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的意义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效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能配合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语文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升。本文从活动价值、提高有效性的方法以及活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阐述观点,对如何实现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内容 目标 实施 意义
(一)明确有效的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的稳定性在接受吸纳方面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注意的稳定与年龄在一定区间成正比例关系,即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年龄越小稳定性越差。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环节设置中应尽量避免引起学生注意的起伏和转移。既然是课前活动,顾名思义,要与正课进行联系。教师在设计课前三分钟演讲时,应明确如何能将活动的内容延伸到正课的教学,推动正课的教学。在以往课前三分钟演讲中,教师要求学生推荐一位作家,或者一篇作品,但由于演讲内容范围较广,教师很难将与正课的推进相辅相成,造成了“课前”就与“课中”之间的割裂,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难以完成注意转移和再度集中。所以,在设计活动时必须考虑文本内容如何与正课衔接,在内容范围上进行明确。可提前按照教学进度表结合学生情况分配任务,例如在讲授文言文单元时,要求演讲的学生介绍该单元中的作家作品,或选取与作家作品相近时间或风格的材料进行演讲,教师联系这些材料就能够导入到新课中去。由此,不仅保证了演讲的顺利进行,也完成了“课前”与“课中”的自然过渡,保证了学生的注意稳定性。
虽然规定演讲内容的大致范围,教师在设计之初,也已经有自己的预设,但仍要在合理范围内保证学生选材的自由。笔者在进行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中宋词模块教学时,规定的演讲内容是评析宋词,要求学生评点一位词人的词作或一类风格的作品,一名学生自己填了一首《西江月》【《西江月》(夜听《肝肠断》,因有怀,故涂鸦此作。)孤鸿魂飘海角,幽人梦断九霄。浩漠往来几千遭,但求弱水一瓢。 魏武挥鞭笑料,庄周化蝶缥缈,高山流水无人晓,唯挟飞仙任逍遥。】,要求向同学们展示,虽然这并不符合预设,但该生的作品可以体现出他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很深入的思考和探究,虽然他的词从韵律上来说并不准确,更不可能和大师们相比,但笔者仍支持他用自己的词来进行演讲。虽然演讲结束后,教师的及时点评和联系到正课的教学有一定难度,但仍要予以学生鼓励和肯定,所谓“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通过肯定和鼓励,保证其探究热情,让其在良性情绪下学习,促进知识吸纳效率。
(二) 制定有效的目标
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应与语言运用和表达这一能力训练相结合,通过活动弥补在教学中语言行为训练的缺失。教学意义上的语言运用和表达并不等同于“能讲话”,而是要能够用有逻辑性的语言,清晰的词句并通过语气、语调等阐明自己的想法、观点、情绪。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要与这一训练结合,必须参照训练目标进行实质性的落实。在活动中,并不是学生讲了就可以,而是要结合语言运用和表达的训练目标对演讲学生进行点评和指导,通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后,学生能够在语言表达这一方面取得一定的提升。所以就演讲的要求必须明确,要求学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材料搜索、内容筛选、语言组织、演讲表现、是否脱稿等都要有确定的标准化的要求和评价,每一次的演讲,教师必须就确定标准化评价的各个方面加以评析,力求学生能够通过重复性活动的累加,逐渐提高其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三)落实有效的实施
1、活动施行清晰化。现代的教育,讲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要课堂还给学生,课前也一样。所以教师在实行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之前,要向学生明确这项活动的价值和开展的方式,让他们对教师的活动设计和预设目的有清晰的了解。要先给学生明确“演讲”的定义及表现形式,例如演讲要用自己的语言,尽量不要背稿子;演讲需要脱稿,还需要有一些手势配合;演讲要怎样与观众进行眼神交流和活动等等,让学生能对这种表现形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不是在学生讲完之后,教师再就其出现的“非演讲因素”进行否定,这样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对活动活动失去兴趣。
2、“台上”“台下”一体化。课前三分钟演讲,一定要避免全场只有一位同学在表演,除了台上的一位同学得到了锻炼,台下几十位同学都是看客,几乎没有收获。笔者在实施活动时要求每位听众记好笔记,记录下同学所说的要点,再来重复;或就台上同学所说的内容提出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质疑进行辩论;或由学生先来点评,教师再进行收束等。总之有各种形式打破台上讲、台下听、教师评的形式,让全体学生在每天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中都参与进来,每个人都是主角,从而督促演讲的学生能够认真准备,作为观众的学生也能够认真听,积极思考,并也有机会表达。
3、活动形式多样化。目前,课前三分钟演讲最常见的形式就是讲故事、品诗歌等等,虽然故事诗歌可选取的材料几乎可以说源源不断,但是长此以往,学生一定会出现审美疲劳。所以虽然说是“演讲”,但在保留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在活动形式上可以有一些变化。例如偶尔可以变成随机的故事接龙、对对联,或就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一个小范围的讨论等等。多变的形式能够激起学生的热情,让他们能够尽可能长地保持住参与活动的激情。
4、能力提升阶段化。所有的能力都是慢慢培养的,所有的知识都是慢慢积累的。刚开始,学生可能要准备讲稿才能讲好,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带提纲上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能力有所提升,就可以要求学生完全脱稿上台演讲。水平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后,就可以要求学生即兴演讲。在内容上,刚开始可以从简单的讲故事、讲成语开始,慢慢过渡到谈读书体会、推荐作品,等到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还可以评析社会热点话题,做个小型的“新闻论坛”等,这样逐步提升,学生才能有不断的追求和自我完善。
总而言之,课前三分钟演讲作为目前正广泛运用语文教学课堂的一种活动形式,要避免流于形式,应充分发掘出其价值,使之能够在教学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内容 目标 实施 意义
(一)明确有效的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的稳定性在接受吸纳方面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注意的稳定与年龄在一定区间成正比例关系,即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年龄越小稳定性越差。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环节设置中应尽量避免引起学生注意的起伏和转移。既然是课前活动,顾名思义,要与正课进行联系。教师在设计课前三分钟演讲时,应明确如何能将活动的内容延伸到正课的教学,推动正课的教学。在以往课前三分钟演讲中,教师要求学生推荐一位作家,或者一篇作品,但由于演讲内容范围较广,教师很难将与正课的推进相辅相成,造成了“课前”就与“课中”之间的割裂,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难以完成注意转移和再度集中。所以,在设计活动时必须考虑文本内容如何与正课衔接,在内容范围上进行明确。可提前按照教学进度表结合学生情况分配任务,例如在讲授文言文单元时,要求演讲的学生介绍该单元中的作家作品,或选取与作家作品相近时间或风格的材料进行演讲,教师联系这些材料就能够导入到新课中去。由此,不仅保证了演讲的顺利进行,也完成了“课前”与“课中”的自然过渡,保证了学生的注意稳定性。
虽然规定演讲内容的大致范围,教师在设计之初,也已经有自己的预设,但仍要在合理范围内保证学生选材的自由。笔者在进行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中宋词模块教学时,规定的演讲内容是评析宋词,要求学生评点一位词人的词作或一类风格的作品,一名学生自己填了一首《西江月》【《西江月》(夜听《肝肠断》,因有怀,故涂鸦此作。)孤鸿魂飘海角,幽人梦断九霄。浩漠往来几千遭,但求弱水一瓢。 魏武挥鞭笑料,庄周化蝶缥缈,高山流水无人晓,唯挟飞仙任逍遥。】,要求向同学们展示,虽然这并不符合预设,但该生的作品可以体现出他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很深入的思考和探究,虽然他的词从韵律上来说并不准确,更不可能和大师们相比,但笔者仍支持他用自己的词来进行演讲。虽然演讲结束后,教师的及时点评和联系到正课的教学有一定难度,但仍要予以学生鼓励和肯定,所谓“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通过肯定和鼓励,保证其探究热情,让其在良性情绪下学习,促进知识吸纳效率。
(二) 制定有效的目标
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应与语言运用和表达这一能力训练相结合,通过活动弥补在教学中语言行为训练的缺失。教学意义上的语言运用和表达并不等同于“能讲话”,而是要能够用有逻辑性的语言,清晰的词句并通过语气、语调等阐明自己的想法、观点、情绪。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要与这一训练结合,必须参照训练目标进行实质性的落实。在活动中,并不是学生讲了就可以,而是要结合语言运用和表达的训练目标对演讲学生进行点评和指导,通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后,学生能够在语言表达这一方面取得一定的提升。所以就演讲的要求必须明确,要求学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材料搜索、内容筛选、语言组织、演讲表现、是否脱稿等都要有确定的标准化的要求和评价,每一次的演讲,教师必须就确定标准化评价的各个方面加以评析,力求学生能够通过重复性活动的累加,逐渐提高其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三)落实有效的实施
1、活动施行清晰化。现代的教育,讲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要课堂还给学生,课前也一样。所以教师在实行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之前,要向学生明确这项活动的价值和开展的方式,让他们对教师的活动设计和预设目的有清晰的了解。要先给学生明确“演讲”的定义及表现形式,例如演讲要用自己的语言,尽量不要背稿子;演讲需要脱稿,还需要有一些手势配合;演讲要怎样与观众进行眼神交流和活动等等,让学生能对这种表现形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不是在学生讲完之后,教师再就其出现的“非演讲因素”进行否定,这样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对活动活动失去兴趣。
2、“台上”“台下”一体化。课前三分钟演讲,一定要避免全场只有一位同学在表演,除了台上的一位同学得到了锻炼,台下几十位同学都是看客,几乎没有收获。笔者在实施活动时要求每位听众记好笔记,记录下同学所说的要点,再来重复;或就台上同学所说的内容提出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质疑进行辩论;或由学生先来点评,教师再进行收束等。总之有各种形式打破台上讲、台下听、教师评的形式,让全体学生在每天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中都参与进来,每个人都是主角,从而督促演讲的学生能够认真准备,作为观众的学生也能够认真听,积极思考,并也有机会表达。
3、活动形式多样化。目前,课前三分钟演讲最常见的形式就是讲故事、品诗歌等等,虽然故事诗歌可选取的材料几乎可以说源源不断,但是长此以往,学生一定会出现审美疲劳。所以虽然说是“演讲”,但在保留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在活动形式上可以有一些变化。例如偶尔可以变成随机的故事接龙、对对联,或就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一个小范围的讨论等等。多变的形式能够激起学生的热情,让他们能够尽可能长地保持住参与活动的激情。
4、能力提升阶段化。所有的能力都是慢慢培养的,所有的知识都是慢慢积累的。刚开始,学生可能要准备讲稿才能讲好,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带提纲上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能力有所提升,就可以要求学生完全脱稿上台演讲。水平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后,就可以要求学生即兴演讲。在内容上,刚开始可以从简单的讲故事、讲成语开始,慢慢过渡到谈读书体会、推荐作品,等到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还可以评析社会热点话题,做个小型的“新闻论坛”等,这样逐步提升,学生才能有不断的追求和自我完善。
总而言之,课前三分钟演讲作为目前正广泛运用语文教学课堂的一种活动形式,要避免流于形式,应充分发掘出其价值,使之能够在教学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 【发布时间】2017/7/16 9:19:20
- 【点击频次】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