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法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作者】 吴冬梅

【机构】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中枢镇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教学活动示师生的双边活动,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初中英语教学作为启蒙教学,一开始是否能“以情感人”是建立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情感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试图从情感法教学的角度,对如何建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具体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英语教学   情感   主体地位   确立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建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法基本上采用知识以基础训练为重点,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教师常常沿用“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法。绝大部分时间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只是全力应付和机械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占统治地位的现代中学英语教学仍以“语音、词汇和语法”为主线,教师讲解为主导。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由于角色固定而造成的心理障碍难以消除,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受到极大限制,他们只能处于被动地位。不少学生仅仅满足于背单词,做习题,应付考试,根本谈不上兴趣和爱好,更不了解如何学好英语。
  为了改变我国初中英语教学“费时质差”现状,迫切需要真正把“英语教学”和“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其个性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知识、技能、道德观念内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所以,认识并把握这个本质,自觉地把英语教学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树立全方位的学生意识,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教学要依据学生学习的规律创设条件,激发其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其积极进取、主动参与的精神。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教学要按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开发、提高、改造,实现其全面发展。
  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三个层面上。自主性首先表现在他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把书本上的科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够运用于实践;其次,学生还能够把自己看作是教育的对象,以浓厚的兴趣和持久的意志力。支配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并利用内、外两方面的积极因素,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能动性表现在他能够根据社会的要求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并以此作为自己学习的努力方向。创造性指学生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并善于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就是说,创造性更重要的是指向学生主体的创造性人格。
  二、情感教学是建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
  积极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意识旺盛,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高效发挥。人的情感与认识事物的过程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学生如果经常感到教师对他的爱,对他个性的尊重,便会常常激发出健康的情感,更容易使他们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学习英语的动机,对自己学习英语的能力更自信。情感法教学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的关键。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一旦师生间建立了良好的情感,教师就教得愉快,学生就学得轻松。师生间互相感染、互相促进,共同克服学习道路上的困难,把教学工作推向前进。相反,如果师生间缺乏友好的情感,教师缺乏对学生心理的研究,缺乏对学生的爱,只是枯燥无味地讲述或动辄训斥埋怨,就会造成师生间心理隔阂与对立。教学过程应是师生愉快合作,共同努力求知的过程,英语教学也是如此。过去一上英语课先讲大道理,进行“目的”教育,讲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艰苦性,宣布“几要”、“几不准”的规定,让学生在老师亲手筑成的“高门槛”前望而生畏。师生间良好的情感交流,学生会对老师产生好感、信任和尊敬,乐于和教师配合。尤其是初中的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往往带有情感性,他们往往不是因为某一学科重要而去学习它。而是因为他们喜欢那一科的老师。
  三、运用情感正确引导学生的有效途径
  1、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缺乏对教育科学的研究,认为自尊心与学习关系不大。特别是初一年级新生,总觉得这些学生年龄小,似乎无自尊心可言。其实,由小学进入中学正是学生儿童进入少年的时期,生理上的迅速发展,学习环境的改变以及社会家庭对他们的看法的变化都使得他们觉得自己“长大了”。他们希望能够独立自主,希望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过去我们严禁学生用汉字注音,有的学生注了音,我们就举几个可笑的例子加以讽刺,使这些学生无地自容,不敢用汉语注音。错误虽然得到了纠正,但结果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了师生之间的对立。这些学生可能会自暴自弃,放弃英语学习。
  在爱护学生自尊心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教师的威信”问题。对这一问题过去一直认为,哪个老师能叫学生老老实实地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或者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得不到老师的允许不准发言,就认为这个老师“威信高”,课堂纪律好。这种威信常常是以训斥和惩罚为后盾的。学生面部表情枯燥冷漠,教师也是板着脸,双方都把教学当作是一种枯燥的,必须履行的义务。单纯追求威信,压制学生的创造力,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到头来只会是适得其反。教师的威信表现为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和严于律己。为学生作出表率,课堂上有紧张、幽默、有笑声、有争论才是正常的。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热爱学生,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就会乐意和教师合作,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
  2、适当运用表扬与批评手段。
  表扬与批评都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习惯,进行感情交流的重要手段。一般初一新生都十分关心别人对他们的智力活动的评价,他们,他们往往把评判成败优劣的标准和教师的批评、表扬联系起来。因此,他们重视教师,特别是自己所尊敬的教师对他们的批评表扬。他们和教师的情感交流也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这里。有相当多的学生仅仅知识为了要得到好分数,为了要得到老师的夸奖才努力学习的。经常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爱,学习心理是愉快的、积极的,内心产生了“就这么干”、“还要比这次干得漂亮”这样一种“自我激励”和“自我要求”,而正是这种鼓励和要求推动学生去克服困难,争夺胜利。但是,表扬应实事求是,留有余地。滥用表扬,乱给学生戴高帽子会使学生丧失对表扬的追求,使表扬失去鼓舞作用。甚至使学生感到老师是虚情假意,信口开河,这样会使师生间的信任和友好情感受到损害。教师应立足于诱导,坚持正面教育,但有时批评,乃至点名批评是必要的。善意的批评不会损害师生间的积极情感,即使他们一时不能接受,最终还是理解的。但任何时候都应该避免讽刺、挖苦、暴跳如雷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等失去理智控制的批评方式。俗话说:“冷静是智慧的源泉,急躁是无能的表现。”尽量做到刚柔并济,动之以情,晓知以理。总之,批评和表扬都是直接、迅速影响学生的有效教育方式,特别在启蒙教学阶段,对增进师生间的情感,帮助学生接受教师的教育有重要意义。
  3、将情感教学贯穿于教学活动各环节
  由于初中生学习动机不稳定,易于动摇,因而在学习中常出现起伏现象,这就需要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直接兴趣。因此,教师每次备课都要精心设计,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利用实物、挂图、幻灯、录像创造情景进行直接教学,使学生置身于语言环境中;可以设法创造一些游戏性、竞赛性的练习,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同一学习活动提示多种方法,并伺机对不同方法进行介绍分析,让学生选择,并从实践中找到自己学习的路子。
  课堂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考虑学生的心理和需要,注意学生的表情反应,分析学生掌握的情况,安排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步骤以适应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差异、接受能力的快慢,对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习好的学生感到英语大有学头,学习差一点的学生觉得有信心学好。在课题上,教师不仅仅是传授者,还是演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准确到位的肢体语言、巧当的手势、夸张的语调等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打破沉闷的气氛。在提问时,教师一缕亲切的微笑、和蔼的眼神都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
  许多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往往忽视了情感的作用,只是简单地划对或错的符号,或者帮助学生订正一下,学生难于从这些枯燥的符号中体会到老师的心情,不知老师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如果老师在批改时加上“Very  good!”、“Excellent”等充满温馨的鼓励或提醒的话语,相信每个学生都乐于接受,都喜欢这种与教师在作业本上的交流。
  此外,利用课堂用语进行对话表演,开展与其水平相适应的课外阅读,组织一些英语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竞赛,组建一些英语兴趣小组,举办英文歌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尝到甜头,感到学英语有用、有成效、有用武之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增强了,就可以将学生由不自觉的状态引导到半自觉、自觉学习的状态。
  总之,如果初中英语教师恰当地运用情感法,把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并自觉地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就能够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为实现中学生的素质教育作出一份贡献,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跨世纪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外语教育心理学》  胡春洞   王才仁  主编贾冠杰  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2.《课堂教学心理学》  李  蔚   祖  晶  著  中国科技出版社
          3.《英语课堂游戏》    李震雷   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17/10/30 9:44:22
  • 【点击频次】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