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情趣,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化的高度统一,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两者和谐统一呢?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标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关键词:生活情趣 培养 学生 语文素养
一、以生活的反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除了对新奇的、没见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还对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反差的东西也特别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备课组通过钻研教材,首先抓住教材中的内容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同学们都清楚,如果被火烧着的话,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扑救。但当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情节的冲突,提出:邱少云被烈火烧着时,“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大几个滚,就可以把大火扑灭——而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里一动也不动?”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的经历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使他们产生了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他们认真阅读课文。通过思考讨论后,才知道原来邱少云“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胜利。”真正的不怕火烧是他伟大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抓住我的心情“我担心这个年轻的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是的,作为一个小战士,他完全可以站起来扑灭身上的火,但如果这样,潜伏部队就会被敌人发现,后果不堪设想。全班同学围绕这个问题读读、想想、议议,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展开人生价值的讨论,让学生懂得人应该团结协作,要有集体主义精神,“生命有价道德无价”。
其次,抓住课文中的对比。教材中强烈的对比也是学生产生求知欲的主要因素,它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角色,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使课堂效率成倍提高。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中,作者抓住父亲母亲对儿子绝然相反的评价,形成鲜明的对比,课堂上顿时议论纷纷,学生们经过自我的对照和相互之间的讨论交流,体会到父亲和母亲实际上是对儿子最彻底的爱,最伟大的爱;父亲之所以把“我”写的诗进行贬谪,实际上是对我无声的怜悯、坚决的支持;母亲也是给我最大的温暖,对我最大的爱惜。学生们通过学习,懂得了父亲的爱和母亲的爱都是世界上最真诚的爱。这样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之间的反差,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自然的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 以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一夜的工作》为例。当“我”看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是如此繁忙,生活却有时如此简朴,激动地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这一情景中的“激动”,很多同学都体验过。我就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生活,通过学生的体验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了解“激动”是什么意思?再问作者的激动的情绪表现在哪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很快发现作者由于“激动”,话说得不完整。此时,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展开想象,把作者的话补充完整。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把作者的情感体现出来。结果,学生都投入并读得声情并茂,有声有色。可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情感。
又如,在《争画》一课中,当老师提出如果让你来判断画该归给谁?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老师!老师!……”这一情景说明学生都有着丰富的相似的体验。我就利用这一体验做文章:先请个别学生判断,再请其他同学评议,看看是否判出“反差”的味道。就这样,学生在读中自然地进入角色,并在读中很好地理解了“感谢二位如此夸奖白石,既然双双题诗相赠,此画非白石莫属。”的诗意,进而水到渠成地理解。可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已有的感情体验进行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以提高,也使学生的阅读习惯、想象能力都得以提高。
三、 以生活的辐射,陶冶学生的情操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也就是把社会生活辐射进课堂)。那么它的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例如《牛郎织女》一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就以该课为题,让学生续写课文。由于这件事故事性强,又切合学生的感情心理,故此,学生写作热情高涨,想象奇特,感情深刻。在他们的续文中,既有“真爱永恒”的哲理,又有艰苦努力才能不被人欺负的体会,还有做人应具有同情心的认识。通过课堂的延续,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再以《小抄写员》为例。当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这篇文章很感人,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请你就社会上的某种人、某种现象写一段感想。学生作业交上来后,我惊喜万分地发现:我的学生正在长大。有的学生对商人的行为发表感想——做生意应以诚信为本、老少无欺,不买伪劣假冒产品;有的学生以某些出租司机的行为发表看法:开车时,拾到乘客的钱物应归还给失主,不占为己有;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家长只顾赚钱不注重自身修养的行为发出了内心的呼声等等。这样的教学,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发展了教材,更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和谐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成倍提高,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
参考文献:
[1]赵家忠. 培育高尚道德情操 保持健康生活情趣[J]. 新长征,2015,(11):18-19.
[2]刘献君. 论“以学生为中心”[J]. 高等教育研究,2012,08:1-6.
[3]齐文辉. 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钟泽龙,工作单位: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陈店沟湖学校,最高学历:本科,职称:小学语文一级教师.
关键词:生活情趣 培养 学生 语文素养
一、以生活的反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除了对新奇的、没见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还对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反差的东西也特别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备课组通过钻研教材,首先抓住教材中的内容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同学们都清楚,如果被火烧着的话,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扑救。但当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情节的冲突,提出:邱少云被烈火烧着时,“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大几个滚,就可以把大火扑灭——而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里一动也不动?”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的经历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使他们产生了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他们认真阅读课文。通过思考讨论后,才知道原来邱少云“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胜利。”真正的不怕火烧是他伟大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抓住我的心情“我担心这个年轻的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是的,作为一个小战士,他完全可以站起来扑灭身上的火,但如果这样,潜伏部队就会被敌人发现,后果不堪设想。全班同学围绕这个问题读读、想想、议议,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展开人生价值的讨论,让学生懂得人应该团结协作,要有集体主义精神,“生命有价道德无价”。
其次,抓住课文中的对比。教材中强烈的对比也是学生产生求知欲的主要因素,它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角色,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使课堂效率成倍提高。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中,作者抓住父亲母亲对儿子绝然相反的评价,形成鲜明的对比,课堂上顿时议论纷纷,学生们经过自我的对照和相互之间的讨论交流,体会到父亲和母亲实际上是对儿子最彻底的爱,最伟大的爱;父亲之所以把“我”写的诗进行贬谪,实际上是对我无声的怜悯、坚决的支持;母亲也是给我最大的温暖,对我最大的爱惜。学生们通过学习,懂得了父亲的爱和母亲的爱都是世界上最真诚的爱。这样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之间的反差,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自然的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 以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一夜的工作》为例。当“我”看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是如此繁忙,生活却有时如此简朴,激动地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这一情景中的“激动”,很多同学都体验过。我就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生活,通过学生的体验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了解“激动”是什么意思?再问作者的激动的情绪表现在哪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很快发现作者由于“激动”,话说得不完整。此时,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展开想象,把作者的话补充完整。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把作者的情感体现出来。结果,学生都投入并读得声情并茂,有声有色。可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情感。
又如,在《争画》一课中,当老师提出如果让你来判断画该归给谁?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老师!老师!……”这一情景说明学生都有着丰富的相似的体验。我就利用这一体验做文章:先请个别学生判断,再请其他同学评议,看看是否判出“反差”的味道。就这样,学生在读中自然地进入角色,并在读中很好地理解了“感谢二位如此夸奖白石,既然双双题诗相赠,此画非白石莫属。”的诗意,进而水到渠成地理解。可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已有的感情体验进行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以提高,也使学生的阅读习惯、想象能力都得以提高。
三、 以生活的辐射,陶冶学生的情操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也就是把社会生活辐射进课堂)。那么它的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例如《牛郎织女》一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就以该课为题,让学生续写课文。由于这件事故事性强,又切合学生的感情心理,故此,学生写作热情高涨,想象奇特,感情深刻。在他们的续文中,既有“真爱永恒”的哲理,又有艰苦努力才能不被人欺负的体会,还有做人应具有同情心的认识。通过课堂的延续,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再以《小抄写员》为例。当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这篇文章很感人,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请你就社会上的某种人、某种现象写一段感想。学生作业交上来后,我惊喜万分地发现:我的学生正在长大。有的学生对商人的行为发表感想——做生意应以诚信为本、老少无欺,不买伪劣假冒产品;有的学生以某些出租司机的行为发表看法:开车时,拾到乘客的钱物应归还给失主,不占为己有;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家长只顾赚钱不注重自身修养的行为发出了内心的呼声等等。这样的教学,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发展了教材,更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和谐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成倍提高,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
参考文献:
[1]赵家忠. 培育高尚道德情操 保持健康生活情趣[J]. 新长征,2015,(11):18-19.
[2]刘献君. 论“以学生为中心”[J]. 高等教育研究,2012,08:1-6.
[3]齐文辉. 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钟泽龙,工作单位: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陈店沟湖学校,最高学历:本科,职称:小学语文一级教师.
- 【发布时间】2017/7/15 17:46:40
- 【点击频次】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