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语言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各种科学技术逐渐引进语文课堂,成为信息的载体,这些光电媒介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但教师的教学语言作为一种最快捷、最简便、最机智的教学工具,在课堂中仍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限制在小班化课堂教学口语的范围内,阐述了教学语言在新课程下怎样才能更具有有效性及小学语文教师在运用时应注意的方面。
关键词:语文 教学语言 有效性 注意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知识技能信息的工具和载体,它“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新课标》中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互动交流最常用、最主要的方式是教师借助口头语言进行师生对话。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如果上课像念讲义,以书面语言代替课堂教学语言,措辞含糊,语病迭出、拖泥带水,漫无边际,都将失去课堂教学语言的审美感染作用。
那么,教学语言在新课程下怎样才能实现其有效性呢?
一、教学语言要准确、启发学生思维
高尔基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词的准确、明晰和动听。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通过老师所用的口头语言来学习知识和形成思想的。老师的教学口语作为形成的刺激物,它表达的意义只有被学生所接受,才真正构成教学活动。《新课标》中也指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指导者。这就是说,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不管是在思考、观察、操作、实验、讨论、验证、总结等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都始终要起着一个指路人的作用。因此,教师的口头语言要发音准确,用普通话教学,吐字清晰,措词得当,符合语法规范。叙事说理要求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言之有据,全面周密,重点突出。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逻辑力量。
言语清楚周密,并不等于要把话说尽,不用学生动脑思考,照本宣科式的语言是应当摒弃的。古人论画时常说:“画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教学口头语言何尝不是这样呢?要善于留有空白,弦外有音,留给学生以遐想、思考的余地,富有启发性。教师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讲述、提问、点拨等,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唤起学生的记忆表象,激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做到三言两语使学生茅塞顿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面对挑战性的问题,不仅具有吸引力,而且易使学生动情于中,产生巨大的求知欲,从而主动地积极地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还会产生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真理越辩越明。”通过再读,再辨,再悟,答案自然地浮出了水面。但老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追问:“现在,你们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吗?”从而将问题引向深处。相信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绝不仅仅是一个问题的答案。
二、教学语言要激起学生情感
古人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要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产生共鸣,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时而渲染诗情画意,拨动孩子的心弦;时而出语惊警,引起心灵的震颤;时而慷慨激昂,使人振奋;时而低沉悲哀,催人泪下……凭借这些富有感情的语言,引起学生内心世界强烈的反响和共鸣。又如严洛慈所说:“要用自己的话把书本上的东西讲出来,要发挥,要有声有色。”对于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文章,教师要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应该使用的语言,该激昂的时候要激昂,该深沉的地方要深沉,该悲壮之处要悲壮。总之,教学语言要因文而异。
学生听着老师富有震撼力的引言,脸上渐渐地蒙上了一层坚毅的色彩,谈话时一次比一次坚决。教师富有感情的语言,把学生领进了课文所描述的感人情境,把课程推进了高潮。
教学要感染学生,自己首先要进入角色,根据作品提供的形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真正把作者的情思化为自己的感情。教师只要包含对学生满腔热情,对教学内容深刻理解,在是非善恶美丑面前表明自己鲜明的态度,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获得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有趣味
学生思维的发展是由具体到抽象,而抽象思维还经常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教学语言的直观性,能够促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容易领会和接受知识。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注意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表现出简洁明了、明实质朴的特点,使学生感到浅显易懂,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睹其色”、“如见其形”的感觉,并辅之以表情、姿势等。
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把趣味比作教学语言的“味精”。这种“味精”的作用是将课堂“活”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思想、学识、智慧和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可以充分展示一个教师扎实的语言基本知识和运用语言的技巧。高超的幽默技巧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控制课堂节奏,能让学生发自会心的笑声就是对教师最好的奖赏。老师语言枯燥无味,学生就容易疲倦,注意力分散,而教师的教学语言幽默风趣,可以增强内容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就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在发笑的同时,领会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故幽默语言往往不直接揭示问题的实质,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接受。
教师语言犹如那调味剂,使课堂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消除了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了。
五、教学语言要顿挫有致、节奏感强
教学语言的节奏要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加以调整,让学生听起来,从容不迫,有板有眼,节奏明快,丝丝入扣,娓娓动听,富有音乐美的语言,是学生百听不厌的语言。优质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还能提高课堂效率。
形成教学口头语言的艺术性,固然有赖于教师语言的生理基础和个性品质特点,但是就是那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教师,要真正形成教学口头语言的艺术性,也要通过有意识地训练,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那些表达能力较差的教师,通过坚持不懈的训练,同样能提高口头语言的艺术水平。
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手段,它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语文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愿更多的语文教师能关注到这一至关重要的领域中来,愿合理的课堂语言的运用能帮助教师们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顾连梅.教学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4月,第22卷 第2期.
[2] 王显槐 王晓霞.教学语言的基本原则[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2月,第22卷 第1期.
[3] 丁世平.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特点浅析[J].茂名学院学报,2003年5月,第13卷 第2期.
[4] 钱进.教师教学语言的幽默效应[J].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11月,第27卷 第6期.
关键词:语文 教学语言 有效性 注意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知识技能信息的工具和载体,它“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新课标》中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互动交流最常用、最主要的方式是教师借助口头语言进行师生对话。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如果上课像念讲义,以书面语言代替课堂教学语言,措辞含糊,语病迭出、拖泥带水,漫无边际,都将失去课堂教学语言的审美感染作用。
那么,教学语言在新课程下怎样才能实现其有效性呢?
一、教学语言要准确、启发学生思维
高尔基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词的准确、明晰和动听。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通过老师所用的口头语言来学习知识和形成思想的。老师的教学口语作为形成的刺激物,它表达的意义只有被学生所接受,才真正构成教学活动。《新课标》中也指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指导者。这就是说,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不管是在思考、观察、操作、实验、讨论、验证、总结等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都始终要起着一个指路人的作用。因此,教师的口头语言要发音准确,用普通话教学,吐字清晰,措词得当,符合语法规范。叙事说理要求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言之有据,全面周密,重点突出。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逻辑力量。
言语清楚周密,并不等于要把话说尽,不用学生动脑思考,照本宣科式的语言是应当摒弃的。古人论画时常说:“画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教学口头语言何尝不是这样呢?要善于留有空白,弦外有音,留给学生以遐想、思考的余地,富有启发性。教师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讲述、提问、点拨等,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唤起学生的记忆表象,激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做到三言两语使学生茅塞顿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面对挑战性的问题,不仅具有吸引力,而且易使学生动情于中,产生巨大的求知欲,从而主动地积极地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还会产生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真理越辩越明。”通过再读,再辨,再悟,答案自然地浮出了水面。但老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追问:“现在,你们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吗?”从而将问题引向深处。相信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绝不仅仅是一个问题的答案。
二、教学语言要激起学生情感
古人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要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产生共鸣,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时而渲染诗情画意,拨动孩子的心弦;时而出语惊警,引起心灵的震颤;时而慷慨激昂,使人振奋;时而低沉悲哀,催人泪下……凭借这些富有感情的语言,引起学生内心世界强烈的反响和共鸣。又如严洛慈所说:“要用自己的话把书本上的东西讲出来,要发挥,要有声有色。”对于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文章,教师要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应该使用的语言,该激昂的时候要激昂,该深沉的地方要深沉,该悲壮之处要悲壮。总之,教学语言要因文而异。
学生听着老师富有震撼力的引言,脸上渐渐地蒙上了一层坚毅的色彩,谈话时一次比一次坚决。教师富有感情的语言,把学生领进了课文所描述的感人情境,把课程推进了高潮。
教学要感染学生,自己首先要进入角色,根据作品提供的形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真正把作者的情思化为自己的感情。教师只要包含对学生满腔热情,对教学内容深刻理解,在是非善恶美丑面前表明自己鲜明的态度,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获得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有趣味
学生思维的发展是由具体到抽象,而抽象思维还经常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教学语言的直观性,能够促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容易领会和接受知识。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注意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表现出简洁明了、明实质朴的特点,使学生感到浅显易懂,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睹其色”、“如见其形”的感觉,并辅之以表情、姿势等。
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把趣味比作教学语言的“味精”。这种“味精”的作用是将课堂“活”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思想、学识、智慧和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可以充分展示一个教师扎实的语言基本知识和运用语言的技巧。高超的幽默技巧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控制课堂节奏,能让学生发自会心的笑声就是对教师最好的奖赏。老师语言枯燥无味,学生就容易疲倦,注意力分散,而教师的教学语言幽默风趣,可以增强内容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就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在发笑的同时,领会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故幽默语言往往不直接揭示问题的实质,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接受。
教师语言犹如那调味剂,使课堂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消除了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了。
五、教学语言要顿挫有致、节奏感强
教学语言的节奏要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加以调整,让学生听起来,从容不迫,有板有眼,节奏明快,丝丝入扣,娓娓动听,富有音乐美的语言,是学生百听不厌的语言。优质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还能提高课堂效率。
形成教学口头语言的艺术性,固然有赖于教师语言的生理基础和个性品质特点,但是就是那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教师,要真正形成教学口头语言的艺术性,也要通过有意识地训练,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那些表达能力较差的教师,通过坚持不懈的训练,同样能提高口头语言的艺术水平。
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手段,它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语文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愿更多的语文教师能关注到这一至关重要的领域中来,愿合理的课堂语言的运用能帮助教师们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顾连梅.教学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4月,第22卷 第2期.
[2] 王显槐 王晓霞.教学语言的基本原则[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2月,第22卷 第1期.
[3] 丁世平.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特点浅析[J].茂名学院学报,2003年5月,第13卷 第2期.
[4] 钱进.教师教学语言的幽默效应[J].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11月,第27卷 第6期.
- 【发布时间】2017/11/27 17:18:45
- 【点击频次】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