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
【关键词】 ;
【正文】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是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儿童对美术的兴趣、激情、自信,关系到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因此,如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评价学生的作品,以利于落实新课程提出的以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深思。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
一、情感评价,因“真善”而“美”
知识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美的东西无处不在,背离了真、善,就无所谓美。教育不应只注重学习,而应以“人”为本,全面的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比如美术课上总有个别学生忘记带工具,我会问:“有谁愿意借工具给他?”“我,我!”“老师,我愿意!”“借我的!”很多小手举起来,声音此起彼伏,有的学生甚至迫不及待地拿了工具递过去。“真不错,你真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我们班的孩子这么有爱心,我为你们感到骄傲!”此时,教室里流动着一股浓浓的温情,一种帮助了同学的满足感油然而生,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更是积极主动。
二、过程评价,因“愉悦”而“美”
教育是一个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开启智慧的过程,充满创造的过程。美术课应以其特有的学科特征,营造课堂美学韵味,提供儿童精神世界中的“养料”。我在上《家乡美》这课时,要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美,并说说身边美的事物,学生举手发言的不多,于是,我说:“瞧瞧,谁是火眼金星,发现得最多最快?”学生即刻争先恐后地举起了自己的手。“整齐的梯田很美丽,黄黄的油菜花也美丽。”“蔚蓝的天空很美丽,白白的云朵也美丽。”“我们的家乡很美丽美丽。”学生发言后,我要他们把刚才的发言连贯起来复述一遍,尔后评价“咦!安静的教室里,怎么突然来了这么多的诗人?”“哈哈哈……!”学生被我假装狐疑的样子逗乐了。机智、诙谐、幽默的语言,更能放松、愉悦人的心情,启迪人的智慧,从而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三、学生评价,因“分享”而“美”
美术教学传统的评价方式是由学生把作品交给教师,教师评价后反馈给学生。学生只是单一机械的接受,笔者认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也参与评价,可以让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评价,也可以让学生对他人作出评价,更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作出评价。甚至开一堂展评课,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曾有一个一年级的男生开始总不交作业,再三催促还是不肯交上。经耐心交谈,方知他认为自己实在太差了,不好意思交上。我便和他打开了自己的图画本子,耐心引导他在每一幅作业中找出自己认为画得不错的地方,及时肯定了他的自我评价,并把他的自我评语写在了作业本上,等我写完所有的评语,小男生笑了。显然是因为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并获得老师的肯定而自信起来了。事实证明,让学生参与评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和树立自信心等都有好处。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终结性评价。”的模式,这样的课堂如一湾死水:呆板、沉闷。教育不在于注满一桶水,而是要点燃一把火。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评、互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找到认识的乐趣。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在上《画扇面》这课时,我让一名男生拿着自己做的扇子,边扇边朗诵唐诗,然后问学生:“你们看他现在的样子,想到了什么?”一名学生评价:“我觉得他有种文人雅士的味道,像唐伯虎。”“他的表现怎么样?我们来给他一点鼓励。”站在台上的男生听到同学的评价后,表演得更卖力了,摇头晃脑起来,引来一阵阵的笑声,课堂的气氛在不经意中变得活跃。我引导学生说出更多的人物及他们作品的风格特点,创作的闸门一下就打开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第斯多惠。除了学生间的互评,还要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分享自己创作的心得体会,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不一样,通过自评,学生们在分享的同时也吸收了“养分”,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总之,美育,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以“人”文本,运用充满人文关怀的评价,愉悦学生的身心,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是无处不在的。学生最爱听老师亲切温和、抑扬顿挫的口头语言,最爱看老师优美、和谐,有动感的肢体语言。如果教师讲课时语气生硬,没有节奏感,缺少抑扬顿挫,脸部表情呆板,缺少肢体动作,学生肯定不喜欢这位老师,也不喜欢这堂课,更谈不上融入情境了。这样就会使一节原本能给人带来轻松、愉悦、诗情画意的美术课变得平平淡淡、枯燥乏味。由此可见,语言既是独特的教学手段,又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灵活而恰当的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它可以使美术课堂教学产生无穷的魅力,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成为一种享受,一种乐趣。
一、情感评价,因“真善”而“美”
知识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美的东西无处不在,背离了真、善,就无所谓美。教育不应只注重学习,而应以“人”为本,全面的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比如美术课上总有个别学生忘记带工具,我会问:“有谁愿意借工具给他?”“我,我!”“老师,我愿意!”“借我的!”很多小手举起来,声音此起彼伏,有的学生甚至迫不及待地拿了工具递过去。“真不错,你真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我们班的孩子这么有爱心,我为你们感到骄傲!”此时,教室里流动着一股浓浓的温情,一种帮助了同学的满足感油然而生,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更是积极主动。
二、过程评价,因“愉悦”而“美”
教育是一个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开启智慧的过程,充满创造的过程。美术课应以其特有的学科特征,营造课堂美学韵味,提供儿童精神世界中的“养料”。我在上《家乡美》这课时,要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美,并说说身边美的事物,学生举手发言的不多,于是,我说:“瞧瞧,谁是火眼金星,发现得最多最快?”学生即刻争先恐后地举起了自己的手。“整齐的梯田很美丽,黄黄的油菜花也美丽。”“蔚蓝的天空很美丽,白白的云朵也美丽。”“我们的家乡很美丽美丽。”学生发言后,我要他们把刚才的发言连贯起来复述一遍,尔后评价“咦!安静的教室里,怎么突然来了这么多的诗人?”“哈哈哈……!”学生被我假装狐疑的样子逗乐了。机智、诙谐、幽默的语言,更能放松、愉悦人的心情,启迪人的智慧,从而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三、学生评价,因“分享”而“美”
美术教学传统的评价方式是由学生把作品交给教师,教师评价后反馈给学生。学生只是单一机械的接受,笔者认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也参与评价,可以让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评价,也可以让学生对他人作出评价,更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作出评价。甚至开一堂展评课,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曾有一个一年级的男生开始总不交作业,再三催促还是不肯交上。经耐心交谈,方知他认为自己实在太差了,不好意思交上。我便和他打开了自己的图画本子,耐心引导他在每一幅作业中找出自己认为画得不错的地方,及时肯定了他的自我评价,并把他的自我评语写在了作业本上,等我写完所有的评语,小男生笑了。显然是因为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并获得老师的肯定而自信起来了。事实证明,让学生参与评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和树立自信心等都有好处。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终结性评价。”的模式,这样的课堂如一湾死水:呆板、沉闷。教育不在于注满一桶水,而是要点燃一把火。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评、互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找到认识的乐趣。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在上《画扇面》这课时,我让一名男生拿着自己做的扇子,边扇边朗诵唐诗,然后问学生:“你们看他现在的样子,想到了什么?”一名学生评价:“我觉得他有种文人雅士的味道,像唐伯虎。”“他的表现怎么样?我们来给他一点鼓励。”站在台上的男生听到同学的评价后,表演得更卖力了,摇头晃脑起来,引来一阵阵的笑声,课堂的气氛在不经意中变得活跃。我引导学生说出更多的人物及他们作品的风格特点,创作的闸门一下就打开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第斯多惠。除了学生间的互评,还要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分享自己创作的心得体会,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不一样,通过自评,学生们在分享的同时也吸收了“养分”,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总之,美育,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以“人”文本,运用充满人文关怀的评价,愉悦学生的身心,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是无处不在的。学生最爱听老师亲切温和、抑扬顿挫的口头语言,最爱看老师优美、和谐,有动感的肢体语言。如果教师讲课时语气生硬,没有节奏感,缺少抑扬顿挫,脸部表情呆板,缺少肢体动作,学生肯定不喜欢这位老师,也不喜欢这堂课,更谈不上融入情境了。这样就会使一节原本能给人带来轻松、愉悦、诗情画意的美术课变得平平淡淡、枯燥乏味。由此可见,语言既是独特的教学手段,又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灵活而恰当的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它可以使美术课堂教学产生无穷的魅力,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成为一种享受,一种乐趣。
- 【发布时间】2017/7/15 17:50:30
- 【点击频次】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