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教学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阐述了德育工作的内涵和通过化学核心概念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三条途径,即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渗透对立统一观点的教育,以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为例渗透量变质变规律的教育,以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教学为例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教育;通过致冷剂和PX项目等热点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核心概念;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渗透;德育教育
教育的功能就是传授知识与教会学生懂得符合社会规范的为人处事的道理。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高中教材中存在着丰富、具体、生动的德育教育题材,在教学中化学教师深入挖掘这些内容,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用好这些题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我们高中化学教师的职责所在。
一、德育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88年12月25日)指出:“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中学德育大纲》(1995年2月27日)也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1998年3月)也提出了与《中学德育大纲》相同的德育概念。显然,德育的外延在不断扩大。我们认为:“德育即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是一定社会或阶级为使人们接受和遵循其道德规范体系的要求,为按其价值标准处世做人、塑造人的品德,而有系统、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道德影响的活动。[1]”德育教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德育教育是多元整合的教育,它不仅仅是班主任的责任,而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自是理所当然。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点的教育
(一)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亦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它揭示出,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的典型案例———氧化还原反应图1在图1中,氧化剂和还原剂是一对矛盾的也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同样存在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而有些氧化还原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氧化剂和还原产物、还原剂和氧化产物还可相互转化。[案例1][2016新课标Ⅱ28.(4)]某班同学用如下实验探究Fe2+、Fe3+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4)丙组同学取10mL0.1mol?L-1KI溶液,加入6mL0.1mol?L-1FeCl3溶液混合。分别取2mL此溶液于3支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①第一支试管中加入1mLCCl4充分振荡、静置,CCl4层显紫色;②第二支试管中加入1滴K3[Fe(CN)6]溶液,生成蓝色沉淀;③第三支试管中加入1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实验②检验的离子是________(填离子符号);实验①和③说明:在I-过量的情况下,溶液中仍含有______(填离子符号),由此可以证明该氧化还原反应为_______。[参考答案]联单(4)Fe2+Fe3+可逆反应从参考答案(4)可以看出,2Fe3++2I-葑I2+2Fe2+,从正反应看Fe3+是氧化剂,I-是还原剂,Fe2+是还原产物,I2是氧化产物;从逆反应看,I2是氧化剂,Fe2+是还原剂,I-是还原产物,Fe3+是氧化产物。这就告诉我们,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好事可以转化成坏事,坏事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好事。
(二)量变质量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二。它揭示了事物发展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以及由于事物内部矛盾所决定的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发展过程。这一规律,提供了事物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的观察事物的原则和方法。量变质量规律的典型案例———元素周期律如第3期从11号元素钠开始,其原子序数逐步递增,到18号元素氩,完成了从典型的金属元素到典型的非金属元素的递变,最后到氩(惰性元素),这就是一种质变。元素周期律中原子序数的递增就是一种量变,而元素类别及性质的变化则是一种质变,它是量变质变规律的有力佐证。结合元素周期律的教学,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促进学生进行量的积累,然后达成质的飞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透过现象看本质。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的核心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高中化学教材提供了很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素材,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的教学为例演示实验:实验用品:气球、盛有水和盛有二硫化碳的酸式滴定管各一只、烧杯。实验步骤:一位同学用毛发摩擦气球10秒,另一位同学在快摩擦完时迅速打开两个酸式滴定管,将气球分别靠近下流的液体。实验现象:下流的水柱被气球吸引偏向气球,而二硫化碳不被吸引,仍然竖直流下。H2O、CS2都是由极性键构成的中性分子,为什么前者可以被用毛发摩擦的气球吸引,而后者则不能!如何透过这一表现抓住事物的本质?让我们再次从微观入手。教学中通过设置以下问题:问题1.气球与毛发快速摩擦前后有什么不同?快速摩擦后能吸引下流的水柱而不吸二硫化碳,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参考答案:快速摩擦前气球是中性的,快速摩擦后带上了电荷。说明水分子有带电的极存在,而后者则没有。问题2.极性键如H-Cl由于成键双方原子的电负性不同,共用电子对发生了偏移,使得谁分别带上了部分正、负电荷?参考答案:Hδ+—Clδ-问题3.找出H2O、CS2中带部分正负电荷的原子参考答案:问题4.找出H2O、CS2正电荷中心与负电荷中心,谁的正负电荷中心是重合的?参考答案:H2O的正电荷中心在两H连线的中点,负电荷中心在O上,所以H2O中正、负电荷中心没有重合;CS2是直线型分子,正电荷中心在C上,负电荷中心在两S连线的中点,也就是C上,所以CS2中,正、负电荷中心是重合的。由此得出结论:下流的水柱被带电的气球吸引,是由于H2O中的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分子形成带部分正、负电荷的二极,带电荷的气球吸引了H2O中与之电荷相反的某一极,而导致水柱偏移;而在CS2中正、负电荷中心都在C上,是重合的,分子中不存在带电的两极,不被带电荷的气球吸引。进一步给出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的定义:极性分子:分子内部正负电荷中心不能重合的分子;非极性分子:分子内部正负电荷中心不能重合的分子。
三、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观念与社会责任感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为人类提供合格的生产生活的产品是其职责所在,但受化学家所处的历史环境、认知能力的等因素的限制,其提供新产品要受到社会的各方面的综合检验。下面通过两个社会热点来说明化学家的环保观念与社会责任感。
(一)致冷剂的开发。致冷剂是一种易被压缩、液化的气体,液化后在管内循环,蒸发时吸收热量,使环境温度降低,达到致冷目的。化学家开发出来的第一代致冷剂是乙醚,广泛用于致冷设备中,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环境,但在使用这些致冷设备的过程中,由于乙醚是易燃物,如果不慎使致冷剂泄漏,则极易导致火灾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针对此问题化学家开发出来了第二代致冷剂氨气,氨气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克服了第一代致冷剂的缺点,但氨气有毒,不慎泄漏也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这就决定了第二代致冷剂必然是过渡性的,这样第三代致冷剂应运而生,这就是目前仍然在使用的无毒、不能燃烧的致冷剂氟里昂(CF2Cl2)。众所周知,第三代致冷剂氟里昂也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破坏臭氧层。目前第三代致冷剂氟里昂正在被无毒、不易燃、不破坏大气臭氧层的新一代致冷剂取代。
(二)饱受争议的PX项目。PX项目是什么?即对二甲苯化工项目。由于我国人口近14亿,解决人民的穿衣问题仅仅靠种植棉花等是无法满足的,而对二甲苯就是生产化纤产品的基础原料,是解决老百姓穿衣问题的大事。前几年关于PX项目选址问题成为了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为什么造福大众、又能发展本地经济的项目,会成为选址地附近的居民内心恐惧并普遍反对的问题?我们先来认识对二甲苯:结构简式,密度0.861g/mL,熔点13.2℃,沸点138.5℃,能与乙醇、乙醚、丙酮等有机溶剂混溶;低毒化合物,毒性略高于乙醇,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1.1%~7.0%(体积分数)。从上述性质可知,对二甲苯的性质与日常生活中公众熟悉的汽油性质相近,生活中很少因建加油站而引发社会问题,显然PX项目选址导致的社会问题是公众对对二甲苯不熟悉而造成的。对二甲苯是高中有机化学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物质,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科专业角度解释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并通过学生科普周围的人。
总之,高中化学教学中处处存在着“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点、环保观念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慎密的作风,独立思考、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造就实事求是、虚心好学和具有严谨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等优秀品质”这些方面的素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做好育人工作,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所在。
关键词:核心概念;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渗透;德育教育
教育的功能就是传授知识与教会学生懂得符合社会规范的为人处事的道理。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高中教材中存在着丰富、具体、生动的德育教育题材,在教学中化学教师深入挖掘这些内容,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用好这些题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我们高中化学教师的职责所在。
一、德育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88年12月25日)指出:“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中学德育大纲》(1995年2月27日)也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1998年3月)也提出了与《中学德育大纲》相同的德育概念。显然,德育的外延在不断扩大。我们认为:“德育即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是一定社会或阶级为使人们接受和遵循其道德规范体系的要求,为按其价值标准处世做人、塑造人的品德,而有系统、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道德影响的活动。[1]”德育教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德育教育是多元整合的教育,它不仅仅是班主任的责任,而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自是理所当然。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点的教育
(一)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亦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它揭示出,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的典型案例———氧化还原反应图1在图1中,氧化剂和还原剂是一对矛盾的也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同样存在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而有些氧化还原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氧化剂和还原产物、还原剂和氧化产物还可相互转化。[案例1][2016新课标Ⅱ28.(4)]某班同学用如下实验探究Fe2+、Fe3+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4)丙组同学取10mL0.1mol?L-1KI溶液,加入6mL0.1mol?L-1FeCl3溶液混合。分别取2mL此溶液于3支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①第一支试管中加入1mLCCl4充分振荡、静置,CCl4层显紫色;②第二支试管中加入1滴K3[Fe(CN)6]溶液,生成蓝色沉淀;③第三支试管中加入1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实验②检验的离子是________(填离子符号);实验①和③说明:在I-过量的情况下,溶液中仍含有______(填离子符号),由此可以证明该氧化还原反应为_______。[参考答案]联单(4)Fe2+Fe3+可逆反应从参考答案(4)可以看出,2Fe3++2I-葑I2+2Fe2+,从正反应看Fe3+是氧化剂,I-是还原剂,Fe2+是还原产物,I2是氧化产物;从逆反应看,I2是氧化剂,Fe2+是还原剂,I-是还原产物,Fe3+是氧化产物。这就告诉我们,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好事可以转化成坏事,坏事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好事。
(二)量变质量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二。它揭示了事物发展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以及由于事物内部矛盾所决定的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发展过程。这一规律,提供了事物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的观察事物的原则和方法。量变质量规律的典型案例———元素周期律如第3期从11号元素钠开始,其原子序数逐步递增,到18号元素氩,完成了从典型的金属元素到典型的非金属元素的递变,最后到氩(惰性元素),这就是一种质变。元素周期律中原子序数的递增就是一种量变,而元素类别及性质的变化则是一种质变,它是量变质变规律的有力佐证。结合元素周期律的教学,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促进学生进行量的积累,然后达成质的飞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透过现象看本质。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的核心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高中化学教材提供了很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素材,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的教学为例演示实验:实验用品:气球、盛有水和盛有二硫化碳的酸式滴定管各一只、烧杯。实验步骤:一位同学用毛发摩擦气球10秒,另一位同学在快摩擦完时迅速打开两个酸式滴定管,将气球分别靠近下流的液体。实验现象:下流的水柱被气球吸引偏向气球,而二硫化碳不被吸引,仍然竖直流下。H2O、CS2都是由极性键构成的中性分子,为什么前者可以被用毛发摩擦的气球吸引,而后者则不能!如何透过这一表现抓住事物的本质?让我们再次从微观入手。教学中通过设置以下问题:问题1.气球与毛发快速摩擦前后有什么不同?快速摩擦后能吸引下流的水柱而不吸二硫化碳,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参考答案:快速摩擦前气球是中性的,快速摩擦后带上了电荷。说明水分子有带电的极存在,而后者则没有。问题2.极性键如H-Cl由于成键双方原子的电负性不同,共用电子对发生了偏移,使得谁分别带上了部分正、负电荷?参考答案:Hδ+—Clδ-问题3.找出H2O、CS2中带部分正负电荷的原子参考答案:问题4.找出H2O、CS2正电荷中心与负电荷中心,谁的正负电荷中心是重合的?参考答案:H2O的正电荷中心在两H连线的中点,负电荷中心在O上,所以H2O中正、负电荷中心没有重合;CS2是直线型分子,正电荷中心在C上,负电荷中心在两S连线的中点,也就是C上,所以CS2中,正、负电荷中心是重合的。由此得出结论:下流的水柱被带电的气球吸引,是由于H2O中的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分子形成带部分正、负电荷的二极,带电荷的气球吸引了H2O中与之电荷相反的某一极,而导致水柱偏移;而在CS2中正、负电荷中心都在C上,是重合的,分子中不存在带电的两极,不被带电荷的气球吸引。进一步给出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的定义:极性分子:分子内部正负电荷中心不能重合的分子;非极性分子:分子内部正负电荷中心不能重合的分子。
三、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观念与社会责任感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为人类提供合格的生产生活的产品是其职责所在,但受化学家所处的历史环境、认知能力的等因素的限制,其提供新产品要受到社会的各方面的综合检验。下面通过两个社会热点来说明化学家的环保观念与社会责任感。
(一)致冷剂的开发。致冷剂是一种易被压缩、液化的气体,液化后在管内循环,蒸发时吸收热量,使环境温度降低,达到致冷目的。化学家开发出来的第一代致冷剂是乙醚,广泛用于致冷设备中,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环境,但在使用这些致冷设备的过程中,由于乙醚是易燃物,如果不慎使致冷剂泄漏,则极易导致火灾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针对此问题化学家开发出来了第二代致冷剂氨气,氨气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克服了第一代致冷剂的缺点,但氨气有毒,不慎泄漏也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这就决定了第二代致冷剂必然是过渡性的,这样第三代致冷剂应运而生,这就是目前仍然在使用的无毒、不能燃烧的致冷剂氟里昂(CF2Cl2)。众所周知,第三代致冷剂氟里昂也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破坏臭氧层。目前第三代致冷剂氟里昂正在被无毒、不易燃、不破坏大气臭氧层的新一代致冷剂取代。
(二)饱受争议的PX项目。PX项目是什么?即对二甲苯化工项目。由于我国人口近14亿,解决人民的穿衣问题仅仅靠种植棉花等是无法满足的,而对二甲苯就是生产化纤产品的基础原料,是解决老百姓穿衣问题的大事。前几年关于PX项目选址问题成为了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为什么造福大众、又能发展本地经济的项目,会成为选址地附近的居民内心恐惧并普遍反对的问题?我们先来认识对二甲苯:结构简式,密度0.861g/mL,熔点13.2℃,沸点138.5℃,能与乙醇、乙醚、丙酮等有机溶剂混溶;低毒化合物,毒性略高于乙醇,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1.1%~7.0%(体积分数)。从上述性质可知,对二甲苯的性质与日常生活中公众熟悉的汽油性质相近,生活中很少因建加油站而引发社会问题,显然PX项目选址导致的社会问题是公众对对二甲苯不熟悉而造成的。对二甲苯是高中有机化学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物质,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科专业角度解释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并通过学生科普周围的人。
总之,高中化学教学中处处存在着“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点、环保观念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慎密的作风,独立思考、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造就实事求是、虚心好学和具有严谨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等优秀品质”这些方面的素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做好育人工作,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所在。
- 【发布时间】2017/11/27 17:24:38
- 【点击频次】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