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有效的新课导入应是这样的

 

【作者】 黄 刚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郭家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有效的新课导入需要我们精心设计,特别应使其具有吸引力、趣味性和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之与教师配合成为新课教学活动的共同主体。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导入  有效性  提高
  常言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导入作为一节课的伊始环节,就像一场戏的序幕,应达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良好效果。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是的,理想的新课导入依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特色,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和教师自身特点,创造性导致新课的最佳入口处,扣住学生的心弦,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欲,促使学生以最佳心理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
  一、新课导入应具有吸引力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是最初教学充满形象色彩,才能为儿童多种感官所接受,我们就能使自己讲授的知识所接受。我们知道,注意力是学生的先导,它对学习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先天的好动,无意注意占很大成份。所以,在上课开始要注意利用导入新课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极短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既是激发创造性活动的诱发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请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2、7、3三块数字卡拼出不同的6个三位数。学生人人动手动脑,投入紧张的拼数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谁最先发现拼出的哪些数能被3整除?如果把卡片7换成卡6,现在拼出的数还能不能被3整除呢?通过计算,这些数均不能被3整除,为什么呢?到底跟什么有关系?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自然而然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使学生感到旧中有新,新知不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新课导入应具有趣味性
  前苏联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我要学”的巨大推动力,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感内驱。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因此,我认为在新课导入阶段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觉主动迎接新知,探求新知。
  (一)利用悬念激趣。悬念是诱发人想知道结果如何的有效策略,实践中,我们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不断获得新知识,就需要我们在新课导入时巧设悬念,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比例尺”时,在导课时,巧设悬念,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知道孙悟空很厉害,变化多端,能变成很不同形状的人或物。但那只不过是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掌握的“变”的本领远比孙悟空的本领大,你们看,我校20间教室的教学大楼,我能将它变小装进我的口袋(从口袋里摸出校教学教学楼平面图)。我能将960万平方千米面积的中国变小放在教室里(出示中国地图)。那么,这样的变法是怎样变来的呢?这样导入,用富有诱发性的语言拉开,悬念成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动因,使之产生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迫切感,主动成为了探索新知的最佳学习状态。
  (二)利用故事激趣。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的导入环节,我们应当因势利导,创编一些卡通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导课时,教师出示12.6和126两个数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老师利用磁性黑板演示童话故事情节:由于126大,平时很神气,经常欺负比它小的12.6。有个名叫“小数点”的魔术师很生气,就趁126睡觉时,小数点就悄悄地从6的右下角跑到1的右下角。同学们,你们说,第二天,126(1.26)还会神气吗?可见,小数点的本事真大,只要移动一下它的位置就能使这个数的大小发生变化。如此导课,把知识融入于童话形式之中,使单调枯燥的知识变得富有人情味,更接近儿童生活,使学生感到亲切,易于接受,在实践中符合儿童的特点,有童趣,激发学习兴趣。
  (三)利用直观手段激趣。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在新课导入时,应多注意用形象直挂图或有关的教具学具进行导课。“表演游戏导入法”、“操作演示导入法”等这些导入新课的方法都符合“趣味性”这个要求。教学时,我们就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情而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和导入语。
  三、新课导入应具有针对性
  针对性是落实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提高导入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要求。为提高针对性,在导入时我们必须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时间,选择不同适当的方法,必须做到与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有机结合,融合一体。比如,有的课用“开门见山导入法”就能一针见血地抓住教学中心,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开始导课时,同学们,这节课有很多老师来听课,指导我们学习: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老师!(学生鼓掌),大家在鼓掌时两只手怎么样了?(相遇),那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相遇应用题”。导入自然,干脆精炼,一针见血,极具针对性。有针对性的导课也可让学生在课开始时进行质疑,根据知识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质疑,让学生带着自己极欲寻求的答案进入课堂,探求新课。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入环节,激励、唤醒和鼓励学生们的求知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亚琴,数学课导入的设计[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
  [2]李爱果,小学数学新课导入形式和方法的实践与探究[J]. 读写算,2016年。
  [3]周凯越,初探导入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的运用[J].科海故事博览,2010年。
  • 【发布时间】2017/7/16 8:44:32
  • 【点击频次】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