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住的是眼睛,开启的是心智——一节数学创新课引发的思考
【关键词】 ;
【正文】创设探究场景,唤起学生强烈的发现欲望。教师从学生“灵魂深处”的需要出发,使教学设计富有创意,促进学生去探索、体验、感悟、发现直至创新。充分信赖学生,教师在学生面前切不可表现得太“聪明”,你越“聪明”学生就越“笨”,因为你创设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汉”环境。体验创新乐趣,挖掘教材的创造性因子。这种成功的体验反过来又强化着学生的主动创新精神,使教学进入一个良性互动、良性循环状态。
在一次创新课展示活动中,一节数学课《长方体的认识》引发了很多教师对于创新学习与教学设计的大讨论。
课堂片断:
课上,执教老师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一个装着学具的袋子,然后宣布了游戏规则:不准打开,只能触摸,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能把里面物体的特点描述得最具体、最准确。学生的好奇心犹如干柴被点燃,整个课堂一下子“火”了起来。在教师的一步步引领下,同学们开始对袋子里的物体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那些开始猜说“烟盒”、“积木”的说法,很快就被大家更深入的意见否定了,转而用数学语言进行精确描述。就这样,通过触摸感知——探究争论——总结提炼的学习过程,袋子里的物体特点逐渐突显了出来:原来,这些不同大小和材质的几何体却具有共同的特点: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我们叫它长方体。下课铃骤然响起,通过表情看得出,同学们在这节“游戏”课上“玩”得十分尽兴。课堂上不仅轻松地完成了既定的学习目标,还有更多的东西留给我们细细回味。
听课随想:
——创设探究场景,唤起了学生强烈的发现欲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灵魂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但是,这种欲望毕竟还在“人的灵魂深处”,它的唤起要靠教师通过特定教学场景的设计来实现,可以说教师创设了什么样的教学场景,就决定了学生什么样的发展方向。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就要从学生“灵魂深处”的需要出发,使教学设计富有创意,着意把学生放在“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促进学生去探索、体验、感悟、发现直至创新。无疑,本课的场景设计和师生的共同活动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充分信赖学生,激发了持续探索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树立这样的理念: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才能,学生的群体智慧可能要超过老师。所以说,教师在学生面前切不可表现得太“聪明”,你越“聪明”学生就越“笨”,因为你创设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汉”环境。这节创新课的教学设计难能可贵的是当学生不能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长方体特点的时候,教师没有越俎代庖,进行简单的“课堂小结”似的公布标准答案,而是放低了重心,把自己当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一员,不断鼓励提示学生自主探索,着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和敢想敢说敢做的创新品质,强化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创新的意识。因此,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对这一节课来说知识已成为副产品,主打产品是培养出的创新能力和激起的自主探索精神。
——体验创新乐趣,挖掘了教材的创造性因子。这节课之所以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由于人人都变成了探究学习的主人,所以人人都有所发现,人人都体验到了探究成功的乐趣。而这种成功的体验反过来又强化着学生的主动创新精神,使教学进入了良性互动、良性循环状态。讨论中,大家觉得这个教案的创意设计非常成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与教师的精心选题关系很大。这话不无道理,有些原始性的知识仍然要靠“灌输”,但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其实各科教材都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发展因素,每个学生也都有在创造性思维的运用中获得发展的可能性。关键是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大胆创新教学设计,设计出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教案来。
离开了教师成功的教案创意,学生的创新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由此看来,学生的主动探索、创新学习也是有条件的。教师看似简单的“袋子”设计并不简单,“袋子”场景的设计蒙住的是学生的眼睛,开启的却是学生的心智。
作者简介:田伟,山东省肥城市教学研究室教研员,中学一级教师.
在一次创新课展示活动中,一节数学课《长方体的认识》引发了很多教师对于创新学习与教学设计的大讨论。
课堂片断:
课上,执教老师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一个装着学具的袋子,然后宣布了游戏规则:不准打开,只能触摸,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能把里面物体的特点描述得最具体、最准确。学生的好奇心犹如干柴被点燃,整个课堂一下子“火”了起来。在教师的一步步引领下,同学们开始对袋子里的物体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那些开始猜说“烟盒”、“积木”的说法,很快就被大家更深入的意见否定了,转而用数学语言进行精确描述。就这样,通过触摸感知——探究争论——总结提炼的学习过程,袋子里的物体特点逐渐突显了出来:原来,这些不同大小和材质的几何体却具有共同的特点: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我们叫它长方体。下课铃骤然响起,通过表情看得出,同学们在这节“游戏”课上“玩”得十分尽兴。课堂上不仅轻松地完成了既定的学习目标,还有更多的东西留给我们细细回味。
听课随想:
——创设探究场景,唤起了学生强烈的发现欲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灵魂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但是,这种欲望毕竟还在“人的灵魂深处”,它的唤起要靠教师通过特定教学场景的设计来实现,可以说教师创设了什么样的教学场景,就决定了学生什么样的发展方向。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就要从学生“灵魂深处”的需要出发,使教学设计富有创意,着意把学生放在“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促进学生去探索、体验、感悟、发现直至创新。无疑,本课的场景设计和师生的共同活动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充分信赖学生,激发了持续探索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树立这样的理念: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才能,学生的群体智慧可能要超过老师。所以说,教师在学生面前切不可表现得太“聪明”,你越“聪明”学生就越“笨”,因为你创设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汉”环境。这节创新课的教学设计难能可贵的是当学生不能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长方体特点的时候,教师没有越俎代庖,进行简单的“课堂小结”似的公布标准答案,而是放低了重心,把自己当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一员,不断鼓励提示学生自主探索,着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和敢想敢说敢做的创新品质,强化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创新的意识。因此,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对这一节课来说知识已成为副产品,主打产品是培养出的创新能力和激起的自主探索精神。
——体验创新乐趣,挖掘了教材的创造性因子。这节课之所以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由于人人都变成了探究学习的主人,所以人人都有所发现,人人都体验到了探究成功的乐趣。而这种成功的体验反过来又强化着学生的主动创新精神,使教学进入了良性互动、良性循环状态。讨论中,大家觉得这个教案的创意设计非常成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与教师的精心选题关系很大。这话不无道理,有些原始性的知识仍然要靠“灌输”,但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其实各科教材都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发展因素,每个学生也都有在创造性思维的运用中获得发展的可能性。关键是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大胆创新教学设计,设计出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教案来。
离开了教师成功的教案创意,学生的创新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由此看来,学生的主动探索、创新学习也是有条件的。教师看似简单的“袋子”设计并不简单,“袋子”场景的设计蒙住的是学生的眼睛,开启的却是学生的心智。
作者简介:田伟,山东省肥城市教学研究室教研员,中学一级教师.
- 【发布时间】2017/7/15 18:33:03
- 【点击频次】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