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杜小艳

【机构】 陕西省神木市第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应用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优化数学教学。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不但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由静到动,化繁为简,使无声变有声,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巩固。运用现代代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既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的动因常常是那些具体、直观的事物。处于学龄初期的小学生,学习的动力往往被学习兴趣所左右,而数学本身是枯燥无味的,很多学生怕上数学课就是因为数学课太单调。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程以后,将音、形、像、色融为一体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极大的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课堂的导入环节精心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努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获取知识。而借助于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正好适应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它能使形、声、色、动、静发生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用学生熟悉的、喜爱的内容、材料或生活情境,努力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设置一些有悬念的问题,提供一些有趣的场景,从而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简化重、难点,促进学生理解
  教学中的重点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基础,也是每一个学生必须理解掌握的,而教学中的难点往往是不易被学生理解或者容易引起混淆而产生错误的知识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 。如果不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反之,如能顺利突破难点,则有利于激发求知欲,促进思维发展。在教学中,在我们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时,认识时分的进率1时=60分这一知识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1时=60分是这节课的难点。我不想直接出示给学生,而是将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龟兔赛跑”这个老故事,把两个小动物请到钟面上,课件先演示乌龟和兔子在钟面上赛跑,让学生观察它们分别跑了多远?(乌龟跑了一个大格,兔子跑了一圈)然后演示乌龟和兔子变成了时针和分针,再演示时针和分针的比赛,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学生轻而易举地就发现了时针走了1大格,分针走了1圈。它们是同时开始跑的,同时停下来的,从而得1时=60分的结论。通过课件的生动演示,赋予了1时=60分的新内涵,使教学重难点在学生的观察和思考中迎刃而解。
  三、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应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通过教师讲 解来教授给学生变为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而获得新知。 只有学生在自己亲身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到东西,才是难以忘怀的东西,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才是真正属于学生长久支配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改变以往教师当搬运工,单项传递知识的过程,我们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法时,首先利用计算机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解决 34+18的计算方法时,我们又利用计算机可以任意拖动图像的功能,给学生出示了37朵黄花,和18 朵红花图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自己能否找到计算的方法: 有的学生先从37朵黄花中拖2朵黄花到红花中,使18朵变成20朵,再和35朵合在一起即:18+2+35;有的学生从18朵红花中拖3朵到黄花中,使37朵变成40朵,再和15朵合在一起即:37+3+15;还有的将整捆的拖在一起,再将零散的拖在一起即:(10+30)+(8+7);还有的将10朵红花拖到黄花中,使37朵变成47朵,再将47朵和8朵合在一起即:37+10+8;也有的先将30朵黄花拖到红花中,使18朵变成48朵,再将48朵和7朵合在一起即:18+30+7。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拖动花朵寻找计算的方法,由于计算机设计了返回程序,所以有的学生一人就想出了好几种方法,学生利用计算机边演示边讲解,体验着成功的愉悦,通过学生互相交流,促进了学生多向思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设计练习,提高练习质量。
  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学生始终在枯燥、无味的练习中学习,那么他就会对练习失去兴趣,进而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安排课堂练习时,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把枯燥的练习换一种方式呈现出来,学生不但会感到很有趣,而且可以大大地提高练习的质量。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时,最后的两个练习我是这样安排的:1、给动物找家,课件配乐演示四只动物(下面标有时间)和四间房子,每个房子里都画有一面钟,显示不同的时间。让学生帮助小动物找家,学生都很有兴趣,争着要帮助小动物找到它们的家。2、时间苹果树,课件演示一棵结满苹果的苹果树,每摘一个苹果都会出现一道与时间有关的题目,答对了就表示他已经摘到了苹果。这样设计,学生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在做题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成功的喜悦。可见,运用信息技术设计练习,学生在练习中既多了一点热情,又多了一点练习的快乐,练习的质量自然就提高了。
  五、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只是教学方法的某种改进,更是教学观念的一次革命,因为它始终调动着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探索,多渠道地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题多变是我们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常见方法,以前在进行此项训练时,要用好几块黑板,一块一块地挂,一块一块地换,需要比较时还要将两块一起挂上去,需要改动时还要擦去了再写,非常麻烦,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后就方便多了,利用计算机软件可以任意拖动、任意改变效果的功能,我们在课前只要准备一道题,在课堂上当学生解答完以后,只要将原题复制一下,再在复制后的题中进行修改,整个变化的过程全部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新题的来龙去脉学生看的一清二楚,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活跃了学生思维,需要比较时只要将原题向下一拖,学生就可以进行比较了,需要改动可以随时改动,很短的时间一道题就能变出十几道题,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运用信息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传统的板书,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板书浪费时间的内容,我事先制成课件,教学时只是轻轻地点击几下鼠标就可以了。教学综合利用声、光、形、色等形式,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既有利于表象的形成,也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巩固,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大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七、运用信息技术,改变学习方法,使学习有被动到学习主动
  一味地说教,单调的技能操作,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磨灭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学生对课的喜爱程度,在一定层面上也反映了课的好坏。怎样的课才能受到学生欢迎呢?根据日常的教学活动,我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从源头上解决根本问题。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是课堂的两大基本要素,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源头和根本,只有在源头上下功夫,才能解决信息技术的根本问题。
        1.教学内容要满和新。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学科,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信息技术始终在不停地发展不断更新。因此我们尊重教材,但不照本宣科,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现在很多家庭都有电脑,学生对电脑接触的时间早,接触的机会多,所以,学生的知识面往往很广,仅按教材上的内容,学生容易感觉枯燥乏味“吃不饱”。我们在完成基本知识的教学后,可对知识适当进行拓展,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2.探索新的组织形式。
        好的课堂组织形式,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使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尝试着各种课堂组织形式,常见的有小组讨论、小老师帮助等,但这些形式都有各自的缺陷。有的组织形式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但课堂纪律不免有点散和乱,所谓把学生“放”出去了,但很难“收”回来。有的形式只让一部分学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没能考虑到全体的学生。最近见到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很好,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认真专注,面向全体,又关注到了个体,课堂秩序井然,以上所讲到的现象也都不见了,值得我们思索和借鉴。具体步骤如下:(1)提出具体任务。教师使用课件,在大屏幕上出示要学生完成的任务,题目不同时出来,完成一题,出现一题。(2)明确任务的分配。以小组为单位,指定每组的一号同学答第一题,组内其他同学可到答题的同学旁边去,为他出谋划策,做完后由一号同学举手回答,其他同学回原位。第2题为2号同学答题,其余同上,依次轮下。(3)完美的激励机制。每轮答题,第一个完成的小组,才能得到回答或上教师机演示的机会(这里渗透了智力竞赛中抢答的形式,所以学生的纪律很好,没有时间讲话或做其他的事,每个小组都竭尽全力想争第一)。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在黑板上为小组加星。答对的小组,可加3颗星;答错的小组,没有星,把机会让给第2个完成的小组;如果在进行过程中声音过大,有违反课堂纪律的小组,扣一颗星(事实证明,没有这样的小组,学生的能动性被充分地激发,只看到学生焦急地催促和探讨,争分夺秒,一旦完成立刻跑回原位,做题的同学高高地举着手,等待老师指名回答)。得星最多的小组,下课后,将会从老师那里得到一张奖状。在这样的组织形式下,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被最大程度地激发,都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和操作练习的机会,同时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并使课堂纪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这样的组织形式,比以往的要完美得多,它解决了我们最头疼的问题,使学生的自主性和课堂常规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从学生的心理特点着手,以学生喜爱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1.故事教学法。
   学生都爱听故事,在课堂教学中,插入一些短小精悍而又贴切的故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致,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2.游戏教学法。
   电脑游戏里欢快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图形图像、生动形象的动画及其配音,对孩子有着无限的诱惑力。我们要面对和承认学生喜爱电脑游戏的事实,要能够因势利导,把电脑游戏变成成功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实践也证明,把电脑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正确地引导小学生通过游戏练习技能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的。
  借助电脑游戏,使信息技术课上特有的枯燥的技能训练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使信息技术课实现了“快乐”教学,真正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压力,没有了畏难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知识、锻炼了技能。而我们,要起到主导作用,对电脑游戏的取材和活动时间要进行严格控制,在选择游戏时,一定要选择优秀的适合学生的游戏,要强调游戏的趣味、益智、学习的功能。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有的教学设计都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要多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如果我们在课的每个环节处,都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细心地呵护学生的想法和感受,这样的课又怎么会不受到学生的欢迎呢?让这样的课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这样的信息技术教学才有意义!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教师在教学中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简化重难点,能够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在愉悦中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的思考,探索。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 【发布时间】2017/10/30 9:32:06
  • 【点击频次】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