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山村教师精神现状一觑

 

【作者】 崔玉娇

【机构】 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工作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山村学校教师,在工作上“一个萝卜一个坑”、强度大,加上地处偏远山区,很难享受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造成他们业余生活比较单调、沉闷,精神上颓唐,因此萌生了消极不作为思想,教师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得不到提升,教育质量无法提高。如何帮扶那些精神上颓唐的山村教师,让他走出那种颓唐的状态,建设自己精神的家园?将是新时期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关键词:山村教师;精神;颓唐;关注;精神家园; 建设
  以前乡村教育的贫困,主要是在硬件上、物上的贫困,现在国家对教育投入很大,很多偏远地区校舍修好了、硬件改善了,但是现在教师精神生活的贫乏变得尤为突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李长安说“估计有超过50%的乡村中小学教师心理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我是执教在甘肃中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乡镇中心学校的一名教师,2014年到本县一个山村支教,体验了大山深处少数民族聚居区山村教师的生活,经历了他们工作生活上所承受的精神压力,感触很深。
  常说做乡村教师就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做大山深处少数民族聚居区山村的教师暂不说守得住清贫,内心深处所要承受那种孤独和寂寞更是让身处在城市的你难以想象的。我县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界的地方,地形复杂,沟壑纵横,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为了附近两个小村庄孩子们上学方便,我所支教的学校修在两村间的山梁上,学校共有七名教师,70多名学生,六个教学班,我们在工作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白天校园里奔跑着活泼可爱的学生,与学生们游戏、学习,工作虽有些累,但不觉得寂寞,可是一放了学,学校一片的寂静,全校除两名本乡教师外,我和其他四个老师离家远都住宿在学校,学校业余文化生活十分单调,交通和通信条件差,能与外界交流的工具只有2G信号的手机和接受到卫星转播信号的一台电视。最盛大的社交活动就是同本地“留守”的老乡们吃一顿 “羊平伙”(东乡族特有的一种民间聚餐交友的社交活动),即就是这样的社交活动也不容易开展起来,因为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守下来的都是些老人,东乡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外地的青年教师要与习惯了用本民族语言的老人们交流起来需跨越 “年龄沟”和“语言沟”。这样看来,在这里繁忙的工作倒是赶走寂寞与孤独犒赏。
  工作在这里的外地特岗教师更是倍感寂寞与孤独,他们每年除寒暑假外,只有在小长假期间回趟家与亲人相聚,于是越是寂寞越是想家,越是想家越是寂寞。长期在这烦躁的情绪中工作,心理处于压抑、沉闷的状态。所以说“击退”工作在山村教师的不只是清贫,更是这心理上的压抑与沉闷,也是让优秀师范类大学毕业生望着大山深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山村学校而心生畏惧重要原由。
    “乡村的校园,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漫天的灰尘,而是那令人窒息的颓唐感。”一位在山村支教过教授说。的确,我支教的学校有三名任教的大学生本科毕业的特岗教师,我试着问他们会不会继续签约留在这里执教?他们说:我们怀着炙热的青春理想,来到这里实现人生价值,近三年平凡而枯燥的工作生活,已将热情消耗殆尽,身心疲惫,自身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无力顾及,面对这没有创新的劳作,终将使我们成为“牧羊人”、“教书匠”式教师,看不到自身价值,生活毫无意义。再说,在这么封闭的环境中交友都很困难,我们的婚姻又将如何?我们的家将安在何处?是啊,这些年轻的大学生抱着满腔的热情来到自然条件如此艰苦的山区,为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然而许多的农村包括学生,都对教师职业缺乏认可和尊重,缺少社会价值感;心理的压抑、沉闷,工作的忙碌,在教育教学上反思的很少、研讨的很少,工作上没有成就感,精神状态趋于颓唐。加上乡村教师待遇低,从精神到物质都没有,甚至连婚恋都成问题,这怎能让他们继续留在这山村为教育事业做贡献呢?
  教育的发展靠教师,教育的发展品位的提升还要靠教师。教师是教育事业的实施者,当教育吸引不住优秀的人才,那么振兴祖国民族教育事业将会是一句空话。只有把优秀的人才吸引到教师队伍中来,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教育发展的重要位置上,把教师的个人发展和需求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增强教师间的交流,把整个学区、整个县的教师变成一个共同体,流动任教;或像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教授王本朝说:“我建议让连续在乡村工作5年以上的教师,能够像大学二级教授那样,实行休假制”,腾出时间让封闭在山村的教师走出去培训学习“透透气”、“吸一口新鲜的空气”。让教师动起来、活起来,在精神上充满活力,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才更有活力,更有动力。
  落叶知秋,那些经历了磨难与挫折的老一代教师即将整体退出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讲台,将有越来越多的新一代大学生走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教师岗位。新一代大学生与老一代中师生相比,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不会甘于物质生活的贫困,更不会甘于精神生活的贫瘠。因此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将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挑战。令人欣慰的是国家正在想方设法建立制度和办法改善和解决这一现状,如我省近日下发了《甘肃省乡村教育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将助力从事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进一步关注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山区教师的外部文化、娱乐环境和生存、生活环境建设;精神家园的建设。在体制上给山村教师提升创造平台、空间,让山村教师具有成长和发展的动力,在奋斗中找到成就感、归属感,展现朝气蓬勃的奋发精神。
  此外,工作在大山深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乡村教师一定要学会调整心态,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善待自己、追求理想、笑对人生。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  精神生活贫乏更易让乡村教师却步   阳锡叶   2016.3.14
  2.《甘肃教育》    培训是教师最大的福利 王学舜  2016年第一期
  3.《文汇教育》   当教育吸引不了优秀教师 优秀人才总想逃离教育:是否该有所思     共青团临夏州委微信公众号
  • 【发布时间】2017/7/15 17:42:07
  • 【点击频次】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