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源于生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生从生活中了解数学、运用数学,使他们在热爱生活的同时也热爱数学。本文结合《长方形的认识》的教学案例,阐述源于生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运用这些最贴近生活的方式教学生学数学,可以让学习更人性化,更现代化,使学习不再那么枯燥。
关键词: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游戏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比如由于牧区和城市两地生活节奏的不同,牧区学生的时间观念就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的时间观念存在差异,这从新疆牧区婚礼的时间安排就可以看出:举办婚礼的新人一般在请帖上写婚礼开始时间为上午12:00点,然而牧区真实的情况是被邀请人通常在14:00点才陆续到场。这种情况从侧面也反映了数学教学水平较低的地方人们的时间观念及时间价值观有所偏差。我们希望从基础数学开始培养学生数学在生活中应用价值的感知,这就要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突出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东西部教育环境与教育条件差距相差很大的情况下,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是我们数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新疆牧区,我参加了国培到南京师范大学进行培训,带着在家乡教学的多年经验来到新的环境,了解、学习南京数学教师的优秀教学方法,不断地更新理念,期望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
本文结合我在南京仙林小学实习期间上的一节公开课《长方形的认识》,谈谈对源于生活的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
1、 设置情境,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中的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立体图形的教学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在与正方形、长方形等平面图形的认知与转换过程中,如何利用已知的图形进行分解导入,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能力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在上课开始前,我准备了一台长方体形状的录音机,准备在上课时将录音机打开播放音乐并走进教室,这个时候同学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到这个发出音乐的长方体上,由于现在的大多数学生没有见过录音机,此举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想了解这个物体是什么,进而从这个录音机巧妙地将同学们带入长方体的认识里来,加深长方体在孩子们心中的印象。这个时候乘胜追击及时抓彩,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物体形状是长方体?
2、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建构数学知识
不少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学习数学是为了应付考试。但是,当你用好奇和探索的心理去接触数学、学习数学,对数学赋予想象力、创造力,挖掘其神秘的吸引力时,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认识。其实,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贴近实际问题的情境是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开启学生探索生活的求知欲的。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的时候设置疑问,我注意到新疆牧区的学生跟城市的学生生活环境的不同,所以教学方法应有所区别。比如,针对新疆牧区学生的教学,我从这些学生身边熟悉的一些物体形状开始,如“首饰匣”,“皮箱”,“冰箱”等形状,接着再提出一些他们不常见的形状,如“空心砖”,部分学生可能对此感觉陌生,但在生活中又不是完全无据可依,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的相互讨论中及时进入主题。在南京师范大学附校仙林小学顶岗实习期间,我采用了不同的教学设计,通过谈话法、讨论法、提示型教学法等丰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参与“摸魔术袋”、“切土豆”“拼搭长方体框架”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知长方体的特征,能依据长方体的棱、面的特征正确选择合适的小棒展开拼搭,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长方体的特征。
3、创新活动设计,培养创新意识
为了更好地破解这一节课教学难点,我安排了“摸一摸”“切一切”“搭一搭”三种数学活动,通过这些源于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同学们离数学更进一步。
在“摸一摸”活动中,请一位同学上台通过摸一摸,对 “魔术袋”中的物体进行了解,请学生说出是通过什么方式判断形状或者活动过程中的想法,进一步加强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的认知,从而增强同学们对数学的兴趣。例如,当生A成功摸出长方体后,请他说出是怎样判断某个物体是长方体的,并表述通过这次活动学会了什么。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加深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认识,并让他们初步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述想法。
在“切一切”活动中,为了在教学中增加实际操作的效果,将学生对“面、棱、顶点”的理解配合实物演示出来,我用土豆进行演示,通过切第一刀让学生观察并认识了面,通过切与第一个面垂直的第二刀,让学生对棱有了认识,然后切第三刀让学生对顶点也有了掌握,依次进行下去,通过第四、第五、第六刀,学生很容易按顺序学会数长方体的面,这样加深学生对面的理解,也可以减少交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此外,在探索新知阶段,通过老师的讲解,提升学生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感知;通过数学活动“搭一搭”,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长度、数量不相同的小棒。要求学生想一想,怎样搭配才能搭成长方体?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并选出需要的小棒,以此组织、深化学习活动。在学生小组合作拼搭完成之后,请各小组带着自己的作品上台展示,分享、交流在拼搭的过程中的想法。同时,教师适时追问,如“长方体有几种摆放法?”“你是如何选择小棒的?”“怎么确定小棒的位置?”“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等。在这一环节教师需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巧用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这一系列的追问,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考的能力,不断激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和信心,并在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控中逐步深入,逐步了解数学的真谛。与此同时,学生用自己拼搭的长方体框架的摆放来解释长方体长、宽、高时觉得很有意思,例如:有三组对面长方形形状的长方体,它有三种摆放形式(因为长、宽、高不相同);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形状的长方体只有两种摆放形式(因为长不同,宽和高相同);如果长方体的长、宽、高完全相同,只有一种摆放形式,它变成了正方体。学生在动手实践拼搭长方体的过程中,自主探索,经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比教师直接讲授的效果好很多。
4、结合现实问题,拓展数学思维
我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一个与数学相关的场景:家住一单元20楼的新疆籍老板马先生准备装修房屋,购买了一批板子,需要从一楼搬运到20楼,这个时候马先生发现板子面积比较大,用了很多种办法都没能将板子装进电梯里,于是准备请搬运工师傅将板子一块一块的往20楼运,搬运费共1000元;住同一栋楼二单元的南方老板张先生也装修房屋,同时也购买了一批板子需要运送到20楼,张先生采用了与马先生不同的搬运方法,他让工人把板子斜着放,成功地将板子放进了电梯,只花费了180元搬运费。结合南京地区小学生思维活跃和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我在公开课上将上述现实情境设计为这道拓展题:
有一名装修师傅拿着一捆长3米的不锈钢管要送到某栋居民楼的20楼,该居民楼只有一台轿厢尺寸为1.2米×1.6米×2.5米的电梯。装修师傅发现由于这个钢管太长,电梯里好像放不进去。你有好方法吗?
要求学生结合上述“搭一搭”的数学活动进行思考,找出解决方法。“装修师傅 20楼送材料” 的问题非常有特色,长方体中不在一个面的体对角线最长,学生需要思考教材以外的知识,找到了生活中长方体里不在一个面的角度距离最长的道理,整节课学生我一言、他一语,生动活泼,相信通过类似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建构新知,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得到不断地提高。
本节课,我在讲课中做到了教学内容“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数学活动是对生活和现实知识的模拟与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应用能力,对小学生的合作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计算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我力争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的更新教学方法,不生拉硬套的将南京这边的教学方法迁移到新疆牧区学生们的教学中去。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因为生活使数学变得更生动、更有活力;生活更离不开数学,因为数学又使得实际问题解决起来更得法、更科学。数学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数学知识以生活化的设计走进课堂。使学生学到有意义的数学、使学生主体性得到真正体现。让学生时常有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真正意义上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数学策略都源于生活实践。
关键词: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游戏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比如由于牧区和城市两地生活节奏的不同,牧区学生的时间观念就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的时间观念存在差异,这从新疆牧区婚礼的时间安排就可以看出:举办婚礼的新人一般在请帖上写婚礼开始时间为上午12:00点,然而牧区真实的情况是被邀请人通常在14:00点才陆续到场。这种情况从侧面也反映了数学教学水平较低的地方人们的时间观念及时间价值观有所偏差。我们希望从基础数学开始培养学生数学在生活中应用价值的感知,这就要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突出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东西部教育环境与教育条件差距相差很大的情况下,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是我们数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新疆牧区,我参加了国培到南京师范大学进行培训,带着在家乡教学的多年经验来到新的环境,了解、学习南京数学教师的优秀教学方法,不断地更新理念,期望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
本文结合我在南京仙林小学实习期间上的一节公开课《长方形的认识》,谈谈对源于生活的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
1、 设置情境,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中的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立体图形的教学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在与正方形、长方形等平面图形的认知与转换过程中,如何利用已知的图形进行分解导入,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能力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在上课开始前,我准备了一台长方体形状的录音机,准备在上课时将录音机打开播放音乐并走进教室,这个时候同学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到这个发出音乐的长方体上,由于现在的大多数学生没有见过录音机,此举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想了解这个物体是什么,进而从这个录音机巧妙地将同学们带入长方体的认识里来,加深长方体在孩子们心中的印象。这个时候乘胜追击及时抓彩,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物体形状是长方体?
2、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建构数学知识
不少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学习数学是为了应付考试。但是,当你用好奇和探索的心理去接触数学、学习数学,对数学赋予想象力、创造力,挖掘其神秘的吸引力时,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认识。其实,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贴近实际问题的情境是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开启学生探索生活的求知欲的。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的时候设置疑问,我注意到新疆牧区的学生跟城市的学生生活环境的不同,所以教学方法应有所区别。比如,针对新疆牧区学生的教学,我从这些学生身边熟悉的一些物体形状开始,如“首饰匣”,“皮箱”,“冰箱”等形状,接着再提出一些他们不常见的形状,如“空心砖”,部分学生可能对此感觉陌生,但在生活中又不是完全无据可依,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的相互讨论中及时进入主题。在南京师范大学附校仙林小学顶岗实习期间,我采用了不同的教学设计,通过谈话法、讨论法、提示型教学法等丰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参与“摸魔术袋”、“切土豆”“拼搭长方体框架”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知长方体的特征,能依据长方体的棱、面的特征正确选择合适的小棒展开拼搭,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长方体的特征。
3、创新活动设计,培养创新意识
为了更好地破解这一节课教学难点,我安排了“摸一摸”“切一切”“搭一搭”三种数学活动,通过这些源于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同学们离数学更进一步。
在“摸一摸”活动中,请一位同学上台通过摸一摸,对 “魔术袋”中的物体进行了解,请学生说出是通过什么方式判断形状或者活动过程中的想法,进一步加强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的认知,从而增强同学们对数学的兴趣。例如,当生A成功摸出长方体后,请他说出是怎样判断某个物体是长方体的,并表述通过这次活动学会了什么。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加深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认识,并让他们初步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述想法。
在“切一切”活动中,为了在教学中增加实际操作的效果,将学生对“面、棱、顶点”的理解配合实物演示出来,我用土豆进行演示,通过切第一刀让学生观察并认识了面,通过切与第一个面垂直的第二刀,让学生对棱有了认识,然后切第三刀让学生对顶点也有了掌握,依次进行下去,通过第四、第五、第六刀,学生很容易按顺序学会数长方体的面,这样加深学生对面的理解,也可以减少交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此外,在探索新知阶段,通过老师的讲解,提升学生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感知;通过数学活动“搭一搭”,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长度、数量不相同的小棒。要求学生想一想,怎样搭配才能搭成长方体?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并选出需要的小棒,以此组织、深化学习活动。在学生小组合作拼搭完成之后,请各小组带着自己的作品上台展示,分享、交流在拼搭的过程中的想法。同时,教师适时追问,如“长方体有几种摆放法?”“你是如何选择小棒的?”“怎么确定小棒的位置?”“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等。在这一环节教师需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巧用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这一系列的追问,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考的能力,不断激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和信心,并在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控中逐步深入,逐步了解数学的真谛。与此同时,学生用自己拼搭的长方体框架的摆放来解释长方体长、宽、高时觉得很有意思,例如:有三组对面长方形形状的长方体,它有三种摆放形式(因为长、宽、高不相同);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形状的长方体只有两种摆放形式(因为长不同,宽和高相同);如果长方体的长、宽、高完全相同,只有一种摆放形式,它变成了正方体。学生在动手实践拼搭长方体的过程中,自主探索,经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比教师直接讲授的效果好很多。
4、结合现实问题,拓展数学思维
我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一个与数学相关的场景:家住一单元20楼的新疆籍老板马先生准备装修房屋,购买了一批板子,需要从一楼搬运到20楼,这个时候马先生发现板子面积比较大,用了很多种办法都没能将板子装进电梯里,于是准备请搬运工师傅将板子一块一块的往20楼运,搬运费共1000元;住同一栋楼二单元的南方老板张先生也装修房屋,同时也购买了一批板子需要运送到20楼,张先生采用了与马先生不同的搬运方法,他让工人把板子斜着放,成功地将板子放进了电梯,只花费了180元搬运费。结合南京地区小学生思维活跃和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我在公开课上将上述现实情境设计为这道拓展题:
有一名装修师傅拿着一捆长3米的不锈钢管要送到某栋居民楼的20楼,该居民楼只有一台轿厢尺寸为1.2米×1.6米×2.5米的电梯。装修师傅发现由于这个钢管太长,电梯里好像放不进去。你有好方法吗?
要求学生结合上述“搭一搭”的数学活动进行思考,找出解决方法。“装修师傅 20楼送材料” 的问题非常有特色,长方体中不在一个面的体对角线最长,学生需要思考教材以外的知识,找到了生活中长方体里不在一个面的角度距离最长的道理,整节课学生我一言、他一语,生动活泼,相信通过类似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建构新知,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得到不断地提高。
本节课,我在讲课中做到了教学内容“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数学活动是对生活和现实知识的模拟与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应用能力,对小学生的合作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计算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我力争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的更新教学方法,不生拉硬套的将南京这边的教学方法迁移到新疆牧区学生们的教学中去。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因为生活使数学变得更生动、更有活力;生活更离不开数学,因为数学又使得实际问题解决起来更得法、更科学。数学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数学知识以生活化的设计走进课堂。使学生学到有意义的数学、使学生主体性得到真正体现。让学生时常有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真正意义上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数学策略都源于生活实践。
- 【发布时间】2017/9/4 15:47:37
- 【点击频次】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