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教学
【关键词】 ;
【正文】《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应如何做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门课的学习中来,我们就要注意从各个方位设计课堂问题,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1.选择好提问的角度
课堂提问的角度不同,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就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从不同的角度,力求新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唤醒他们的参与意识。例如:在“水的三态变化”这部分教学中,关于蒸发的概念,我并没有直接教给学生生硬的概念,而是让学生把水和酒精分别涂在手背上,让学生亲自感受蒸发的过程。这样,学生对蒸发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我让学生描述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在学生的描述中,学生对蒸发有一些理性的了解。这时候,我问同学们,你们能总结一下什么是蒸发吗?这样的问法能使学生跟着老师的问题去开动脑筋,也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死记老师总结的概念要强得多。
2.安排好问题的梯度
课堂教学中,如果问题太简单,会使学生产生轻视心理,不能调动学生动脑的积极性;如果问题太难,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的阶梯式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探究学习。例如在讲“机械和工具”这一课时,我给学生设计了如下问题:
(1)你见过滑轮吗?说说它是什么形状。
(2)你见过的滑轮有什么作用?
(3)探究定滑轮的工作原理。
(4)探究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5)我们来一起设计滑轮组。
学生在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对滑轮的认识,由浅入深,一步步深入,最后,通过积极的探究过程,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3.所提问题要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我们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能直接在课本中找到的问题尽量少提。要多设计一些紧紧围绕教材内容,让学生经过探究之后可以获得答案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热和燃烧”这一课时,我给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你认为燃烧需要几个条件呢?
(2)你能找到几种灭火的方法呢?
这样两个问题,学生一下子不容易答全,需要进行探索研究之后才可以一步步找到答案。所以,我们提问题,要有新意,有一定的开放性,能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和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样就能够积极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快乐。
二、上好实验课,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给予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机会。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完成每一项实验。作为教师,要如何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呢,笔者以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准备
实验课上所需要的材料,来源广泛,既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启发学生充分利用资源。因此,学生能准备的材料,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准备。教师要提示学生在准备材料过程中,注意观察什么,为什么用这些材料。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正确引导学生做好实验
(1)实验前的指导是保证一节课成功的前提。教师要检查好学生的预习情况,说明实验要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实验过程中要适当引导。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注意操作的顺序,观察产生的现象,记录产生的数据。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调控实验进程。对个别遇到困难的同学,要及时指导。如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某一问题都感到困难,要及时对问题进行补充说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挫折和失误,而这些挫折和失误会给打击他们参与和探究的积极性。作为教师,要允许他们犯错误,面对对这些挫折和失误,要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学生,鼓励他们,失败是成功之母,要敢于尝试,不怕失败,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笔者发现,学生上实验课,积极踊跃,提出的问题多了,问题的含金量也提高了,形成了乐学、好学的良好风气。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看得见,摸得着,直观性强,学生印象深、记得牢、记得准,不但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开发了智力,培养了能力;不但提高了实验技能,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还能激发、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积极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探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做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让他们主动参与科学的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将来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门课的学习中来,我们就要注意从各个方位设计课堂问题,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1.选择好提问的角度
课堂提问的角度不同,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就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从不同的角度,力求新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唤醒他们的参与意识。例如:在“水的三态变化”这部分教学中,关于蒸发的概念,我并没有直接教给学生生硬的概念,而是让学生把水和酒精分别涂在手背上,让学生亲自感受蒸发的过程。这样,学生对蒸发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我让学生描述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在学生的描述中,学生对蒸发有一些理性的了解。这时候,我问同学们,你们能总结一下什么是蒸发吗?这样的问法能使学生跟着老师的问题去开动脑筋,也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死记老师总结的概念要强得多。
2.安排好问题的梯度
课堂教学中,如果问题太简单,会使学生产生轻视心理,不能调动学生动脑的积极性;如果问题太难,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的阶梯式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探究学习。例如在讲“机械和工具”这一课时,我给学生设计了如下问题:
(1)你见过滑轮吗?说说它是什么形状。
(2)你见过的滑轮有什么作用?
(3)探究定滑轮的工作原理。
(4)探究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5)我们来一起设计滑轮组。
学生在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对滑轮的认识,由浅入深,一步步深入,最后,通过积极的探究过程,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3.所提问题要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我们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能直接在课本中找到的问题尽量少提。要多设计一些紧紧围绕教材内容,让学生经过探究之后可以获得答案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热和燃烧”这一课时,我给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你认为燃烧需要几个条件呢?
(2)你能找到几种灭火的方法呢?
这样两个问题,学生一下子不容易答全,需要进行探索研究之后才可以一步步找到答案。所以,我们提问题,要有新意,有一定的开放性,能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和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样就能够积极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快乐。
二、上好实验课,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给予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机会。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完成每一项实验。作为教师,要如何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呢,笔者以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准备
实验课上所需要的材料,来源广泛,既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启发学生充分利用资源。因此,学生能准备的材料,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准备。教师要提示学生在准备材料过程中,注意观察什么,为什么用这些材料。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正确引导学生做好实验
(1)实验前的指导是保证一节课成功的前提。教师要检查好学生的预习情况,说明实验要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实验过程中要适当引导。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注意操作的顺序,观察产生的现象,记录产生的数据。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调控实验进程。对个别遇到困难的同学,要及时指导。如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某一问题都感到困难,要及时对问题进行补充说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挫折和失误,而这些挫折和失误会给打击他们参与和探究的积极性。作为教师,要允许他们犯错误,面对对这些挫折和失误,要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学生,鼓励他们,失败是成功之母,要敢于尝试,不怕失败,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笔者发现,学生上实验课,积极踊跃,提出的问题多了,问题的含金量也提高了,形成了乐学、好学的良好风气。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看得见,摸得着,直观性强,学生印象深、记得牢、记得准,不但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开发了智力,培养了能力;不但提高了实验技能,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还能激发、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积极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探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做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让他们主动参与科学的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将来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 【发布时间】2017/7/16 9:13:05
- 【点击频次】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