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关键词】 ;
【正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并在探究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指导。
一、指导预习,培养探究意识
发现新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所以每次上课之前,都应要求学生预习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知识和结构,并且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找一找觉得比较困惑的知识点。在教学中,我确实发现有的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进行了思考,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的时候,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刘阿斗如此无能,诸葛亮为什么自己不当皇帝?在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为什么那么清高?曹操既然是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会败给孙刘联军?学生在教师讲新课前能提这么多问题,说明学生确实进行了思索,有了初步的探究意识,为在历史课堂上进行进一步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历史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历史学科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特定场景,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景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和感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选用情景资料,把学生带入历史氛围之中。例如:都匀市三中的黄老师在讲述《美国南北战争》这课中的西进运动时,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西进运动前美国的领土版图和西进运动后美国的领土版图。两幅地图上美国的领土面积相差那么大,使学生看了两幅地图之后,就会立即想到:美国这些扩大的领土是从哪里得来的?什么时候获得的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究欲望。又例如,在讲《三国鼎立》之前,我从《三国演义》的电视剧中精选了一些人物画像,例如曹操、刘备、孙权、董卓、吕布、周瑜等人物的画像,这些都是学生在电视中多次见过的历史人物。上课时我将这些历史人物的画像在多媒体屏幕上缓缓展现,仿佛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向学生们走来。这样,学生便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三国时期的历史情景,自然地进入探究角色,思考三国时期的一些问题。
三、巧设问题,培养探究思路
问题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重点,同时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环环相扣,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发现历史本质,进而明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达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目的。例如:在讲《北宋政治》一节课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北宋初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2)宋太祖为什么要"杯酒释兵权"?(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步导致了什么不良后果?(4)北宋政府采取什么办法来改变这种不良状况?带着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不断深化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思路。
四、鼓励质疑,授予探究技巧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一切科学成就、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及新的发明创造等,都是从质疑开始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疑问是导火索,是学生的内驱力,是探究和创新的源头。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掌握以下探究质疑的方法和技巧。
1、问原因。特别是对历史的来龙去脉、历史背景等,要求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文艺复兴运动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意大利?西欧人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国民大革命为什么会失败?等等。
2、找依据。在复习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上的许多历史观点、历史结论等,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它们的依据,即使是至高无上的权威理论,也应反问一句:它的依据是什么?如:为什么国民大革命失败了?为什么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等等。
3、提异议。在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认真复习掌握教科书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跳出教科书的框框,不受其约束,敢于对教科书中已有的观点、结论,以及不成问题的问题大胆怀疑,提出异议。
五、优化练习,强化探究能力
做练习,是培养强化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练习设计必须让学生始终处在主体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探究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彻底扭转以往教师讲题目、讲答案,学生对标准、背条条的局面。例如,我在让学生做"请画出三角贸易示意图"这个课堂练习时,开始时学生有多种画法:有的学生先画一个世界地图,然后在世界地图中将欧洲、非洲和美洲连成三角形;有的学生画一个三角形,在三角形的三个角上随意写上欧洲、非洲和美洲;有的学生画一个三角形,但是按地球仪上欧洲、非洲和美洲的方位在三角形上标出欧洲、非洲和美洲。通过在班上比较以上答案,学生一致认同第一种画法最佳。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而且在比较不同的画法中培养了学生探究最佳答案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通过新奇、有操作性的开放性习题积极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实践,用联系的、比较的、发展的眼光,多侧面、多角度地剖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让学生探究思维的火花在老师的点拨下更加光彩夺目。
总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尊重学生主体参与的地位,让历史教学课堂气氛真正活跃起来,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教学实践证明,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实施,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从思想上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
一、指导预习,培养探究意识
发现新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所以每次上课之前,都应要求学生预习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知识和结构,并且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找一找觉得比较困惑的知识点。在教学中,我确实发现有的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进行了思考,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的时候,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刘阿斗如此无能,诸葛亮为什么自己不当皇帝?在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为什么那么清高?曹操既然是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会败给孙刘联军?学生在教师讲新课前能提这么多问题,说明学生确实进行了思索,有了初步的探究意识,为在历史课堂上进行进一步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历史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历史学科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特定场景,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景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和感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选用情景资料,把学生带入历史氛围之中。例如:都匀市三中的黄老师在讲述《美国南北战争》这课中的西进运动时,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西进运动前美国的领土版图和西进运动后美国的领土版图。两幅地图上美国的领土面积相差那么大,使学生看了两幅地图之后,就会立即想到:美国这些扩大的领土是从哪里得来的?什么时候获得的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究欲望。又例如,在讲《三国鼎立》之前,我从《三国演义》的电视剧中精选了一些人物画像,例如曹操、刘备、孙权、董卓、吕布、周瑜等人物的画像,这些都是学生在电视中多次见过的历史人物。上课时我将这些历史人物的画像在多媒体屏幕上缓缓展现,仿佛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向学生们走来。这样,学生便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三国时期的历史情景,自然地进入探究角色,思考三国时期的一些问题。
三、巧设问题,培养探究思路
问题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重点,同时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环环相扣,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发现历史本质,进而明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达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目的。例如:在讲《北宋政治》一节课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北宋初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2)宋太祖为什么要"杯酒释兵权"?(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步导致了什么不良后果?(4)北宋政府采取什么办法来改变这种不良状况?带着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不断深化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思路。
四、鼓励质疑,授予探究技巧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一切科学成就、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及新的发明创造等,都是从质疑开始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疑问是导火索,是学生的内驱力,是探究和创新的源头。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掌握以下探究质疑的方法和技巧。
1、问原因。特别是对历史的来龙去脉、历史背景等,要求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文艺复兴运动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意大利?西欧人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国民大革命为什么会失败?等等。
2、找依据。在复习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上的许多历史观点、历史结论等,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它们的依据,即使是至高无上的权威理论,也应反问一句:它的依据是什么?如:为什么国民大革命失败了?为什么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等等。
3、提异议。在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认真复习掌握教科书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跳出教科书的框框,不受其约束,敢于对教科书中已有的观点、结论,以及不成问题的问题大胆怀疑,提出异议。
五、优化练习,强化探究能力
做练习,是培养强化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练习设计必须让学生始终处在主体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探究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彻底扭转以往教师讲题目、讲答案,学生对标准、背条条的局面。例如,我在让学生做"请画出三角贸易示意图"这个课堂练习时,开始时学生有多种画法:有的学生先画一个世界地图,然后在世界地图中将欧洲、非洲和美洲连成三角形;有的学生画一个三角形,在三角形的三个角上随意写上欧洲、非洲和美洲;有的学生画一个三角形,但是按地球仪上欧洲、非洲和美洲的方位在三角形上标出欧洲、非洲和美洲。通过在班上比较以上答案,学生一致认同第一种画法最佳。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而且在比较不同的画法中培养了学生探究最佳答案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通过新奇、有操作性的开放性习题积极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实践,用联系的、比较的、发展的眼光,多侧面、多角度地剖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让学生探究思维的火花在老师的点拨下更加光彩夺目。
总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尊重学生主体参与的地位,让历史教学课堂气氛真正活跃起来,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教学实践证明,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实施,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从思想上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
- 【发布时间】2017/12/26 10:17:09
- 【点击频次】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