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浅谈中学“对话教育”中如何在对话中达于理解
【关键词】 ;
【正文】在现代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接受固然是使教育有效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但问题在于,我国中学普遍流行的“讲——听式”教学,“问——答式”教学和“题海式”教学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学生总是处于被告诉或机械模仿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于等待教师的答案,习惯于自己的每一次选择都由别人代替,习惯于整个人生或全部生活任由他人安排,也就因此逐渐成为没有主见、缺乏主体性,心灵极为脆弱的人。对话教学在新课程推进中被广泛接受和认同,很大程度是一种矫枉。已有不少论者对对话教学的内涵、特征、要素及结构、运行机制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然而,我们越是不断地“往返”于对话教育的理论假设与实践验证之间,就越是感受到对话及对话教育在理论意蕴上的深刻性,以及它在实践中真正被理解、被实施的艰巨性。
根据笔者在管理班级中摸索中对对话教育的理解,可以用“基于平等、沟通交流、达于理解”这12个字来概括。
㈠ 对话得以展开并取得成效的前提是“平等”
我班里有一女学生性格较开放,思想也较为前卫,课外书看了许多,因此对西方的“平等”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常因为教师的某句话与她的观点不一致就要求教师向她道歉,理由是老师的话伤了她的自尊。上一任班主任因此常与她较真,结果也就常常闹得不欢而散。接任该班前,许多科任教师就给我打预防针:一定要尽量避免与该学生的正面冲突。接任不久,她因为班里一学生迟到而替该生捏造了一请假条,被笔者识破并批评后,该女同学还以她的举动、出发点是为了班里的荣誉,班里常规检查不被扣分为由提出抗议,要求我向她道歉。对于她这无理的要求,我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让她先把理由一一陈述,接着,笔者首先肯定该学生热爱班集体、捍卫班级荣誉的意愿是值得赞扬的,待她情绪缓和后,再以奥运会兴奋剂与考试作弊为例子,然后就她的理由的漏洞一一指正,最后让她从大局出发,换位思考,找出自己思想上的错误,最后诚垦地接受批评。
事后总结:传统的思想教育是以教师传话,学生受话,教师训话,学生听话的方式进行。在这种方式中,学生的地位是被动的,他们只是受教师的摆布和安排。地位的悬殊,必然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学生主体的丧失,也必然使对话难以真正展开。对话的双方必然是主体,是两个主体之间的商谈和共享。教师并不凌驾于学生,也不是“一切听学生”,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沟通。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地留出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同时,应尽可能地诚恳地倾听学生的心声,用平等的心来接纳学生。
㈡ 对话的实质是双方在思想、精神和情感上发生真实的沟通与交流。
第一次深入性的对话后,我发现该学生对我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经常有事没事地找我谈话,向我炫耀她在网络博客上骄人的成果,每一次我都很耐心地倾听,因为我发觉,该学生应该是一个寂寞的孩子,她在我面前的表现其实像极了一个等待大人表扬的孩子,很单纯。接着,我发现她表现得非常用功,经常一个人埋头读书,但随之而来的是高烧,感冒不断,身体状况直线下降。于是我把她找出来,很诚恳地叫她调整一下学习的速度,放慢一下节奏,让身体能适当地休息与放松。可出乎意料的是,她大声地斥责我把她所有的梦想都打破了。理由是她艰难建立了信心,而且已决意破釜沉舟、孤注一掷,就像沙漠中的旅人,坚持一个信念才能走出绝境,而我则残忍地指出她的信念只是海市蜃楼,不堪一击。接着号啕大哭。拒绝与我谈话。看到这个情况,我大为惊愕,意识到我的对话方式可能要转换才能改变目前的局面。于是,在事后的一个星期内,我通过让与她感情较好的同学传递纸条,和她用文字来对话,慢慢地消融了她的怨恨。后来她总结我的谈话对她的作用是:对一个孤独的旅人,提醒他前方还有艰辛与荆刺,一定要减少消耗,保存体力。
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的关系必然发生性质上的改变。教师的角色将更多地体现为“促进和帮助学生自发学习如何对付迅速的变化,如何思维,如何决策”。
㈢ 对话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在人与人之间建立理解、信任和爱
平等、爱、谦虚、信任、希望,既是对话得以发生的前提,又是他期望通过对话达到的结果。建立以信任、包含和共享为特征的师生间的对话关系,才是对话的真正目的。
经过两次交心后,该学生变得非常信任我,于是我又就她的学习方法、学习状态进行纠正,她很虚心地接纳了我的意见,现在,该学生已改变了以前上课不听、下课不学的状态,成了一个勤奋的学生,并且学习成绩提高很快。
在教育过程中,真正的对话是一种理解,是在理解、研讨、协商的过程中达成的,当然同时可能还有宽容、体谅、生成和分享。对话不是独白,不是只顾自己表达而不倾听他人意见的“聋子会议”。对话的目的是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只有达到理解才可能共享双方的观念,学生才能实现发展。
根据笔者在管理班级中摸索中对对话教育的理解,可以用“基于平等、沟通交流、达于理解”这12个字来概括。
㈠ 对话得以展开并取得成效的前提是“平等”
我班里有一女学生性格较开放,思想也较为前卫,课外书看了许多,因此对西方的“平等”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常因为教师的某句话与她的观点不一致就要求教师向她道歉,理由是老师的话伤了她的自尊。上一任班主任因此常与她较真,结果也就常常闹得不欢而散。接任该班前,许多科任教师就给我打预防针:一定要尽量避免与该学生的正面冲突。接任不久,她因为班里一学生迟到而替该生捏造了一请假条,被笔者识破并批评后,该女同学还以她的举动、出发点是为了班里的荣誉,班里常规检查不被扣分为由提出抗议,要求我向她道歉。对于她这无理的要求,我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让她先把理由一一陈述,接着,笔者首先肯定该学生热爱班集体、捍卫班级荣誉的意愿是值得赞扬的,待她情绪缓和后,再以奥运会兴奋剂与考试作弊为例子,然后就她的理由的漏洞一一指正,最后让她从大局出发,换位思考,找出自己思想上的错误,最后诚垦地接受批评。
事后总结:传统的思想教育是以教师传话,学生受话,教师训话,学生听话的方式进行。在这种方式中,学生的地位是被动的,他们只是受教师的摆布和安排。地位的悬殊,必然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学生主体的丧失,也必然使对话难以真正展开。对话的双方必然是主体,是两个主体之间的商谈和共享。教师并不凌驾于学生,也不是“一切听学生”,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沟通。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地留出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同时,应尽可能地诚恳地倾听学生的心声,用平等的心来接纳学生。
㈡ 对话的实质是双方在思想、精神和情感上发生真实的沟通与交流。
第一次深入性的对话后,我发现该学生对我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经常有事没事地找我谈话,向我炫耀她在网络博客上骄人的成果,每一次我都很耐心地倾听,因为我发觉,该学生应该是一个寂寞的孩子,她在我面前的表现其实像极了一个等待大人表扬的孩子,很单纯。接着,我发现她表现得非常用功,经常一个人埋头读书,但随之而来的是高烧,感冒不断,身体状况直线下降。于是我把她找出来,很诚恳地叫她调整一下学习的速度,放慢一下节奏,让身体能适当地休息与放松。可出乎意料的是,她大声地斥责我把她所有的梦想都打破了。理由是她艰难建立了信心,而且已决意破釜沉舟、孤注一掷,就像沙漠中的旅人,坚持一个信念才能走出绝境,而我则残忍地指出她的信念只是海市蜃楼,不堪一击。接着号啕大哭。拒绝与我谈话。看到这个情况,我大为惊愕,意识到我的对话方式可能要转换才能改变目前的局面。于是,在事后的一个星期内,我通过让与她感情较好的同学传递纸条,和她用文字来对话,慢慢地消融了她的怨恨。后来她总结我的谈话对她的作用是:对一个孤独的旅人,提醒他前方还有艰辛与荆刺,一定要减少消耗,保存体力。
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的关系必然发生性质上的改变。教师的角色将更多地体现为“促进和帮助学生自发学习如何对付迅速的变化,如何思维,如何决策”。
㈢ 对话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在人与人之间建立理解、信任和爱
平等、爱、谦虚、信任、希望,既是对话得以发生的前提,又是他期望通过对话达到的结果。建立以信任、包含和共享为特征的师生间的对话关系,才是对话的真正目的。
经过两次交心后,该学生变得非常信任我,于是我又就她的学习方法、学习状态进行纠正,她很虚心地接纳了我的意见,现在,该学生已改变了以前上课不听、下课不学的状态,成了一个勤奋的学生,并且学习成绩提高很快。
在教育过程中,真正的对话是一种理解,是在理解、研讨、协商的过程中达成的,当然同时可能还有宽容、体谅、生成和分享。对话不是独白,不是只顾自己表达而不倾听他人意见的“聋子会议”。对话的目的是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只有达到理解才可能共享双方的观念,学生才能实现发展。
- 【发布时间】2017/7/15 17:39:18
- 【点击频次】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