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指向表达的儿童化语体教学方法例谈

 

【作者】 王小坚

【机构】 乌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我们所说的“儿童化语体”,它具有这样的特征:在表述中,作者所描绘的情境和儿童的生活经验非常切近,作者感官过滤的人、事、景、物,恰恰是从儿童所认知的角度去过滤的;在表达上,语言似有一种儿童的俏皮。“儿童化语体”的文章最能拨动儿童的心灵,能够迅速地和儿童的言语世界架构起桥梁,照射到儿童蛰伏在个体心灵深处的生活世界,因此,最为儿童喜欢。正是因为“儿童化语体”具有以上这样的特征,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多角度的读写结合。
  一、互文回旋
  对学生来说,“儿童化语体”的文章在内容理解上难度不是很大,所以,完全可以开展拓展阅读,使课文与拓展的文本彼此之间形成观照,让学生在比较地阅读中去感受课文表达的妙处。比如三年级上册的《五花山》,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描绘了五花山春天和夏天的绿。教学时,首先诵读这两个自然段和艾青的诗歌《绿》,学生会发现,课文中所描绘的五花山的绿色,都可以在《绿》这首诗中找到,如果试着给《绿》添加一个结尾,则可以从《五花山》这篇课文的二、三两段中相应的动词来。
  师:这么多的绿颜色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请你们这些小诗人把这首没写完的诗补充完整。小小提示,答案可以到《五花山》的第二、三自然段找一找。
  像是不知什么时候突然(      )出来的
  像是哪位高明的画家给(      )上去的
  又像是神通广大的仙子(      )起来的
  (分别可以填入《五花山》课文中的“冒”、“涂”、“染”三个动词)
  师:你们这些小诗人真是了不起,接下去我们一起来诵读大诗人艾青和小诗人合写的这首诗。
  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去思考三个括号中还能填写哪些动词。学生也许会想出很多,比如:钻、长、描、画、洒、铺……其实学到这里,学生对于五花山春天绿得活泼、顽皮以及夏天绿得油滑、透亮有了充分的理解,而且在拓读和填写词语的过程中实现了言意兼得。
  二、同文迁移
  同文迁移是按照课文某个片段的写法,就地取材对课文的其它地方进行改写。例如《麦哨》的一段:
  湖边的草又肥又嫩,只消用手拉拉,竹篮很快就装满了。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竖蜻蜒,还有摔跤比赛。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玩累了,喊渴了,不知是谁一声招呼,大家采集起“茅茅针”来。那是一种和茅草差不多的野草,顶部的茅穗儿还裹在绿色的叶片里,显得鼓鼓的。剥开叶片,将茅穗儿连同茎轻轻抽出,把茎放进嘴里嚼嚼,吮吮,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
  短文第一段的第三句采用双重比较写出了草地带给孩子们的快乐,这样的句式非常典型,让学生模仿着写很有价值,在研读第二段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把最后一句改成这样的句式:
  茅茅针甘甜而又清凉,比大街上卖的棉花糖还要强,这简直就是一种天然的小甜品。
  茅茅针甘甜而又清凉,比超市里卖的泡泡糖还要强,这简直就是一种天然的“好味道”。
  三、层递摹写
  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如下这一语段:“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充分感悟,然后进行同质摹写,引导学生想象园子里还有什么植物,它们是怎样自由自在地生长的?学生略加思索,可以很快罗列了很多。特级教师武凤霞老师教学实录中,学生是这样写的:
  南瓜愿意长成啥样就长成啥样,它若愿意长得像冬瓜也没人管它。豆荚愿意开几朵花就开几朵花,若是不愿意,一朵花也不开,一个豆荚也不生也没人管它。蜜蜂嗡嗡地飞,一会儿停在倭瓜花上,一会儿停在南瓜花上,它还去招惹豆荚花呢!可是谁会去管它呢!
  然后是异质摹写,也用这样的句式写写自己的快乐和自由,可以写自己的校园生活,可以写自己的校外生活,武老师的教学实录中学生写远足的野炊很有意思:
  在沙滩上,你愿意把锅搭在哪里就搭在哪里,搭了一半垮塌了,照样笑哈哈。锅底下想塞多少柴火就塞多少柴火,就是塞满了火照不起来也照样笑哈哈。李魏鹏忽然变出几段火腿肠,张晓琳忽然变出了一袋鸡腿菇,他们是从哪里拿来的,我们大家都不管,开开心心吃了它!
  四、创意比对
  “文本是众多语词的交汇,人们至少可以从中读出另一个语词来……任何文本都是引语的拼凑,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改变。”这是后现代主义的文本观,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一点:要尊重文本而不是敬之若神,这也暗合了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课文只不过是一个例子。语文课堂上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依托文本的语词生成出新的语词,依托语段生成出新的语段,甚至是生成新的文本。当课堂学习进入了这样一个境界,从文本的众多语词中拣出一两个来,依据儿童的经验和想象力不断生发又生发,会形成新的文本——儿童自己创造的文本,纯粹的文本。
  比如三年级上册的《秋天的雨》,课堂上孩子在品味第二自然段的时候,会沉浸在“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美妙的境地里,这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在这个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里还会有哪些颜色呢?课堂里,学生踊跃地说,老师随机把他们说的话打在屏幕上,稍作修改,一个崭新的文本就出现了。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去赏读自己的习作,并且把闪光的地方毫不吝啬地加以肯定和褒奖,把他们将来能够成为语言大师的因子让它呈几何级的扩散。然后再引导学生返回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完成一个学习任务: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与自己写的不一样。这样的对比阅读,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进一步的理解,另一方面,比较中更可以提升自己随堂练笔的水平。
  五、衍生学写
  前面提到的四种策略,是在学习课文时穿插一些语段的练笔。因为“儿童化语体”文章贴近儿童的生活与语文经验,所以在总结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可以展开两种篇的习作:一种是学生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情感一次又一次收到了感染,积蓄了表达的欲望,顺水推舟,可以去写一写自己的生活;另一种模仿课文的结构写一篇习作,因为作者的布局谋篇,无疑提供给学生一个范例。例如有的老师在教学《祖父的园子》的时候,这样结束教学:
  师:同学们,童年是美丽的歌谣,童年是动人的诗篇,童年是人生长河中短暂的一瞬。萧红用文字记录她的童年,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来刻录她的童年。比如有一个著名的歌手,叫——罗大佑,他有一首歌叫《童年》。请看——播放歌曲。会唱的孩子可以跟着一起唱。
  师:(在《童年》的歌曲声中)萧红用笔刻录童年,罗大佑歌刻录童年,老师向萧红学习,也用笔来刻录,想了解老师的童年吗?
  生:想。(师逐段呈现下水文)
  师:老师的童年有意思吧!(出示照片和图片)你看,一张黑白的照片,加上几段文字,几篇文章,老师的童年就成为永恒了。聪明的孩子们,好好地想一想,你会用什么方式让你的童年成为永恒呢?
  “儿童化语体”的教学,学生既能感悟到文字传递给他们的情与意,又能用表达去释放自己的情与意。在教学过程中,嵌入的表达演练会把理解引向深入,针对习作练笔,适时的表达训练会因为紧贴课文而事半功倍,所以,是“儿童化语体”的语言特征实现了课堂中读与写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 【发布时间】2017/9/4 16:04:32
  • 【点击频次】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