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如何巧妙设计问题,让音乐课堂更有效

 

【作者】 叶 红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思坡中心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至理名言:“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前一个“问”是指问题,后一个“问”是指问的方式。可见,问题的设计和课堂的提问方式是否有效,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我们在音乐课上会有很多问题需要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所以巧妙的设计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通过十余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和观察,我发现音乐老师课堂上的提问,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关键词:问题设计   音乐课堂    有效
  一、现状分析
   问题1、空洞式——淡化了课堂提问的意义
  音乐课堂中的问题应该围绕着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展开,但是有的老师设置的问题根本没有思考的价值,显得很空,可有可无的。如:当学生听完一首曲子之后,老师问:这首歌曲好不好听呀?想不想学呀?……此类的“好不好”、“想不想”、“是不是等问题,表面上是轰轰烈烈,实则是空空洞洞,收效甚微。”
  问题2:墨守成规式——扼杀了学生回答的热情
  每次的新曲子学习,都是几个“雷都打不动”的问题:“歌曲是几拍子的?”、“乐曲有几个乐段?”、“乐曲的情绪怎样?”长此以往,学生就没有思考的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热情, “效率”又从何而谈呢?
  问题3:无关紧要式——浪费了课堂40分钟时间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四年级《打字机》:
  师:听完整的乐曲,说一说你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来到了打字机旁,一边打,一边用手拨动铃铛(换行),过了一会儿打出来了。
  师:通过你的努力把文件打出来了,在哪儿打的呀?
  生:在打字机室。
  师:打字机在哪儿呀?
  生:在桌子上。
  师:哪儿的桌子上?谁来说一说哪儿的桌子上?
  生:我认为是在花园的桌子上。
  师:好浪漫啊,在花园的桌子上打字。哎呀,下雨了可不得了啊。
  生:我觉得是在打字机机房打字。
  师:恩,这个地方安全,刮风下雨都不怕。那么打字的地方还有哪里?老师的办公室有没有?
  生齐:有。
  师:办公大楼有没有?
  生齐:有 。
  那你看见了什么?不要告诉我你看见了“桌子”。
  生:我看见了一篇篇文章从打自己里打印出来。
  师:我也看见了。谁再来说?
  生:我打了一排排字,铃铛一响我把它推回去,又跳到了下一排。
  师:那么这个办公室就你一个人打字好无聊啊。
  生:我看见了许多叔叔阿姨和我一起打字。
  师:对,工作这么多一个人怎么做得完呢,有叔叔阿姨和我们一起来打字。那谁来说说他们是怎么打字的呀?用你的词来形容一下。
  生:他是摁着打字机的键在打字。
  师:你真聪明,当时制造打字机的那个人就是这么想的,谁再来说一说?
  生:先把纸放进去,再按按钮,再推动铃铛,文件就出来了。
   这个案例中,这一系列的提问和回答,与音乐学科的关系并不大,而且浪费了5分10秒的时间。
  问题4:跳跃式——难度偏大,违背了“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发展理论
  案例《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师:听下一段音乐描绘的是谁,它具有什么地方的特色?(教师播放音乐,让学生跟随老师的手势做律动,音乐结束后提问)
  师:这段音乐来自什么地方?
  生:遥远的小山村。
  生:来自水边的一个村庄。
  生:我觉得是在大漠里。
  师:这段音乐来自什么地方?(“地方”两个字加了重音以示强调)
  生:来自舞会。
  生:来自礼堂。
  师: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这段音乐来自与印度的东方小调。
  在这里可以看出,老师一再的询问这段音乐来自什么“地方”,是想得到“印度”这个答案。学生的答案丰富多样,却没有一个答对。这说明学生对具有印度地方风格的小调不熟悉。
   综合以上几个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症结出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设计的问题是模糊的、随意的;二是提问的方式是无研究的、无策略的。那么,怎样“巧问”才能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益,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音乐课堂更加精彩呢?我主要从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实践和思考。
  二、策略研究
   1、符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兴趣,让音乐课堂更有效
  浅显随意的提问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他们随声附和的回答反映不了思维的深度,空乏的提问又会使学生不知所云,导致学生卡克、课堂冷场。因此,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度,问题适量,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才能使课堂新颖生动,富有情趣。激趣式提问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例如:五年级教材里,我在介绍奥地利音乐天才莫扎特的教学导入环节中,我先请同学们欣赏了他们喜欢的流行歌曲《不想长大》,然后提问:“你们相信这首歌曲的作者是一位三百多年前的古人吗?”学生纷纷摇头,有学生还反驳说这是S.H.E的歌曲,现在很流行的。接着我又播放了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片段,学生很快就能发现歌曲的高潮部分与播放的交响乐几乎完全相同,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此时我顺水推舟再次问大家想不想认识这位音乐家?学生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又如在低年级教学中,设计《幸福拍手歌》的提问时,针对学生年龄小、活跃好动的实际,根据歌曲原有节奏,设计“如果感到幸福你会做什么?”的问题,发问后,学生主动回应,大多都以体态语言来表达。有的根据节奏拍起了小手,有的随着节奏跺起了小脚,有的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叫声……,这样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的活动中轻松地掌握了歌曲节奏,也为后边的歌曲创编打下了基础。
  2、明确提问目的,做到有的放矢,让音乐课堂更有效
  瞄准靶心的矢射才能命中目标,设问也是如此,课堂教学的靶心就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课堂设计的问题,不能多而滥,地毯式的问题轰炸,会使学生无听赏、思考的时间,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却起不到应有的鉴赏作用,提问就失去了引导学生想象、联想的空间。因而课堂提问设计,必须精简数量,讲究精准,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不提,没有智慧启示的问题不问,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瞄准“靶心”,有的放矢,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去聆听去感知去体验,从而达到解决重点难点的目的。
  例如:音乐欣赏《打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了以下问题:你觉得这首乐曲的速度怎么样?使你联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作曲家要用这么快的速度来表现这首乐曲?这首音乐中哪两个部分基本相同?在听到学生的正确回答时,教师肯定学生们的表现“对!大家听的真好!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基本相同。因此,我们就用“A-B-A”来表示乐曲的结构”。通过这种提问,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听辩音乐主题和乐曲的基本曲式结构”,达到了“能在反复聆听中加强对音乐主题的记忆,能听辩乐曲的旋律、音色、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特点和变化,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能听辩乐曲的基本曲式结构”的教学目标。
  又如:低年级感受音的强弱这一课时,教师安排了聆听三首曲子进行对比,但问题却少而精,避免了雷同和重复。1、听《天鹅》时,你想到了什么?2、听《狮王进行曲时》,与刚才的音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3、听《我是人民小骑兵》时,音乐结束时,有什么变化?教师抓住了三个曲子各自的特点进行对比提问,让学生生动体会到了三段曲子由于强弱的不同,描绘了动物的不同形象,也体会到了不同的情绪。
  3、创新提问方式,让学生乐于思考,让音乐课堂更有效
  提问方式有多样,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什么方式,应根据提问内容、提问时机、检查目的而灵活掌握,问题的设计要新颖,要有启发性,让学生乐于去思考。教师提出问题要给学生留一些思考的空间。比如,“这首歌好听吗?”学生就会机械的说“好听”或者“不好听”。如果把这个问题改为“通过聆听,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就会调动自主性来思考问题,充分发挥想象力,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音乐欣赏《森林狂想曲》一课,教师先引导学生带着“你能从音乐中听出什么?”这一问题去听音乐。音乐响起,课堂异常安静,学生们都在脑海里浮现森林景象。音乐结束,教师开始问同学们听到了些什么,有的学生说听到了小鸟的叫声、青蛙的叫声,有的学生绘声绘色的描绘了森林中小溪流淌的情景,有的学生还讲了关于森林的童话……通过引导,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情景中,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音乐中要表现的深层涵义,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只有根据音乐学科的内容和特点,精心设计问题,优化提问方式,才能让精彩的提问演绎出精彩的教学,才能让音乐课堂风生水起、精彩无限,才能打造优质高效的音乐课堂。
  作者简介:学历:本科,职称:小学音乐一级教师.
  • 【发布时间】2017/7/15 17:51:33
  • 【点击频次】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