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适宜环境 激活创新教学
【关键词】 ;
【正文】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世界,知识的创新、传播、应用是这个社会的根本特征。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国家对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了几轮的修订,修订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十三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打破老传统,走上创新路。如何使广大老师走上创新路呢?我认为首先应从创造适宜环境入手。(这里的适宜环境包括教师为学生创造的环境和学校为教师创造的环境)
一 教师层面:
(一) 以任务作驱动,放手让学生去尝试。
立足学生主体、培养创新精神较多地体现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教师不能牵着“主体”的鼻子走。让学生上位,教师适度隐身,否则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便是徒有虚名。钱梦龙老师把这种关系概括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是非常形象而通俗的提法,反映了教与学、师与生的辨证关系。那么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如何让小学生在课堂上很好的合作学习呢?小学生,若盲目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他们会无所事事,看似热闹的讨论也只会虚有形式。要想丰富课堂内涵,必须以任务的形式,把这节课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出示出来。学生的自学、讨论、分工合作要围绕这些问题来展开。笔者曾听过一节成功的以任务作驱动的课例(三年级上册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练习课)。教师首先给出了两个掌握性题组(一题先求单一量、另一题先求总量)紧接着出示导学任务:先列式解答,然后试着说说解题思路上的不同。任务指向性强,简单明了,学生有事做。在重点练习的设计时,教师又给出了一组层次性题组。出示的导学任务是:1、请根据给出的信息把题目补充完整。2、题目补充完整后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说说你的想法。让学生明白先干什么,再做什么。在提高练习设计时用了一组比较性题组。出示的导学任务是:先填表,再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规律,说说你的发现。任务明确,让每一个学生的手、脑、口都动起来。
(二) 巧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而言,有趣的、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往往会更加专注。从而就会更积极的去了解它,并学会它。若数学单单只让学生被动的参与其中,掌握某一个定律,解决某一个题目,那么学生往往只是配合老师完成预定教学方案的工具和被填充标准答案的容器,谈不上让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与创造性活动。此时,作为小学数学老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能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特性以及我们的生活实际创设适合学生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带着积极的心态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在执教的过程中不妨经常把学生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如《奔跑吧!兄弟》《最强大脑》等的片段编入题目中;把在商场、银行、校园内、教室里拍摄的图片以及班上同学的照片插入课件之中;偶尔把他们喜爱的卡通形象、动漫人物等给他们以微课的形式呈现,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些情景中,学生会带着兴趣,不自觉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在潜移默化的学到知识的同时,又会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也是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服务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豪感与成就感,慢慢的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二 学校层面:
(一)提高教师素质,搭建提升平台。
只有高质量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学;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老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教师专业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前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是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所以学校要:1、为教师外出培训和学习搭建平台,创造机会给老师充电。2、切实抓好校本培训,利用网络、专家讲座、骨干引领等方式组织教师集中培训,由于不同教师文化底蕴不同,对培训要分层,解决“吃的饱,吃得好”的问题,将培训内容内化吸收,转化为“生产力”。3、研读三书,吃透课标,订一份能指导教学的业务杂志或专著,撰写一定的反思或体会,不断提升教师素养。
(二)教学管理要为创新松绑
教学管理的目的不仅是要求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的“量”,更主要的是看工作的“质“。我们教学管理就要为数学教师松绑,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积极性,教学不能过多的应用“刚”性管理,要刚柔相济,把规章制度转变为自觉行动,发掘人的潜能,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特色。对青年教师给他们制定目标,鼓励他们走创新路,以包容的心态,少指责和埋怨他们的失误;对中年教师,鼓励他们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主动承担创新课题研究并大胆实践;对老年教师要帮助他们总结教学经验,形成经验和理论,并对青年教学进行“传、帮、带”。让数学老师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下敢闯敢试。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一般都习惯使用整齐划一的量化打分管理:开学时把教学常规进行定量定分,并且在教师中要求统一的量,一月一抽查,期中(终)一普查,学期结束时把常规工作得分加上学生考试成绩得分,依此来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优劣。这种管理无疑压抑着教师的创造欲望。尤其是数学学科,教学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开发性,课时安排、作业布置和批改,不可能整齐划一,再说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法,只有根据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数学教师从应付备课的节数、作业的次数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去创造新的教法。“量”只做评价参考,“质”才是重要的评价依据,把“质”的标准定在是否有创造性上,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教学围绕创新给每位教师落实一个校级以上研究课题,承担并完成一次校级以上生本课堂研讨任务,研读一本与学科教学有关的教育专著,写一篇读书心得,发表一篇教育科研论文,上一节公开课,写一篇教学案例或教育叙事,撰写一份学生个案分析或帮辅报告,命制一套高质量的单元检测题,撰写一份所任教班级的教学质量分析报告。管理者在这“十个一”的落实中,既可以评价数学教师的创新成果,又可以看到教师的创新足迹,教师也积累了有价值的资料,提高了创新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我们任重而道远,只有创造适宜环境,在教学中渗透创新理念,切实将创新教学落到实处,才能完成新课标中赋予我们的任务。
作者简介:鲁玉霜,本科,中学二级, 湖北省保康县城关镇小学教师。
一 教师层面:
(一) 以任务作驱动,放手让学生去尝试。
立足学生主体、培养创新精神较多地体现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教师不能牵着“主体”的鼻子走。让学生上位,教师适度隐身,否则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便是徒有虚名。钱梦龙老师把这种关系概括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是非常形象而通俗的提法,反映了教与学、师与生的辨证关系。那么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如何让小学生在课堂上很好的合作学习呢?小学生,若盲目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他们会无所事事,看似热闹的讨论也只会虚有形式。要想丰富课堂内涵,必须以任务的形式,把这节课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出示出来。学生的自学、讨论、分工合作要围绕这些问题来展开。笔者曾听过一节成功的以任务作驱动的课例(三年级上册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练习课)。教师首先给出了两个掌握性题组(一题先求单一量、另一题先求总量)紧接着出示导学任务:先列式解答,然后试着说说解题思路上的不同。任务指向性强,简单明了,学生有事做。在重点练习的设计时,教师又给出了一组层次性题组。出示的导学任务是:1、请根据给出的信息把题目补充完整。2、题目补充完整后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说说你的想法。让学生明白先干什么,再做什么。在提高练习设计时用了一组比较性题组。出示的导学任务是:先填表,再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规律,说说你的发现。任务明确,让每一个学生的手、脑、口都动起来。
(二) 巧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而言,有趣的、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往往会更加专注。从而就会更积极的去了解它,并学会它。若数学单单只让学生被动的参与其中,掌握某一个定律,解决某一个题目,那么学生往往只是配合老师完成预定教学方案的工具和被填充标准答案的容器,谈不上让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与创造性活动。此时,作为小学数学老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能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特性以及我们的生活实际创设适合学生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带着积极的心态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在执教的过程中不妨经常把学生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如《奔跑吧!兄弟》《最强大脑》等的片段编入题目中;把在商场、银行、校园内、教室里拍摄的图片以及班上同学的照片插入课件之中;偶尔把他们喜爱的卡通形象、动漫人物等给他们以微课的形式呈现,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些情景中,学生会带着兴趣,不自觉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在潜移默化的学到知识的同时,又会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也是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服务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豪感与成就感,慢慢的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二 学校层面:
(一)提高教师素质,搭建提升平台。
只有高质量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学;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老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教师专业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前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是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所以学校要:1、为教师外出培训和学习搭建平台,创造机会给老师充电。2、切实抓好校本培训,利用网络、专家讲座、骨干引领等方式组织教师集中培训,由于不同教师文化底蕴不同,对培训要分层,解决“吃的饱,吃得好”的问题,将培训内容内化吸收,转化为“生产力”。3、研读三书,吃透课标,订一份能指导教学的业务杂志或专著,撰写一定的反思或体会,不断提升教师素养。
(二)教学管理要为创新松绑
教学管理的目的不仅是要求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的“量”,更主要的是看工作的“质“。我们教学管理就要为数学教师松绑,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积极性,教学不能过多的应用“刚”性管理,要刚柔相济,把规章制度转变为自觉行动,发掘人的潜能,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特色。对青年教师给他们制定目标,鼓励他们走创新路,以包容的心态,少指责和埋怨他们的失误;对中年教师,鼓励他们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主动承担创新课题研究并大胆实践;对老年教师要帮助他们总结教学经验,形成经验和理论,并对青年教学进行“传、帮、带”。让数学老师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下敢闯敢试。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一般都习惯使用整齐划一的量化打分管理:开学时把教学常规进行定量定分,并且在教师中要求统一的量,一月一抽查,期中(终)一普查,学期结束时把常规工作得分加上学生考试成绩得分,依此来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优劣。这种管理无疑压抑着教师的创造欲望。尤其是数学学科,教学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开发性,课时安排、作业布置和批改,不可能整齐划一,再说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法,只有根据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数学教师从应付备课的节数、作业的次数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去创造新的教法。“量”只做评价参考,“质”才是重要的评价依据,把“质”的标准定在是否有创造性上,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教学围绕创新给每位教师落实一个校级以上研究课题,承担并完成一次校级以上生本课堂研讨任务,研读一本与学科教学有关的教育专著,写一篇读书心得,发表一篇教育科研论文,上一节公开课,写一篇教学案例或教育叙事,撰写一份学生个案分析或帮辅报告,命制一套高质量的单元检测题,撰写一份所任教班级的教学质量分析报告。管理者在这“十个一”的落实中,既可以评价数学教师的创新成果,又可以看到教师的创新足迹,教师也积累了有价值的资料,提高了创新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我们任重而道远,只有创造适宜环境,在教学中渗透创新理念,切实将创新教学落到实处,才能完成新课标中赋予我们的任务。
作者简介:鲁玉霜,本科,中学二级, 湖北省保康县城关镇小学教师。
- 【发布时间】2017/7/15 17:44:39
- 【点击频次】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