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持彩练当空舞————小学语文课堂情感教学初探
【关键词】 ;
【正文】真情是一轮暖阳,温暖你那颗潮湿的心;真情是一股清泉,洗去你心头的不悦;真情是黑暗中的一把火,照亮你人生的道路……
大自然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走进大自然,那美丽的风景会让人陶醉,那盎然的生机会让人激动……
这些饱含深情地感人句子,就是我们小学语文感情充沛的导语,无不诠释着小学语文课文蕴藏的丰富情感。也正是小学课文里时而大气磅礴、时而和风细雨,时而狂放不羁、时而收放自如的情感抒发,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陶冶和心灵的涤荡。在课堂上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师生共谱一曲情感的乐曲,那么学生不仅能在文章中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更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
一、课堂导入让情感铺设起来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堂好课开课之初就要铺设出坚实的情感基石。
在执教《最后一头战象》时,我用发生在1943年云南边陲八十头战象英勇抗击日寇侵略的故事导入,用饱含深情的讲述把孩子们带到那个惨烈的战役过后,人们惊喜地发现了唯一一头幸存的战象,战斗英雄让人崇敬又爱戴的情感便深深留在学生的心中,这种感情基调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那绿绿的爬山虎》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篇课文,我执教本课时,出示爬山虎图片,以刚刚学过的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导入新课。相似的课题,共同的爬山虎。爬山虎那些碧绿的、铺得那么均匀的、漾起美丽波纹的叶子和那一步一步、踏踏实实、永不言弃的爬山虎的脚又在眼前,为新课创设了一种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向上的感情基调,也为理解叶圣陶先生崇高的文品和人品打下情感基础。
二、创设情境情感灵动起来
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观点;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一个场合、一种气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使学生精准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课时,我通过展示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租界地和少年周恩来生活的地方如何“大不同”。
出示图片:
我们的同胞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再看看这里——(灯红酒绿)
万里国土上民生凋敝,万户萧疏,这里却是——(热闹非凡);
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中国人在这片土地上已经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而满大街傲然行走的是那些——(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看到此情此景,你想到的一个词是——中华不振,这就是少年周恩来心中受到的震动。
这样的情景创设,学生就会很容易的体会到帝国主义铁蹄下的中国,人民任人鱼肉的悲惨下场,感受到中华不振就遭受欺凌的悲惨命运,对同胞的同情和怜悯以及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憎恨和愤怒油然而生。
三、 课文朗读让情感激荡起来
朗读是与文本的一次情感交流,朗读是与作者的一次心灵沟通,朗读是与自己思想的一次激情碰撞,因此,跌宕起伏的朗读是课堂上最打动人心的一道风景。
1.学生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方法,把课文中无声的汉字变成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有声语言,就能够。我执教《伯牙绝弦》时,对语气词“兮”和“哉”的诵读进行了指导,把这两个语气词一停顿、一延长的朗读,古代文人那种摇扇踱步,舞文弄诗的样子便如在眼前。对感悟文意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2.小学生“向师性”强,并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因此,范读教学是一种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些小学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差距过大,或者是学生初次接触的文体,由于认知水平所限,会出现理解和朗诵困难。那么教师率先垂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年级课文有很多儿歌,韵律和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我经常采用全文范读的方法,学生会很容易在模仿中学习到诵读方法并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到课文的情感。中高年级我会精心挑选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者句子进行范读。这些课文中的段落和句子是学生理解不透、读文有难度,或者是情感读不到位,需要引领的。这时老师的范读会起到拨云见日的价值。
3.想象是再现小学语文课文场景的捷径,也是感悟作者情感的桥梁。在课堂上边想象边朗读,学生能深刻的体悟文章的情感,与作者达到琴瑟和鸣的境界。
四、合理补白让情感丰满起来
小学语文有些课文为了给读者无穷遐想的空间,作者往往于关键处留白。教师如果能以敏锐的视角抓住文中留白之处,进行内容、情感的补白,将会在学生领悟文章情感上得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绿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在《丑小鸭》一课的教学时,我出示“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这句话。我问学生:“小鸟会怎样讥笑他?”“猎狗如何追赶他?”。引导学生通过小鸟讥笑丑小鸭的语言训练和猎狗追赶丑小鸭的动作描述训练,补充课文留白,让学生置身课文场景,丑小鸭伤心难过的情感学生就会感同身受了。
五、练笔训练让情感抒发出来
学生在文本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凝结成文字,过不了多久,会淡化、会消解。捕捉这种情感亮点,及时练笔,能将这种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就会凝结成学生自己的思想。
六、拓展阅读让情感延伸起来
古人讲:“久熏幽兰人自香”小学课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体悟到了一定的情感,但是,语文教材数量有限;如果教师从激发情感入手,选择有关的拓展性资料,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久熏幽兰”,获得更丰富的感受,就能够把这种情感源源不断的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填充到学生的认知里。
我这样设计课后拓展:
《最后一头战象》——师:同学们,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沈石溪。他的《斑羚飞渡》《第七条猎狗》《红奶羊》《虎女蒲公英》都是非常好的作品,课下可以读读。
学生读了沈石溪的这些作品后,对于动物的情感世界会有更加立体和丰富的感受,在以后的生活中对动物一定会产生更温暖的情感。
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文学,都孕育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面对素质教育的大潮,让我们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和着文字跳动的韵律,挥起情感悠长的彩练,跃动脚下婀娜的舞步,和我们的孩子们共赴一场心灵的洗礼。
大自然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走进大自然,那美丽的风景会让人陶醉,那盎然的生机会让人激动……
这些饱含深情地感人句子,就是我们小学语文感情充沛的导语,无不诠释着小学语文课文蕴藏的丰富情感。也正是小学课文里时而大气磅礴、时而和风细雨,时而狂放不羁、时而收放自如的情感抒发,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陶冶和心灵的涤荡。在课堂上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师生共谱一曲情感的乐曲,那么学生不仅能在文章中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更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
一、课堂导入让情感铺设起来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堂好课开课之初就要铺设出坚实的情感基石。
在执教《最后一头战象》时,我用发生在1943年云南边陲八十头战象英勇抗击日寇侵略的故事导入,用饱含深情的讲述把孩子们带到那个惨烈的战役过后,人们惊喜地发现了唯一一头幸存的战象,战斗英雄让人崇敬又爱戴的情感便深深留在学生的心中,这种感情基调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那绿绿的爬山虎》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篇课文,我执教本课时,出示爬山虎图片,以刚刚学过的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导入新课。相似的课题,共同的爬山虎。爬山虎那些碧绿的、铺得那么均匀的、漾起美丽波纹的叶子和那一步一步、踏踏实实、永不言弃的爬山虎的脚又在眼前,为新课创设了一种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向上的感情基调,也为理解叶圣陶先生崇高的文品和人品打下情感基础。
二、创设情境情感灵动起来
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观点;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一个场合、一种气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使学生精准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课时,我通过展示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租界地和少年周恩来生活的地方如何“大不同”。
出示图片:
我们的同胞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再看看这里——(灯红酒绿)
万里国土上民生凋敝,万户萧疏,这里却是——(热闹非凡);
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中国人在这片土地上已经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而满大街傲然行走的是那些——(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看到此情此景,你想到的一个词是——中华不振,这就是少年周恩来心中受到的震动。
这样的情景创设,学生就会很容易的体会到帝国主义铁蹄下的中国,人民任人鱼肉的悲惨下场,感受到中华不振就遭受欺凌的悲惨命运,对同胞的同情和怜悯以及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憎恨和愤怒油然而生。
三、 课文朗读让情感激荡起来
朗读是与文本的一次情感交流,朗读是与作者的一次心灵沟通,朗读是与自己思想的一次激情碰撞,因此,跌宕起伏的朗读是课堂上最打动人心的一道风景。
1.学生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方法,把课文中无声的汉字变成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有声语言,就能够。我执教《伯牙绝弦》时,对语气词“兮”和“哉”的诵读进行了指导,把这两个语气词一停顿、一延长的朗读,古代文人那种摇扇踱步,舞文弄诗的样子便如在眼前。对感悟文意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2.小学生“向师性”强,并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因此,范读教学是一种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些小学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差距过大,或者是学生初次接触的文体,由于认知水平所限,会出现理解和朗诵困难。那么教师率先垂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年级课文有很多儿歌,韵律和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我经常采用全文范读的方法,学生会很容易在模仿中学习到诵读方法并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到课文的情感。中高年级我会精心挑选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者句子进行范读。这些课文中的段落和句子是学生理解不透、读文有难度,或者是情感读不到位,需要引领的。这时老师的范读会起到拨云见日的价值。
3.想象是再现小学语文课文场景的捷径,也是感悟作者情感的桥梁。在课堂上边想象边朗读,学生能深刻的体悟文章的情感,与作者达到琴瑟和鸣的境界。
四、合理补白让情感丰满起来
小学语文有些课文为了给读者无穷遐想的空间,作者往往于关键处留白。教师如果能以敏锐的视角抓住文中留白之处,进行内容、情感的补白,将会在学生领悟文章情感上得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绿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在《丑小鸭》一课的教学时,我出示“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这句话。我问学生:“小鸟会怎样讥笑他?”“猎狗如何追赶他?”。引导学生通过小鸟讥笑丑小鸭的语言训练和猎狗追赶丑小鸭的动作描述训练,补充课文留白,让学生置身课文场景,丑小鸭伤心难过的情感学生就会感同身受了。
五、练笔训练让情感抒发出来
学生在文本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凝结成文字,过不了多久,会淡化、会消解。捕捉这种情感亮点,及时练笔,能将这种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就会凝结成学生自己的思想。
六、拓展阅读让情感延伸起来
古人讲:“久熏幽兰人自香”小学课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体悟到了一定的情感,但是,语文教材数量有限;如果教师从激发情感入手,选择有关的拓展性资料,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久熏幽兰”,获得更丰富的感受,就能够把这种情感源源不断的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填充到学生的认知里。
我这样设计课后拓展:
《最后一头战象》——师:同学们,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沈石溪。他的《斑羚飞渡》《第七条猎狗》《红奶羊》《虎女蒲公英》都是非常好的作品,课下可以读读。
学生读了沈石溪的这些作品后,对于动物的情感世界会有更加立体和丰富的感受,在以后的生活中对动物一定会产生更温暖的情感。
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文学,都孕育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面对素质教育的大潮,让我们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和着文字跳动的韵律,挥起情感悠长的彩练,跃动脚下婀娜的舞步,和我们的孩子们共赴一场心灵的洗礼。
- 【发布时间】2017/10/30 9:48:34
- 【点击频次】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