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导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新课程改革着力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改变,由关注“教”转移到关注“学”,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学校在自主学习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许多学校也进行导学的教学实践探索,但由于操作的策略存在问题,致使导学教学的有效性大大降低。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导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导学 主要问题 对策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新时期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知识的机械灌输,忽视了学生的操作能手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我们数学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改变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方法,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交流讨论,为学生终身学生奠定基础. 导学是基于掌握学习,发现教学法的基础上,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要方式”的传统课堂模式,树立“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建立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从而促使学生由掌握知识向行为创新的转变.
一、导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导学教学价值定位模糊。导学是连接“三维目标”的桥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应凸显“导”的功能,而不是单纯的“练习”. 而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导学的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因而穷尽列举不同类型的数学题目,以便在考试时能熟练解答.
2. 导学教学出现异化。(1)让学生陷入书山题海之中. 习题只是导学的一个部分,但是由于教师以传授知识与技能为价值取向,机械照搬课本习题或教辅资料,课前练、课上练、课后练,以“练”作为亘古不变的真理,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2)教材边缘化. 导学应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为教学与学生之间建立联系的纽带,而部分教师将教材“挖空”,有了导学就不用看教材了,致使学生远离了教材. (3)学法指导缺失. 导学应具有导思导学的功能,引导学生如何思考问题、掌握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在升学的压力之下,教师更愿意关注知识的落实,忽视了人的发展.
3. 教与学的方式未能得到根本转变。 据调查显示,学生认为,教师的讲解比导学生动,能更快地理解所学内容. 而教师却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不能独立地完成导学的任务. 教师仍以讲为中心,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与学的方式未能得到根本转变.。
二、导学实施中的对策
(一)以案导学,据案自学。
数学学案制作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学案制作的质量。要认真研究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以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研究所教知识点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关联性,以确定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个别差异不同,“学案”应在课前适当时间内发给学生,让其提前展开自学。新课伊始,教师先用1-2分钟时间,运用导语、演示试验或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创设适当情景,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后让学生自学。依据“学案”内容,逐条看书,解决问题,并确定个体疑点。约占课堂时间的1/4。
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的性质这一节时,可以给出这样的尝试题目。
A组
1、直线y=kx+b(k≠0),k能反映图像从左向右看是上升还是下降,k>0时,图像是____,k<0时,图像是____。b能反映直线与____轴交点位置。当b>0时,直线交在其____半轴上,当b=0时,直线经过____点,当b<0时,直线交在其____半轴上。
2、已知y=kx+2,则当k____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3、已知直线y=kx+b(k≠0),经过一、三、四象限,则y随x的增大而____,b____0.
4、已知函数y= x- ,若点(x1,y1),(x2,y2),(x3,y3)是其图像上三个点,且x1<x2<x3,则y1,y2,y3的大小关系是。
B组
5、一次函数y=(?3m-1)x-m中,函数y随x的增大而减小,且其图像不经过第一象限,则m的取值范围是()
A< B m> C 0<m≤ D m>0
6、已知一次函数y=(2m+4)x+(3-n),求:
(1)m,n是什么数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m,n是什么数时,函数的图像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下方;
(3)m,n是什么数时,函数的图像经过原点。
C组
7、已知一次函数y=-3x-b,当x的取值范围是0≤x≤3时,y的取值范围是-11≤y≤-2,求b值。
(二)组织讨论,尝试解疑。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凡是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老师就不要包办。所以这里,老师不能一上课就给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给出正确答案,而是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不妨把课堂教学看成一场辩论赛,而自己是一位主持人。教师可以展示学生中不同的答案,找代表阐述他们的理由,一方阐述完后,另一方可以对其评价或提出质疑。最后再经过老师引导全班进行分析,达成共识。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全体同学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
2、启发引导原则。对于全体同学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避免直接纠正,而是适当的补充问题来帮助暴露矛盾,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所在,再引导其得出正确结论。例如,笔者在课前曾布置这样的尝试题,已知二次函数y=x2-4x+3的图像与x轴交于A、B两点,顶点为C,求△ABC的面积。上课时,对于学生出现了几种错误,笔者并没有一上来就分析各种错误原因,而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具体实录如下:
师:对于此题,同学们的结果大致有这几种,6、3、2、1,我们先听一下结果为6的同学是怎么做的?
生1:先求出二次函数y=x2-4x+3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坐标,令x2-4x+3=0,解得x1=1,x2=3,所以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1,0),(3,0),二次函数y=x2-4x+3的顶点坐标为(0,3),画出草图(师帮其画出草图),如图,AB=4,则△ABC的高为3,所以△ABC的面积为3*4/2=6.
师:好,我们再听听结果为3的同学的意见。
生2:我认为生1的做法不对,AB的距离应该是3-1=2,而不是3+1=4,所以△ABC的面积为3*2/2=3.
师:好,我们再听听结果为2的同学的意见.
生3:老师,我发现我的错误了,正确的结果应该为1。首先AB的距离应该是2,其次,y=x2-4x+3的顶点坐标为(2,-1),(0,3)为y=x2-4x+3与y轴的交点坐标,所以△ABC的面积为2*1/2=1。
师:到现在,我想每一位同学应该知道正确的答案应该是1.从此题中我们应注意两点,1、若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1,0)、(x2,0),那么A、B两点的距离为|x1-x2|。2、对于y=ax2+bx+c(a≠0),(0,c)为其与y轴的交点坐标,若要求其顶点坐标,应配成顶点式y=a(x-h)2+k,顶点坐标为(h,k)。
(三)精讲点拨,归纳总结
经过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中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会“导”,它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高妙的教学机智,精湛的教学艺术。教师可采取二种方式:点拨或精讲。如果学习目标设置得当,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和教师讲解,大多数学生可以初步理解并掌握规定的学习内容。但是到这一阶段,学生们还不可能牢固地掌握和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甚至有些学生看似掌握而实际上是机械模仿例题,并没有真正系统深入地了解所学内容,因此还要通过系统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设计好变式练习,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和迁移。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充分的知识铺垫,其目的是借助旧知识推出新知识。例如在学习用配方法解方程?时,首先用?来铺垫,然后在引导学生把原方程化成?。有时候还可以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使学习走向深入。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视情况给学生以个别指导,尤其要给那些有困难的学生以指导。
(四)主体体验,总结反思
1.学生回忆、思考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一种方式是,教师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自己在纸上总结,巡视之后教师再给以概括;另一种方式是,教师请学生发言总结的同时,在黑板上加以概括总结;还有一种方式是,同学们分组讨论,之后代表发言。黑板上应留下教师对学生总结的板书。
2.学生对某概念、公式和定理的特点及使用方法进行总结。
例如,“利用公式法分解因式”一课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什么形式的多项式可以用平方差公式分解,什么形式的多项式可以用完全平方式分解。这样的总结方式,实质上是促使学生再一次建构这节课的知识结构,也是对学生头脑新的认知结构的固化过程。
3.学生观察、分析题目作为总结。
教师给出一组包含这节课知识点的题目,不要求学生具体解出,而要求学生观察、分析解法。例如,在“一次函数解析式”中,最后可以给出这样一组题目①一次函数的图像经过A(-1,1),B(1,3),求此直线解析式。②一次函数的图像与直线y=2x-5平行且与x轴交于点(-2,0),求直线解析式。③已知y1与x成正比例,y2是x的一次函数,设y=y1+y2,当x=3时,y=9,当x=4时,y=1,求y与x的关系式。
总之,导学的有效实施最终会带来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导学应结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这样既没有忽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倡导对知识思想文化内涵的理解,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为学生以后的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导学 主要问题 对策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新时期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知识的机械灌输,忽视了学生的操作能手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我们数学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改变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方法,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交流讨论,为学生终身学生奠定基础. 导学是基于掌握学习,发现教学法的基础上,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要方式”的传统课堂模式,树立“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建立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从而促使学生由掌握知识向行为创新的转变.
一、导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导学教学价值定位模糊。导学是连接“三维目标”的桥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应凸显“导”的功能,而不是单纯的“练习”. 而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导学的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因而穷尽列举不同类型的数学题目,以便在考试时能熟练解答.
2. 导学教学出现异化。(1)让学生陷入书山题海之中. 习题只是导学的一个部分,但是由于教师以传授知识与技能为价值取向,机械照搬课本习题或教辅资料,课前练、课上练、课后练,以“练”作为亘古不变的真理,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2)教材边缘化. 导学应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为教学与学生之间建立联系的纽带,而部分教师将教材“挖空”,有了导学就不用看教材了,致使学生远离了教材. (3)学法指导缺失. 导学应具有导思导学的功能,引导学生如何思考问题、掌握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在升学的压力之下,教师更愿意关注知识的落实,忽视了人的发展.
3. 教与学的方式未能得到根本转变。 据调查显示,学生认为,教师的讲解比导学生动,能更快地理解所学内容. 而教师却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不能独立地完成导学的任务. 教师仍以讲为中心,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与学的方式未能得到根本转变.。
二、导学实施中的对策
(一)以案导学,据案自学。
数学学案制作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学案制作的质量。要认真研究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以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研究所教知识点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关联性,以确定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个别差异不同,“学案”应在课前适当时间内发给学生,让其提前展开自学。新课伊始,教师先用1-2分钟时间,运用导语、演示试验或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创设适当情景,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后让学生自学。依据“学案”内容,逐条看书,解决问题,并确定个体疑点。约占课堂时间的1/4。
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的性质这一节时,可以给出这样的尝试题目。
A组
1、直线y=kx+b(k≠0),k能反映图像从左向右看是上升还是下降,k>0时,图像是____,k<0时,图像是____。b能反映直线与____轴交点位置。当b>0时,直线交在其____半轴上,当b=0时,直线经过____点,当b<0时,直线交在其____半轴上。
2、已知y=kx+2,则当k____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3、已知直线y=kx+b(k≠0),经过一、三、四象限,则y随x的增大而____,b____0.
4、已知函数y= x- ,若点(x1,y1),(x2,y2),(x3,y3)是其图像上三个点,且x1<x2<x3,则y1,y2,y3的大小关系是。
B组
5、一次函数y=(?3m-1)x-m中,函数y随x的增大而减小,且其图像不经过第一象限,则m的取值范围是()
A< B m> C 0<m≤ D m>0
6、已知一次函数y=(2m+4)x+(3-n),求:
(1)m,n是什么数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m,n是什么数时,函数的图像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下方;
(3)m,n是什么数时,函数的图像经过原点。
C组
7、已知一次函数y=-3x-b,当x的取值范围是0≤x≤3时,y的取值范围是-11≤y≤-2,求b值。
(二)组织讨论,尝试解疑。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凡是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老师就不要包办。所以这里,老师不能一上课就给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给出正确答案,而是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不妨把课堂教学看成一场辩论赛,而自己是一位主持人。教师可以展示学生中不同的答案,找代表阐述他们的理由,一方阐述完后,另一方可以对其评价或提出质疑。最后再经过老师引导全班进行分析,达成共识。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全体同学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
2、启发引导原则。对于全体同学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避免直接纠正,而是适当的补充问题来帮助暴露矛盾,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所在,再引导其得出正确结论。例如,笔者在课前曾布置这样的尝试题,已知二次函数y=x2-4x+3的图像与x轴交于A、B两点,顶点为C,求△ABC的面积。上课时,对于学生出现了几种错误,笔者并没有一上来就分析各种错误原因,而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具体实录如下:
师:对于此题,同学们的结果大致有这几种,6、3、2、1,我们先听一下结果为6的同学是怎么做的?
生1:先求出二次函数y=x2-4x+3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坐标,令x2-4x+3=0,解得x1=1,x2=3,所以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1,0),(3,0),二次函数y=x2-4x+3的顶点坐标为(0,3),画出草图(师帮其画出草图),如图,AB=4,则△ABC的高为3,所以△ABC的面积为3*4/2=6.
师:好,我们再听听结果为3的同学的意见。
生2:我认为生1的做法不对,AB的距离应该是3-1=2,而不是3+1=4,所以△ABC的面积为3*2/2=3.
师:好,我们再听听结果为2的同学的意见.
生3:老师,我发现我的错误了,正确的结果应该为1。首先AB的距离应该是2,其次,y=x2-4x+3的顶点坐标为(2,-1),(0,3)为y=x2-4x+3与y轴的交点坐标,所以△ABC的面积为2*1/2=1。
师:到现在,我想每一位同学应该知道正确的答案应该是1.从此题中我们应注意两点,1、若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1,0)、(x2,0),那么A、B两点的距离为|x1-x2|。2、对于y=ax2+bx+c(a≠0),(0,c)为其与y轴的交点坐标,若要求其顶点坐标,应配成顶点式y=a(x-h)2+k,顶点坐标为(h,k)。
(三)精讲点拨,归纳总结
经过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中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会“导”,它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高妙的教学机智,精湛的教学艺术。教师可采取二种方式:点拨或精讲。如果学习目标设置得当,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和教师讲解,大多数学生可以初步理解并掌握规定的学习内容。但是到这一阶段,学生们还不可能牢固地掌握和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甚至有些学生看似掌握而实际上是机械模仿例题,并没有真正系统深入地了解所学内容,因此还要通过系统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设计好变式练习,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和迁移。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充分的知识铺垫,其目的是借助旧知识推出新知识。例如在学习用配方法解方程?时,首先用?来铺垫,然后在引导学生把原方程化成?。有时候还可以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使学习走向深入。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视情况给学生以个别指导,尤其要给那些有困难的学生以指导。
(四)主体体验,总结反思
1.学生回忆、思考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一种方式是,教师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自己在纸上总结,巡视之后教师再给以概括;另一种方式是,教师请学生发言总结的同时,在黑板上加以概括总结;还有一种方式是,同学们分组讨论,之后代表发言。黑板上应留下教师对学生总结的板书。
2.学生对某概念、公式和定理的特点及使用方法进行总结。
例如,“利用公式法分解因式”一课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什么形式的多项式可以用平方差公式分解,什么形式的多项式可以用完全平方式分解。这样的总结方式,实质上是促使学生再一次建构这节课的知识结构,也是对学生头脑新的认知结构的固化过程。
3.学生观察、分析题目作为总结。
教师给出一组包含这节课知识点的题目,不要求学生具体解出,而要求学生观察、分析解法。例如,在“一次函数解析式”中,最后可以给出这样一组题目①一次函数的图像经过A(-1,1),B(1,3),求此直线解析式。②一次函数的图像与直线y=2x-5平行且与x轴交于点(-2,0),求直线解析式。③已知y1与x成正比例,y2是x的一次函数,设y=y1+y2,当x=3时,y=9,当x=4时,y=1,求y与x的关系式。
总之,导学的有效实施最终会带来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导学应结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这样既没有忽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倡导对知识思想文化内涵的理解,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为学生以后的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 【发布时间】2017/12/26 10:20:20
- 【点击频次】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