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如何进行习惯养成教育

 

【作者】 杨大慧

【机构】 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城关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教育。它对学生一生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 习惯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习惯的力量非常强大,习惯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练习中形成,强化的。这个形成强化的过程就是养成。
  人的行为有四个层次,依次为被动性行为、自发性行为、自觉性行为和自动性行为。这四个层次是依次递进的。比如,一个驾驶员在有监控设施的十字路口遇红灯停下,可能是一种被动性行为,只有不论是否有监控,都能自觉礼让的驾驶员才可以说养成了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北京普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关鸿羽认为: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它与素质教育紧密相关。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习惯是我们存放在神经系统中的道德资本,你有了好的习惯,一辈子享用不尽它的利息,你有了坏习惯,一辈子偿还不尽它的债务。
   198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以“21世纪的希望和威胁”为主题,就人类面临的问题进行研讨。会议期间,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回答:“在幼儿园。”提问者愣住了。又问:“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些什么呢?”科学家耐心地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摆放整齐,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这段对话颇耐人寻味。从幼儿园学到的东西,直到老年还记忆犹新,可见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这说明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在起作用。我们认为养成教育可以使孩子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有利于孩子成人、成才,有利于家庭和睦幸福,有利于社会进步。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等。                    
  班主任在进行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贯彻两个原则:
  一是不可贪多,一段时间重点培养的习惯越少越好。“培养习惯重在一个月,关键在头三天”。如果你对每一种好习惯都坚持长时间的认真训练,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所言:“习惯仿佛是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关键是坚持每天去缠一股新索。魏书生老师十余年坚持不懈抓“七个一分钟”取得巨大成效是对这一原则的最好证明。
  二是不可纠缠坏习惯。清除杂草最好的办法是种植庄稼,培养了好习惯,坏习惯就没有了立足之地。  
班主任如何抓实养成教育,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营造良好氛围,让环境润物无声。
  当我们走在洁净的大街上,四周是鲜花和流水,我们会不好意思乱丢乱扔;当我们步入高雅的流动着美妙的轻音乐的场所里,我们不会大声喧哗;当我们在有序排队的机场,我们不会插队。环境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能熏陶人,教育人,培养人。孩子看到了什么,他就可能成为什么。
  二、提出具体、明白的行为要求,让学生有章可循。
  学生行为出现偏差,很多时候是不知道该怎么做。有的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大而空。如我们要刻苦学习,关心他人。低年级的孩子对这样的要求的认识是模糊的。我们要把养成教育的内容做小、做细、做实。对孩子提要求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所谓“近”,就是要离生活近一点,离孩子近一点,离社会近一点,不要好高骛远;所谓“小”,就是要求要小一点,以小见大,从小事做起,不要口号式;所谓“实”,就是要实在、具体、不要太抽象。不搞花架子。总之,我们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时,给孩子提要求要尽量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形象、直观,才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便于孩子理解、掌握和执行。
  三、欣赏、鼓励美好行为,让小闪光点形成大光圈。
  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正强化”的原则。对儿童的优良行为要强化,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要淡化,对好习惯用加法,坏习惯用减法。这样才容易形成儿童的优良行为。一位管理学家说过,奖励你所希望的行为比惩罚你所不希望的行为投入的资源少,而且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对班级和学生个体的管理也一样。班级就像一个人的身体,它的健康首先取决于它自身的免疫系统。我们要做的,不是治疗无穷无尽的疾病,而是首先要致力于提高它的免疫系统。班主任还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张传播美的嘴。
  四、重视第一次的养成,让不良习惯在第一次得以纠正。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曾这样说:“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了,第二次也容易做错。
  五、重视亲身实践,让体验代替说教
  一位老师最近在学校的图书馆发现一个不大好的现象:部分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在图书馆中阅读图书和查阅资料,但是他们总是不能把看过的图书放回原来的位置上。老师在问几个小学生这个问题的时候,得到的回答竟然是反问:“为什么一定要放回原来的位置呢?反正有人还是要拿走的。”
  于是老师带领着小学生们来到了一个很大的书店。学生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拿着一张“购书单”,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是要买书,而是让他们按照“购书单”上列的图书名称把这些书都找出来,看谁花的时间最少。当他们进入书店的时候,看到来这里买书的中小学生非常多。书架上的书琳琅满目、品种繁多、杂乱无章。学生们花了很多时间来找书,当他们手中拿着找到的书向老师交差时,老师又要求他们把书放回原来的位置,也就是书应该放在那一类书架上。回去后,老师让学生讨论:图书不放回原处将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麻烦?
  老师带孩子们亲身体验找书的困难,从而让孩子们理解物归原处的意义,孩子们经历了体验过程,既明理,又践行,深深触动了他们的幼小心灵,教育水到渠成,效果良好。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教育的根基,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下大力气去研究,去实践,去探索。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入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养成教育不能泛化、绝对化。我们强调养成教育,并不是说抓好养成教育就万事大吉了。
     第二,养成教育必须赋予新时期的内容和要求。养成教育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但是,随着时迁世异、物换星移,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第三,不要忽略了智慧性习惯的培养。谈到习惯,很多人只想到了动作性习惯,忽视智慧性习惯。现代社会对智慧性习惯要求更为迫切,如:发现问题的习惯,思考的习惯,敢于质疑的习惯,反思的习惯,凡事三思而后行的习惯,等等。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智慧性习惯的培养。
  第四,严格训练时不要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训练习惯时必须严格要求,但严格是对行为而言,对思维不能强求一律。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培育的孩子是创造型人才,因此我们不能把孩子管得过死,不能以牺牲创新精神来进行养成教育。
  第五,习惯训练不要扼杀了孩子的个性。习惯培养往往要求孩子整齐划一,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孩子的个性。要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总之,养成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需要我们用心培育,潜心探索。
  • 【发布时间】2017/7/16 9:15:13
  • 【点击频次】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