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生写作心理谈写作教学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关注的话题。本人认为应该根据学生写作心理调整作文教学的策略,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这个认识出发,本文针对学生写作的心理特征,从以下四个方面调整作文教学策略:一、作文指导应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循序渐进,让学生充满写作的自信。二、作文指导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三、作文指导应贯穿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积累。四、把握好作文评价周期,改变作文评价方式。以此引领学生“用我笔抒我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写作心理;作文教学;循序渐进;加强积累
作文是心灵的旋律,是思维的乐谱,初中生处在一个不断接触新事物的过程中,也正是敢说敢做的年龄,他们对生活有着敏锐的触角,可为什么他们的作文或是内容空洞浅浮、材料老套,或是无病呻吟、人云亦云,或是词汇贫乏、语言苍白。如果我们对学生的写作心理状态关注不够,忽略教学对象作为生命个体具有的丰富性与发展特征,忽略了他们所特有的思维方式,用同一个标准对待各具特征的学生心理,那么就会把快乐的写作变成了学生害怕甚至讨厌的负担,就会把真情的抒写变成瞎编乱造的拼凑。如何帮助他们将所思所想,提炼成文字,形成好文章呢?本人认为,需要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写作心理予以特别地关注,并且有针对性地调整作文教学策略。
初中生感到写作文难的原因何在?归结起来,他们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缺失写作动机。他们的写作行为是在“师之命”、“试之命”的压力下的无奈之举,在这种心理压力下,他们体会到的只是作文的麻烦、费时,却从没有体会到用文字表达思想的快乐,从不会主动拿起笔创作。他们的文章不是水到渠成的抒发,而是生搬硬套甚至是胡编乱造的拼凑。这种心理指导下的写作如何不难啊!
二、缺少积累,“无米下炊”。他们不善于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积累素材,不善于从课外阅读中积累材料,一到写作文就搜肠刮肚,大伤脑筋,写出的作文常常表达空洞虚浮,没有丰满的血肉,有感却无法发,反复体验这种辞不达意的痛苦,长期下来,自然就对写作心怀恐惧。
三、缺乏写作自信。许多学生对好文章羡慕不已,再看自己的作文却力不从心,于是将写作的门槛看得高不可及,给自己树立了无形的心理障碍,随之自叹文字功底差,根本不是写作的料,即使遇到了自己可写的、能写的也没有勇气拿起笔,久而久之,就对写作敬而远之。
四、缺乏良好的写作习惯。很多学生写前不积累,写后不修改,不总结,写一篇算一篇,应付作文。作文得了高分,一味地高兴,却没有思索为什么成功;作文不及格了,一味的埋怨,也不反思为什么失败。
五、缺乏交流,不愿意和其他同学互换作文来阅读,害怕嘲笑,处于封闭状态,不知道自己的优势,也不知道和别人的差距。
针对学生这些心理特征,在写作教学上,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注意从以下四个方面调整作文教学策略:
一、作文指导应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循序渐进,让学生充满写作的自信
英国十九世纪教育家约翰·珞克说:“一个人在对任何题目发挥意见之前,他应该是先熟悉那个题目,否则叫他去说,就等于叫一个瞎子去谈颜色或叫一个聋子去听音乐一样愚蠢。”在教学中却常常忽视了我们的命题和指导是否符合学生当下的心理特征和需求,让学生成为了“瞎子”和“聋子”。其实只要抓准了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训练,学生是能够乐于作文的。
七年级的学生单纯、稚气、活跃,对写作跃跃欲试,乐于模仿,擅长想象,注重事物外部特征的描写,而无法触及其本质。因此,可以多引导学生练习仿写、续写、改写、扩写或想象作文等,同时训练抓住事物外部特征进行描写的能力,这样就能将七年级学生的优势发挥出来。八年级的学生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文题选择相应的材料,能够较清楚地原原本本地叙述事物,开始尝试内心感受的抒发和自我观点的形成,但语言表达欠成熟,容易辞不达意。因此,应引导学生逐步在文章中表达自我,着重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力求能基本将所思所想生动地写出来。九年级的学生认识能力增强,自主意识强烈,有强烈的表达自我的心理需求,开始对议论文产生兴趣,也能写出独特的见解。这一阶段的指导应有收有放,学生的自主命题作文常会给教师带来许多惊喜,教师可以在打开思路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
二、作文指导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诗人艾青说:“所谓‘灵感’,无非是诗人对事物发生新的激动,突然感到的兴奋,瞬即消逝的心灵的闪耀。所谓‘灵感’,是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最愉快的邂逅。”学生写作也是一样,一旦他们有了灵感,有话可说了,不用教师命令,他们便会跃跃欲试,自己迫不及待地拿起笔来。一旦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写一篇动人的文章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如果教师把写作技巧传授的时间更多地花在激发写作动机上,也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吧!例如,在话题作文“颜色”的指导中,本人让学生一人带一张自己最喜欢的彩色纸,先做口语表达训练,轮流说明自己喜欢某种颜色的理由,再分组交流自己由某种颜色联想到的人和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再咬着笔头、抓耳挠腮,而是踊跃地挥洒自己的想象力,在他们的眼中蓝色变成了地球人眼中最后的色彩(环保主题),白色变成了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黑色变成了战争中的硝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真正成为了自己文章的主人,他们从题目的表层含义走向了深层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思考互相撞击,灵感在不断迸发,提起笔来还是件难事吗?
三、作文指导应贯穿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积累
语文是一个注重积累的学科,而写作能力的培养尤其如此,它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急功近利,将希望寄托在几节作文辅导课上。而应该真正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写作,在写作中感悟生活。针对学生“无米”作文的情况,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在平时多记诵名言警句,多摘抄好词好句,多阅读名篇佳作,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为自己的作文积累素材,下笔时才不会力不从心,表达不出心里所想的意思。还可以抓住契机进行练笔,针对学校里,社会上发生的一些现象,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练笔,培养学生抓取素材的敏锐性。
四、把握好作文评价周期,改变作文评价方式
批改作文是语文教师的工作中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在实际教学中常会出现减少写作数量,或评改反馈速度慢,或评语泛泛而谈的现象,学生拿到老师批改后的作文,创作时的激情早已消失殆尽,真是“等到花儿也谢了”,哪还有什么兴趣去思考自己作文当中的优缺点呢?这就导致了学生写作热情逐渐减退,对老师的评语不屑一顾,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其实,可以采用学生自主批改和教师批改相结合的作文批改方式,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学生对同龄人的作文都是充满好奇的,很想知道同一个题目别人是怎么写的,对于同龄人的意见和表达方式也比较容易接受,因此让他们互相批改,互写评语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原先很多同学对发下的作文本看也不看就扔进书包,现在却十分在乎同学们给他的评价,而且因为事先分了组,每个同学的作文都由四五个同学批改过,意见有同也有异,参考价值更高了。他们经常为了一些评语争论不休,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所收获的应该远远超过了教师所能给予的了。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有“作文”这么一片广阔的天空可以和学生共同遨游,共同去感悟生活的点点滴滴,共同来分享生活的精彩瞬间。走进学生的心理,引领他们用“我笔抒我心”吧!
参考文献:
[1]李秋菊、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俞发亮主编《在活动中学习写作》,语文出版社。
[3]李秋菊、关文信《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日报出版社。
关键词:写作心理;作文教学;循序渐进;加强积累
作文是心灵的旋律,是思维的乐谱,初中生处在一个不断接触新事物的过程中,也正是敢说敢做的年龄,他们对生活有着敏锐的触角,可为什么他们的作文或是内容空洞浅浮、材料老套,或是无病呻吟、人云亦云,或是词汇贫乏、语言苍白。如果我们对学生的写作心理状态关注不够,忽略教学对象作为生命个体具有的丰富性与发展特征,忽略了他们所特有的思维方式,用同一个标准对待各具特征的学生心理,那么就会把快乐的写作变成了学生害怕甚至讨厌的负担,就会把真情的抒写变成瞎编乱造的拼凑。如何帮助他们将所思所想,提炼成文字,形成好文章呢?本人认为,需要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写作心理予以特别地关注,并且有针对性地调整作文教学策略。
初中生感到写作文难的原因何在?归结起来,他们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缺失写作动机。他们的写作行为是在“师之命”、“试之命”的压力下的无奈之举,在这种心理压力下,他们体会到的只是作文的麻烦、费时,却从没有体会到用文字表达思想的快乐,从不会主动拿起笔创作。他们的文章不是水到渠成的抒发,而是生搬硬套甚至是胡编乱造的拼凑。这种心理指导下的写作如何不难啊!
二、缺少积累,“无米下炊”。他们不善于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积累素材,不善于从课外阅读中积累材料,一到写作文就搜肠刮肚,大伤脑筋,写出的作文常常表达空洞虚浮,没有丰满的血肉,有感却无法发,反复体验这种辞不达意的痛苦,长期下来,自然就对写作心怀恐惧。
三、缺乏写作自信。许多学生对好文章羡慕不已,再看自己的作文却力不从心,于是将写作的门槛看得高不可及,给自己树立了无形的心理障碍,随之自叹文字功底差,根本不是写作的料,即使遇到了自己可写的、能写的也没有勇气拿起笔,久而久之,就对写作敬而远之。
四、缺乏良好的写作习惯。很多学生写前不积累,写后不修改,不总结,写一篇算一篇,应付作文。作文得了高分,一味地高兴,却没有思索为什么成功;作文不及格了,一味的埋怨,也不反思为什么失败。
五、缺乏交流,不愿意和其他同学互换作文来阅读,害怕嘲笑,处于封闭状态,不知道自己的优势,也不知道和别人的差距。
针对学生这些心理特征,在写作教学上,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注意从以下四个方面调整作文教学策略:
一、作文指导应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循序渐进,让学生充满写作的自信
英国十九世纪教育家约翰·珞克说:“一个人在对任何题目发挥意见之前,他应该是先熟悉那个题目,否则叫他去说,就等于叫一个瞎子去谈颜色或叫一个聋子去听音乐一样愚蠢。”在教学中却常常忽视了我们的命题和指导是否符合学生当下的心理特征和需求,让学生成为了“瞎子”和“聋子”。其实只要抓准了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训练,学生是能够乐于作文的。
七年级的学生单纯、稚气、活跃,对写作跃跃欲试,乐于模仿,擅长想象,注重事物外部特征的描写,而无法触及其本质。因此,可以多引导学生练习仿写、续写、改写、扩写或想象作文等,同时训练抓住事物外部特征进行描写的能力,这样就能将七年级学生的优势发挥出来。八年级的学生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文题选择相应的材料,能够较清楚地原原本本地叙述事物,开始尝试内心感受的抒发和自我观点的形成,但语言表达欠成熟,容易辞不达意。因此,应引导学生逐步在文章中表达自我,着重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力求能基本将所思所想生动地写出来。九年级的学生认识能力增强,自主意识强烈,有强烈的表达自我的心理需求,开始对议论文产生兴趣,也能写出独特的见解。这一阶段的指导应有收有放,学生的自主命题作文常会给教师带来许多惊喜,教师可以在打开思路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
二、作文指导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诗人艾青说:“所谓‘灵感’,无非是诗人对事物发生新的激动,突然感到的兴奋,瞬即消逝的心灵的闪耀。所谓‘灵感’,是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最愉快的邂逅。”学生写作也是一样,一旦他们有了灵感,有话可说了,不用教师命令,他们便会跃跃欲试,自己迫不及待地拿起笔来。一旦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写一篇动人的文章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如果教师把写作技巧传授的时间更多地花在激发写作动机上,也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吧!例如,在话题作文“颜色”的指导中,本人让学生一人带一张自己最喜欢的彩色纸,先做口语表达训练,轮流说明自己喜欢某种颜色的理由,再分组交流自己由某种颜色联想到的人和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再咬着笔头、抓耳挠腮,而是踊跃地挥洒自己的想象力,在他们的眼中蓝色变成了地球人眼中最后的色彩(环保主题),白色变成了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黑色变成了战争中的硝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真正成为了自己文章的主人,他们从题目的表层含义走向了深层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思考互相撞击,灵感在不断迸发,提起笔来还是件难事吗?
三、作文指导应贯穿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积累
语文是一个注重积累的学科,而写作能力的培养尤其如此,它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急功近利,将希望寄托在几节作文辅导课上。而应该真正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写作,在写作中感悟生活。针对学生“无米”作文的情况,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在平时多记诵名言警句,多摘抄好词好句,多阅读名篇佳作,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为自己的作文积累素材,下笔时才不会力不从心,表达不出心里所想的意思。还可以抓住契机进行练笔,针对学校里,社会上发生的一些现象,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练笔,培养学生抓取素材的敏锐性。
四、把握好作文评价周期,改变作文评价方式
批改作文是语文教师的工作中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在实际教学中常会出现减少写作数量,或评改反馈速度慢,或评语泛泛而谈的现象,学生拿到老师批改后的作文,创作时的激情早已消失殆尽,真是“等到花儿也谢了”,哪还有什么兴趣去思考自己作文当中的优缺点呢?这就导致了学生写作热情逐渐减退,对老师的评语不屑一顾,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其实,可以采用学生自主批改和教师批改相结合的作文批改方式,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学生对同龄人的作文都是充满好奇的,很想知道同一个题目别人是怎么写的,对于同龄人的意见和表达方式也比较容易接受,因此让他们互相批改,互写评语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原先很多同学对发下的作文本看也不看就扔进书包,现在却十分在乎同学们给他的评价,而且因为事先分了组,每个同学的作文都由四五个同学批改过,意见有同也有异,参考价值更高了。他们经常为了一些评语争论不休,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所收获的应该远远超过了教师所能给予的了。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有“作文”这么一片广阔的天空可以和学生共同遨游,共同去感悟生活的点点滴滴,共同来分享生活的精彩瞬间。走进学生的心理,引领他们用“我笔抒我心”吧!
参考文献:
[1]李秋菊、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俞发亮主编《在活动中学习写作》,语文出版社。
[3]李秋菊、关文信《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日报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17/12/10 22:11:58
- 【点击频次】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