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在改进教学方法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作者】 赵 敏

【机构】 广东省东莞市石龙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很多教师已经转变了教育观念,但是有的教师仍然是以唯我独尊,居高临下的面孔出现在课堂上,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师怎样解释,学生就怎样接听,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新课程改革就是改变教师旧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成为一个学习有尊严的学生。如教《盘古开天地》一课,主要讲盘古巨人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由于在第一次教学中教法不正确,教学效果不理想,经过反思后找出存在的问题,在第二次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请看下面两次教学片断。
  一、第一次教学,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学习
  教师教《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之前,深入钻研教材,把教学每一个步骤记得滚瓜烂熟,然后按教案设计进行教学,请看下面第二课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学习一个神话故事,一边说,一边板书课题《盘古开天地》,请打开课本,有感情读第一、二段,回答天和地是怎样来的?
  生(学生读完后回答):天和地没有分开之前宇宙混沌一片。
  师:是谁把它分开的?
  生:是一个叫盘古的人用斧头把它劈开以后,上面是天,下面是地。
  师:回答很好,劈开以后他又怎样做?请读完第三段回答?
  生:盘古担心天和地重合,于是,他叉开两脚,使劲踩着地上,头顶着天空,双手用力往上撑,终于把天和地撑开了。
  师:把天和地撑开后,它将身体怎样?请读读四段回答。
  生: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风和云,他发出的声音像雷声一样响亮。
  生: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明亮,四肢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
  师:同学们,回答不错,还有谁补充?
  生: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大地,血液变成了江河,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师:同学们回答很好,他这样做目的是什么?
  生:为了人类大众,是一种大公无私和英勇献身的精神。
  师:课文小结,布置作业,抄写优美语句。
  上面的教学,教师根据课文的内容提问一句,学生读一段,回答一个问题,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很热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这样的教学,教师没有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角度去教学,而是教师以怎样教完这篇课文为重点,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经过反思,针对第一次教学的不足进行改进,请看下面第二次教学。
  二、第二次教学,改进教法,让学生学习更有尊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自然而然学习,如教《盘古开天地》一课时,教师在上课时是这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学们,你们读过神话故事吗?”学生回答:“没有。”“这种神话故事是充满神奇的幻想,将神话中的人物想象成超人的力量,如《盘古开天地》就是其中的一个,你们想不想读一读盘古是怎样开天地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想。”于是,教师板书课题《盘古开天地》,导入新课,请看下面教学片断:
  1、学生自主质疑,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师:这篇课文写得很生动,也很容易懂,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解答。
   生1:老师,天和地原来是怎样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谁来帮助他解答?
   生2: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后来一个叫盘古的人,看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斧头朝黑暗猛劈过去,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地。”
  生3:“老师,他回答不够正确,盘古用斧头劈开混沌一片的东西后,轻而清的东西变成了一望无际的天,重而浊的东西变成无边无际的地,人置身其中,感到神清气爽。”
  生1:我懂了,谢谢你!
  生4: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为什么要用双手撑开天和地呢?
  师:是啊,他为什么还要用双手撑开天?如果不撑开天和地,行不行呢?谁帮助他解答?
  生5:不行,如果不撑开天和地可能会重合,为了防止天和地不再重合,他叉开两脚,使劲踩着地上,头顶着天空,双手用力往上撑,把天和地撑开,变成一个薪新的世界。
  生6:不撑着天是不行的,因为刚分开的天和地,如果不再把它们撑开大一点距离,可能会重合,所以一定要用力撑开,保证天和地不再重合。
  师:同学们回答很好,特别是生1同学,很认真读书,认真思考,敢于质疑,其他的同学们也乐意帮助他回答问题,这是一种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精神,希望你们以后继续发扬。
  上面的教学片断可以看出,教师不是独霸课堂,不是滔滔不绝讲课文,不是争着解答学生提出问题,而是放手让出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课文,放手让出时间让学生学习,放手让学生质疑,让出时间让学生讨论,放手让出时间让学生进行解答,教师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由于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有了发言的机会,同学们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终于认识了盘古开天地目的。
   2、学生合作探究,掌握课文灵魂
  在第一次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载体,内容的理解,而忽略灵魂的掌握,教完这篇课文之后,学生不知道课文灵魂是什么?这显然是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为此,经过反思,在第二次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灵魂——中心,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盘古撑开天和地以后,他累倒了,剩下遗体怎样办?它继续为人类做贡献吗?
  生:盘古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继续为人类作出贡献: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比作了隆隆的雷声。
  生: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明亮。
  师:回答很好,有谁补充。
  生: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生: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生: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师:同学们回答很好,盘古巨人用自已的力量和身躯为人类创造美丽的宇宙,他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师;(教师看见教室一片寂静,没人回答,于是启发学生)盘古这样做是为了谁?有什么品质?(请同学们讨论后再回答)。
  生:盘古在生前不但为人类开辟天和地,而且在死后,还用自己的遗体为人类做出贡献,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精神。
  生:盘古在生前为人类撑开天和地,在死后还用遗体为人类创造美丽的宇宙,不但是巨人,而且是一个伟人,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生:为了让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宇宙,用自已的力量撑开天和地,用自已的身体创造美丽的大自然,他这种不计个人的得失,勇于献身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师;同学们回答很好,盘古用他的生命为我们创造美丽的宇宙,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表示对他怀念和感激?
  生:盘古巨人你好,天是创造的,地是你开创的,我们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大家庭,永远铭记你,谢谢你!
  生;盘古巨人,谢谢你!你为我们开辟美丽的宇宙,我们不辜负你的期望,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把大自然建设得更加美好,你放心吧!安息吧!
  师:全文小结,布置作业。(略)
  三、两次教学对比反思,促进教师教法提高
  教学的反思就是教师肯定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指导实践,避免教学的肓目性。《盘古开天地》已经教过二次教学,在教学反思中,教师觉得第二次教学比第一次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进,效果比较理想,主要表现在:
  1、教师教学由“满堂问”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有尊严学习。教学的最成功之处,就是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中取得收获。但是,在第一次教学中,教师只是满堂问,学生满堂答,学生的学习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牵着手学,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有的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一知半解,有的学生对课文内容似懂非懂,没有起到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在第二次教学中,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有一位学生向老师提出质疑:“老师,天和地原来是怎样的?”教师没有回答,而是作为一个引导者,把问题抛向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谁来帮助他解答?”这时,有的学生回答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后来一个叫盘古的人,他看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斧头朝黑暗猛劈过去,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地。”学生的回答就是教师的回答,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当学生提出第二个问题“天和地都分开,为什么盘古用双手撑开天和地呢?”教师顺水推舟,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再把问题引向深入,让学生进行思考回答“是啊,他为什么还要用双手撑开天?如果他不撑开天,行不行呢?谁帮助他解答?”经过思考后,终于有学生回答说:“不行,为了防止天和地再重合,他叉开两脚,使劲踩着地上,头顶着天空,双手用力往上撑,把天和地撑开,变成一个薪新的世界。”有的学生说:“不撑着天是不行的,因为刚分开的天和地,如果不把它们撑开大一点距离,天和地可能重合,所以一定要用力撑开,保证天和地不再重合。”这时,教师及时表扬学生的认真学习,由于学生学习成果得到别人的肯定,心里非常高兴,脸上露出笑容。
  2、教师由“模糊教学目的”转变为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灵魂”的教学,让学生学习更有尊严。每篇课文都是载体与灵魂的和谐统一,载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文本语言,灵魂是透过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思想精神,灵魂和载体是互相依存。但是,在第一次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对载体的教学,让学生读课文后回答问题,教完一篇课文之后,只知道课文讲什么内容,没有明白课文的灵魂——中心。通过反思认识到:教学过程是侧重载体的教学,轻视灵魂教学,这样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在第二次教学中,由于改进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课文的灵魂。向学生提问:“盘古巨人用自已的力量和身躯为人类创造美丽的宇宙,他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时教室一片寂静,没有学生回答,这时,教师只有二种选择,一是把答案告诉学生,二是改革教学方法,继续耐心启发学生回答。于是教师选择了第二种,继续启发学生说:“盘古这样做是为了谁?有什么品质?同学们先进行讨论后回答。这时,有的同桌进行讨论,有的四人小组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后,有的学生说:“盘古在生前不但为人类开辟天和地,而且在死后,还用自己的遗体为人类做出贡献,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有的学生说:“盘古在生前为人类撑开天和地,在死后还用遗体为人类创造美丽的宇宙,不但是一位巨人,而且是一个当之无愧的伟人。”还有的学生说:“为了让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宇宙,用自已的力量撑开天和地,用自已的身体创造美丽的大自然,他这种他不计个人的得失,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掌握课文的灵魂,作为教师的我,也感到满足了,不禁使我想起教育家马卡连说的一句名言:“教育的技巧在于随机应变。”
  总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反思是教学成功的前提,虽然第二比第一次教学有了进步,收获良多,但是,还要戒骄戒躁,继续努力,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改革创新,不断根据教学情况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努力把每篇课文教得更好,使课堂教学焕发勃勃生机,充满生命力。
  • 【发布时间】2017/7/16 8:51:38
  • 【点击频次】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