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导读,问亦有道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提问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相当重要,但是问而不明、问得零散、问得太多、问得没有意义的情况却在影响着阅读教学的质量。因此,怎么样更好地设问就成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阅读教学中,我们的设问应该要有全局观,而不是只关注于每一个独立的设问。同时,在兼顾全局的前提下,我们尽可能得问得更巧妙,如采用层进式设问、聚焦式设问、矛盾式设问、激情式设问,通过设问技巧的改进,更好地达成阅读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问的导读作用。
关键词:语文阅读 设置提问 全局观 精巧
语文阅读的课堂里,巧妙设计的提问,如海上的灯塔,能将阅读前行的方向指得更明确,变迷茫为具体;似灵巧的妙手,能一层层拨开文本的面纱,由现象到本质。
没有设计提问的语文阅读课堂是冷清的,点不燃学生思想的火花,也没有师生思想的对撞与交流,更没有师生的提高与反思。
一堂语文阅读课巧妙设计的提问,应该是具有全局观的,即根据整篇文章、整个课堂的需求来确定的。
首先,提问前我们要思考此问题解决的是什么知识点。阅读,根据文学体裁的不同,我们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就不同,目标不同,我们课堂要解决的问题就不同,因此设问也应该有所不同。我们的设问的目的不是要把学生问住,而是为了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情况以及引导学生去达成教学目标。所以,设问,得先弄明白自己的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对于不能解决问题,无关痛痒的问,则大可略去,这就需要我们问得精,问得有目的性。
其次,我们要思考这个问题在整个课堂里有什么价值。我们这里所说的价值,是对学生情感道德的熏陶。语文阅读的教学,不只是引导学生对文本有深刻地理解,更要引导学生接受作者情怀的熏陶。真正的阅读不仅是为课堂的,也应该是为人生的。所以,语文阅读课堂理应把德育、美育引进设问的环节。在教学《登高》时,整首诗都被一个“悲”字笼罩,学生不免会觉得诗人身上负能量太大了,悲观消沉的气息似乎扑面而来,于是我设计了一问:“诗人的这种悲是时代与命运之悲还是生活态度之悲?请结合杜甫的人生经历谈一谈。”学生结合杜甫的经历,以及他晚年的遭遇,直接明了的点出:杜甫的悲来自于时代与命运之悲,但其精神的王国依然高大,从不因这些悲而坍塌。这样一问,不但增加了对杜甫的深刻的理解,而且也受到杜甫那种历经磨难初心不改的情怀的熏陶。
其三,我们要考虑这个问题和后面要解决的知识点以及后面要提的问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这种关系,通常来说,有三种。第一种是前一个问题为后面的知识的解决做铺垫,这样使得后面问题的提出不那么突兀,课堂衔接更紧密;第二种是前一个问题与后面的问题形成反差,让课堂矛盾迭起,也让学生在矛盾的解决中更深地理解文本;第三种是第一个提问与后面的问题各站一个角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让学生更全面更完整地把握文本。这就要求我们课堂设问要问得巧,既能解决知识问题,又能环环相扣,还阅读文本以整体连贯。
针对阅读课堂提问的全局观要求,老师设问的方式也灵活多变。常见的比较高效且学生比较喜欢的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
层进式设问,就是由易到难,有计划有步骤地设问,层层推进,让学生一步步解决阅读的重难点。学生知识面和阅读面决定他们不可能一下子就触及到文本的难点与重点,这就需要我们把难点重点分解为多个更浅层次的问题,一层层推进,最后击破重难点。比如在教学《归园田居》时,为了加深学生对陶渊明归隐之心的理解,我设了三个问:1、陶渊明从哪里归?2、他将归哪里去?3、他为什么要归?三个问题,紧紧围绕一个“归”字展开,层层深入,让学生透过现象去看到了作者淡泊的本质。
矛盾式设问,就是前后问之间明显设置为矛盾关系,让学生觉得看似矛盾,实则不矛盾,进而看到矛盾背后合理的一面的设问方式。比如教学《祝福》时,在解读卫老婆子这个人物时,我设了两个问:1、卫老婆子两次荐祥林嫂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是真诚的吗?2、卫老婆子为什么又要带人掳走祥林嫂呢?卫老婆子的前后行动看似矛盾,学生初看似乎真的难以回答,但仔细看不难发现,卫老婆子给祥林嫂荐工时确实真心想帮她,但是卫老婆子骨子里觉得婆婆要带祥林嫂回去那是理所当然的,这就可见人们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善良之心也退居其次了。矛盾中就更可见封建礼教束缚、毒害人们思想这一主题。
聚焦式设问,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所谓聚焦式提问,就是每一个问题都聚焦在一个点上,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点进行解读。比如在教学《祝福》的时候,学生不可能一下就读出封建思想对人的毒害这一主题,为了让这个主题越来越清晰,我设置了三个问题:1、文中三次写了祥林嫂的外貌,是什么原因使得祥林嫂变化这么快?2、小说里出现的人物,谁对祥林嫂的影响最大?为什么?3、祥林嫂为什么得不到救助?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感受祥林嫂的形象特点,以及一次比一次惨的命运和她内心的压力;第二个问题,学生能更好地把握祥林嫂身边人物的特点,同时对这些人物作出评判,并追问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第三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祥林嫂的命运,既有社会环境的因素,也有自身的因素,而无论是环境还是社会都集中指向了封建思想。封建思想戕害劳动妇女这一主题自然就出来了。三个问题角度完全不同,但都聚焦于小说的主题。
激情式设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所谓激情式提问,就是课堂上老师根据学生的反应,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一旦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就临时设问,从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比如在讲《氓》一诗的时候,发现学生对“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特别感兴趣,似乎与他们懵懂的心情有某些暗合。于是我向班上男生提问:“如果这个女孩子是你的恋爱对象,你会和她相伴到老吗?”瞬间,女生巴巴地望着男生的回答,男生各种答案都有,有人说女孩太情绪化,感觉累,估计过不到老;有人说太容易得到的往往不太能激起人的珍惜感,估计会忽略她的感受……整个课堂活跃异常,而只要男生稍有流露过不下去之感时,女生立马起来反驳。在这个问题的探讨中,学生对于后文氓与女孩的结局就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了。
巧妙设计的提问是老师的智慧,运用得当,学生愚顽的思维也会被激励得火花四溅,智慧洒落。语文老师有责任引领学生走进作品,了解作品,更有责任让自己的阅读课堂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如何让课堂设问变得更巧妙,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讨与反思。
关键词:语文阅读 设置提问 全局观 精巧
语文阅读的课堂里,巧妙设计的提问,如海上的灯塔,能将阅读前行的方向指得更明确,变迷茫为具体;似灵巧的妙手,能一层层拨开文本的面纱,由现象到本质。
没有设计提问的语文阅读课堂是冷清的,点不燃学生思想的火花,也没有师生思想的对撞与交流,更没有师生的提高与反思。
一堂语文阅读课巧妙设计的提问,应该是具有全局观的,即根据整篇文章、整个课堂的需求来确定的。
首先,提问前我们要思考此问题解决的是什么知识点。阅读,根据文学体裁的不同,我们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就不同,目标不同,我们课堂要解决的问题就不同,因此设问也应该有所不同。我们的设问的目的不是要把学生问住,而是为了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情况以及引导学生去达成教学目标。所以,设问,得先弄明白自己的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对于不能解决问题,无关痛痒的问,则大可略去,这就需要我们问得精,问得有目的性。
其次,我们要思考这个问题在整个课堂里有什么价值。我们这里所说的价值,是对学生情感道德的熏陶。语文阅读的教学,不只是引导学生对文本有深刻地理解,更要引导学生接受作者情怀的熏陶。真正的阅读不仅是为课堂的,也应该是为人生的。所以,语文阅读课堂理应把德育、美育引进设问的环节。在教学《登高》时,整首诗都被一个“悲”字笼罩,学生不免会觉得诗人身上负能量太大了,悲观消沉的气息似乎扑面而来,于是我设计了一问:“诗人的这种悲是时代与命运之悲还是生活态度之悲?请结合杜甫的人生经历谈一谈。”学生结合杜甫的经历,以及他晚年的遭遇,直接明了的点出:杜甫的悲来自于时代与命运之悲,但其精神的王国依然高大,从不因这些悲而坍塌。这样一问,不但增加了对杜甫的深刻的理解,而且也受到杜甫那种历经磨难初心不改的情怀的熏陶。
其三,我们要考虑这个问题和后面要解决的知识点以及后面要提的问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这种关系,通常来说,有三种。第一种是前一个问题为后面的知识的解决做铺垫,这样使得后面问题的提出不那么突兀,课堂衔接更紧密;第二种是前一个问题与后面的问题形成反差,让课堂矛盾迭起,也让学生在矛盾的解决中更深地理解文本;第三种是第一个提问与后面的问题各站一个角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让学生更全面更完整地把握文本。这就要求我们课堂设问要问得巧,既能解决知识问题,又能环环相扣,还阅读文本以整体连贯。
针对阅读课堂提问的全局观要求,老师设问的方式也灵活多变。常见的比较高效且学生比较喜欢的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
层进式设问,就是由易到难,有计划有步骤地设问,层层推进,让学生一步步解决阅读的重难点。学生知识面和阅读面决定他们不可能一下子就触及到文本的难点与重点,这就需要我们把难点重点分解为多个更浅层次的问题,一层层推进,最后击破重难点。比如在教学《归园田居》时,为了加深学生对陶渊明归隐之心的理解,我设了三个问:1、陶渊明从哪里归?2、他将归哪里去?3、他为什么要归?三个问题,紧紧围绕一个“归”字展开,层层深入,让学生透过现象去看到了作者淡泊的本质。
矛盾式设问,就是前后问之间明显设置为矛盾关系,让学生觉得看似矛盾,实则不矛盾,进而看到矛盾背后合理的一面的设问方式。比如教学《祝福》时,在解读卫老婆子这个人物时,我设了两个问:1、卫老婆子两次荐祥林嫂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是真诚的吗?2、卫老婆子为什么又要带人掳走祥林嫂呢?卫老婆子的前后行动看似矛盾,学生初看似乎真的难以回答,但仔细看不难发现,卫老婆子给祥林嫂荐工时确实真心想帮她,但是卫老婆子骨子里觉得婆婆要带祥林嫂回去那是理所当然的,这就可见人们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善良之心也退居其次了。矛盾中就更可见封建礼教束缚、毒害人们思想这一主题。
聚焦式设问,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所谓聚焦式提问,就是每一个问题都聚焦在一个点上,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点进行解读。比如在教学《祝福》的时候,学生不可能一下就读出封建思想对人的毒害这一主题,为了让这个主题越来越清晰,我设置了三个问题:1、文中三次写了祥林嫂的外貌,是什么原因使得祥林嫂变化这么快?2、小说里出现的人物,谁对祥林嫂的影响最大?为什么?3、祥林嫂为什么得不到救助?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感受祥林嫂的形象特点,以及一次比一次惨的命运和她内心的压力;第二个问题,学生能更好地把握祥林嫂身边人物的特点,同时对这些人物作出评判,并追问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第三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祥林嫂的命运,既有社会环境的因素,也有自身的因素,而无论是环境还是社会都集中指向了封建思想。封建思想戕害劳动妇女这一主题自然就出来了。三个问题角度完全不同,但都聚焦于小说的主题。
激情式设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所谓激情式提问,就是课堂上老师根据学生的反应,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一旦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就临时设问,从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比如在讲《氓》一诗的时候,发现学生对“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特别感兴趣,似乎与他们懵懂的心情有某些暗合。于是我向班上男生提问:“如果这个女孩子是你的恋爱对象,你会和她相伴到老吗?”瞬间,女生巴巴地望着男生的回答,男生各种答案都有,有人说女孩太情绪化,感觉累,估计过不到老;有人说太容易得到的往往不太能激起人的珍惜感,估计会忽略她的感受……整个课堂活跃异常,而只要男生稍有流露过不下去之感时,女生立马起来反驳。在这个问题的探讨中,学生对于后文氓与女孩的结局就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了。
巧妙设计的提问是老师的智慧,运用得当,学生愚顽的思维也会被激励得火花四溅,智慧洒落。语文老师有责任引领学生走进作品,了解作品,更有责任让自己的阅读课堂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如何让课堂设问变得更巧妙,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讨与反思。
- 【发布时间】2017/10/30 9:31:04
- 【点击频次】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