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上林"山歌"走进校园
【关键词】 ;
【正文】上林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占全县人口的80%以上。以壮族文化为特色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是歌圩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壮家人人爱唱歌,从小唱到牙齿落,旧时唱歌眼含泪,如今开口泛酒窝。”山歌文化是一种宝贵而独特的精神财富,在几百年前的上林就有很多对歌的场面,歌圩发展延续至今,已成为壮乡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相传很久以前,一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很漂亮,又很会唱山歌,远近的小伙子都想向她求婚,于是老歌手提出赛歌择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以期被老歌手和姑娘挑中。从此,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歌圩。据说以前最盛大的算是三里、木山、乔贤、塘红、镇圩等一带的歌圩场面。有的是3—5个自然村屯合为一个圩。每到约定时间,各个歌圩都有歌会活动。
山歌就是民歌,形式不同,内容是一样的,山歌是现编现唱的歌词与歌声,重在歌词不是音乐。一个歌手唱一个晚上大概有一至二百首歌,唱一辈子就几乎上几万首了。所以壮乡号称歌海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山歌在现实中主要发挥着宣传功能、谈情说爱功能,起到精神食粮的作用。
老龄化是上林现在的山歌歌手情况。目前上林山歌日渐沉寂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娱乐方式多元化,在多元化的娱乐方式下,各种文化的渗透,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二是生产关系的改变、人口转移、新农村建设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原来的田园牧歌的耕作已经发生改变;三是价值观的改变,过去红白喜事都是自发聚会唱歌,现在自觉性不高而且感到很乏味。四是每年举行的山歌活动,唱来唱去就这么几个音调,内容不够艺术性,吸引不了年轻人参与。五是土话编写水平低,和普通话对接比较困难。六是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不会讲本地壮话,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带着孩子出去打工,那外地上学的小孩必须讲普通话进行交流,所以本地母语失传了。
面临着将失传的民族山歌,是我们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山歌作为非物质文化的一部分,要传承好发扬好,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除了通过音像、影像、图像、文字、研讨等方式,不遗余力地将优秀的山歌向大众宣传推介。通过以上方式从而达至到扩大影响、凝聚人心、重塑壮歌文化自信心的效果。比如可以把传统的口口相传山歌编写成书本,通进音像、影像、图像、文字等,让这些山歌书本资料走进校园课堂教学,从幼儿园抓起,走进小学、中学至于大学与及社会各界,让更多优秀民族民间山歌走向基层、走进群众,为大众所熟悉,丰富广大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更直接、更有效地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真正发挥民族品牌文化活动凝心聚力的作用。
二是让学生懂得上林“山歌”是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部分。每个人都有责任传承好学习好它。同时有关部门也要积极探索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的长效机制,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多关注山歌,保护好歌圩文化,政府发挥职能部门作用扶持山歌,加上现代的音乐元素,创作出新的音乐作品,让上林山歌在创新上也就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走出上林,走出广西,走向全国。
三是将山歌文化精髓和活动引入校园教堂,甚至田间地头,山山弄弄,让青少年从小就受到山歌文化的熏陶。音乐老师要懂得唱山歌,并教会学生,至少让学生知道山歌是壮族文化的一部分。要学会山歌,首先要会讲本地母语”壮话”代代不能失传。
四是山歌走进课堂教学同时,做好山歌的翻译工作。上林原汁原味的壮族山歌是非常美妙的,它们在艺术性、思想性、浪漫性、现实主义上都非常出色。只有把翻译和整理的工作做好了,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观众听懂,在听懂的基础上艺术化,才能体现山歌的曼妙之处,受众面才广,才达到传承的目的。
五是在山歌走进课堂教学同时,音乐老师可以结合现代的音乐元素进行教学,对歌中逐渐掌握了编歌的技巧,赋、比、兴运用得当,很好地传承了山歌艺术。
总而言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民族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山歌“千年一调,万年一腔”的状况终将成为历史,民歌艺术形式的创新与发展,成为保持其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保护传承好壮族民间山歌是我们年轻一代的责任,希望我们的“山歌”在校园里开花结果!代代相传......
“壮家人人爱唱歌,从小唱到牙齿落,旧时唱歌眼含泪,如今开口泛酒窝。”山歌文化是一种宝贵而独特的精神财富,在几百年前的上林就有很多对歌的场面,歌圩发展延续至今,已成为壮乡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相传很久以前,一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很漂亮,又很会唱山歌,远近的小伙子都想向她求婚,于是老歌手提出赛歌择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以期被老歌手和姑娘挑中。从此,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歌圩。据说以前最盛大的算是三里、木山、乔贤、塘红、镇圩等一带的歌圩场面。有的是3—5个自然村屯合为一个圩。每到约定时间,各个歌圩都有歌会活动。
山歌就是民歌,形式不同,内容是一样的,山歌是现编现唱的歌词与歌声,重在歌词不是音乐。一个歌手唱一个晚上大概有一至二百首歌,唱一辈子就几乎上几万首了。所以壮乡号称歌海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山歌在现实中主要发挥着宣传功能、谈情说爱功能,起到精神食粮的作用。
老龄化是上林现在的山歌歌手情况。目前上林山歌日渐沉寂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娱乐方式多元化,在多元化的娱乐方式下,各种文化的渗透,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二是生产关系的改变、人口转移、新农村建设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原来的田园牧歌的耕作已经发生改变;三是价值观的改变,过去红白喜事都是自发聚会唱歌,现在自觉性不高而且感到很乏味。四是每年举行的山歌活动,唱来唱去就这么几个音调,内容不够艺术性,吸引不了年轻人参与。五是土话编写水平低,和普通话对接比较困难。六是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不会讲本地壮话,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带着孩子出去打工,那外地上学的小孩必须讲普通话进行交流,所以本地母语失传了。
面临着将失传的民族山歌,是我们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山歌作为非物质文化的一部分,要传承好发扬好,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除了通过音像、影像、图像、文字、研讨等方式,不遗余力地将优秀的山歌向大众宣传推介。通过以上方式从而达至到扩大影响、凝聚人心、重塑壮歌文化自信心的效果。比如可以把传统的口口相传山歌编写成书本,通进音像、影像、图像、文字等,让这些山歌书本资料走进校园课堂教学,从幼儿园抓起,走进小学、中学至于大学与及社会各界,让更多优秀民族民间山歌走向基层、走进群众,为大众所熟悉,丰富广大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更直接、更有效地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真正发挥民族品牌文化活动凝心聚力的作用。
二是让学生懂得上林“山歌”是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部分。每个人都有责任传承好学习好它。同时有关部门也要积极探索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的长效机制,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多关注山歌,保护好歌圩文化,政府发挥职能部门作用扶持山歌,加上现代的音乐元素,创作出新的音乐作品,让上林山歌在创新上也就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走出上林,走出广西,走向全国。
三是将山歌文化精髓和活动引入校园教堂,甚至田间地头,山山弄弄,让青少年从小就受到山歌文化的熏陶。音乐老师要懂得唱山歌,并教会学生,至少让学生知道山歌是壮族文化的一部分。要学会山歌,首先要会讲本地母语”壮话”代代不能失传。
四是山歌走进课堂教学同时,做好山歌的翻译工作。上林原汁原味的壮族山歌是非常美妙的,它们在艺术性、思想性、浪漫性、现实主义上都非常出色。只有把翻译和整理的工作做好了,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观众听懂,在听懂的基础上艺术化,才能体现山歌的曼妙之处,受众面才广,才达到传承的目的。
五是在山歌走进课堂教学同时,音乐老师可以结合现代的音乐元素进行教学,对歌中逐渐掌握了编歌的技巧,赋、比、兴运用得当,很好地传承了山歌艺术。
总而言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民族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山歌“千年一调,万年一腔”的状况终将成为历史,民歌艺术形式的创新与发展,成为保持其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保护传承好壮族民间山歌是我们年轻一代的责任,希望我们的“山歌”在校园里开花结果!代代相传......
- 【发布时间】2017/9/27 12:01:31
- 【点击频次】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