四岁的孔融之所以使大家敬佩,正是因为他懂得谦让,懂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懂得使别人快乐,懂得别人的快乐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如果一个文化程度很高,但不懂得礼仪的人,那他也是一个对社会毫无用处的人。因为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尤其是今天我们所面对的独生子女占主体的教育对象,这些方面常被忽视或遗忘,如果要想学生具备较好的道德情操,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八礼八仪”的教育不仅不能忘,还要求教师时常加以强化,注重落实,方能引导学生成为文雅之人。
  3、注重“孝”文化。孝的本质是“生命的互相尊重”。孝文化不仅要求我们尊重自己父母的生命,也要尊重、关爱他人的生命,从而扩展为对上孝敬、对下孝慈、对亲友孝悌、对国家孝忠,将“亲其亲、长其长”的家人之孝升华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大爱。但众观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众多迷心逐物的现代病,让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逐渐迷失,路遇摔倒老人是扶还是不扶等,让这世界变得相当混浊,学生们心中的价值观、亲情观也在淡化,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坚定地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开视野,有容乃大,回首孝文化,肃清其附着的污泥浊水,找出其相通之普遍价值,教育学生发掘其内涵:爱乡方爱国,尽孝常尽忠。“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如此,方能让学生的心田有爱才有情,有情才具德。
       二、传播书香文化:雅润育人之情
  一个民族多读书,才构建了提高民族素质的根本。一个人多读书,才有了提高个人素质的根本。读书能增强人的文化底蕴,成为提升素质的“加油站”、干好工作的“发动机”、成就事业的“推进器”和走向成功的“通行证”。教师的文化素质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在什么时候都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读书习惯,还要多方引导学生共浸书香、传播书香,真正爱书、读书、用书,雅润育人之情。
  1. 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一个爱看书的老师,一定能让班里的学生爱读书。平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走路、进班都带着一本书,时常和学生谈起读书的乐趣和内  容,用行动来引领学生。其次,表扬班里喜爱阅读、写作进步较大的同学,在班级里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激发其他学生的阅读兴趣。
  2、乐于交流。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获取他们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老师要经常问一问学生近段时间读的是什么书、鼓励他们与同学交换书、让他们向同学介绍一本好书,这些做法可有效激发全体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同时,老师可以把课外阅读作为与学生个别交流谈话做为班会课的话题,让学生感受老师对课外阅读的关注,帮助他们对读书保持长久的兴趣。
  3.用心激励。当学生发言、习作、日记中用到一些课外学到的好词佳句时,老师要及时表扬。这样做,既可以表扬先进,树立典型,又可以激励其他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也能提高全班同学的读书积极性,可谓一举三得。
  4、巧借东风。老师是促进学生读书的有心人,学校开展读书节时所举行的各种活动,是引导学生读书的最好契机。此外,电视、电影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如前一段时间学生们流行看偶像剧《终极三国》,这部电视剧中人物的名字全部取自于《三国演义》,老师可借机引导学生《三国演义》的这个人是什么样的呢,来带动学生读名著《三国演义》。只要老师做一个有心人,可以借许许多多的东风来引导学生读书。
  让学生用心灵读书,用思想走路,让书香浸润学生的心灵,才能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多样智慧,方能提高文化品位,才能积淀出浓厚的文化底蕴,为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传递“互联网+”文化 德润为人之师
   今天,“互联网+” 已被人类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生们对新事物,新知识的追求,使得网络文化迅速进入校园,融合为一种新的校园网络文化。因此,教师对“互联网+”文化的正确引导与运用,不仅会让学生们面对强烈的文化冲突和融合之际,还能较好面对社会的各种应变,真正达到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目地。
  1、正确使用网络,提升学习能力。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传播文明,开启民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促进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网络中的“花花世界”也使一些缺乏自控能力的学生们深陷其中,玩物丧志,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学业荒废,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需要教师精通网络的运用,并且能通过网络知识讲座、网络典型案例分析、热门话题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端正上网动机,教会学生用一双慧眼,把网络的利弊看得清清楚楚,引导他们多上网学习,在网上查阅一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拓展知识视野。如通过网络撰写博客,日记等等,提高自己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而不是利用高科技浏览一些无聊的东西,聊些无聊的话题,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迷失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从而达到让学生会学、爱学、能学的教育目地,积淀较好的知识素养。
  2、运用网络优势,搭建心灵驿站。交互性强是互联网络媒体的最大的优势,有了网络,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物理距离就没有了。教师若能组织学生开展双向交流的“家校沟通”、“ 心灵驿站”等活动,实现相互间的无障碍互动,不仅能及时解决学生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升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能促进学生高效、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与成长。因此,让教师传递好“互联网+”文化,把网络文化渗透好,利用好,管理好,其传递责任与教育功能可谓举足轻重。
  我们深知,人文厚度决定着一个人的幸福高度;也懂得,人文底蕴的熏陶需要长时间的磨砺,更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多方携手共进,才能结出硕果。但为了今后学生们的幸福高度,我们除了面对,已没有退路,更没有理由选择敷衍,唯有不忘初心,尽心尽责,用时间与耐心努力去培养学生们的人文底蕴,为早日落实核心素养、实现中国梦而做好教育者的本份。
   作者简介:邵玉宝   湖北省潜江市马家台小学校长.
  • 【发布时间】2017/7/15 17:34:44
  • 【点击频次】1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