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建设生态文明,关键是加强全民生态文明教育,形成共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以小学生辐射和带动对家长、社会的生态文明教育,一是要擦亮学校生态文明建设这扇窗口,带动社区与行业一大片;二是让孩子们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的使者,把他们从课堂上带来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动,传播给社会和公众。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实施
语文教学如果仅承载知识教育,那可就轻松了。可是我们使用的语文教育,可以说担负着能力培养的百科责任。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有多样化意识,才能在培养上遇水搭桥,逢山开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社会的责任,学校责无旁贷,教师首当其冲;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城市、工矿、企业的重头戏,也是学校教育的题中之意。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几年来,我坚持“生态文明教育,从娃娃抓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力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擦亮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窗口,带动家庭、社区,教育一大片。
一、擦亮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窗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许多描写城乡风貌、自然景观的优美篇章,热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对小学生进行深刻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现代生态文明意识,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好素材。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其中现代生态文明意识,使之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丰富资源。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为号召城乡居民、各行各业从自身做起,我不仅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防止粉尘与雾霾形成和净化空气、应对雾霾天气的常识,也让学生做个宣传员,到家给家长宣传这样的小常识;而且发动学生向家长、社区居民发出倡议,宣传不焚烧垃圾,不扬尘土,节约用煤,不焚烧秸秆树叶,多种绿色植被,动员社会力量,从根本上净化空气,预防雾霾天气的形成。我在教学小学四年级语文《九寨沟》、《田园诗情》等课文时,饱蘸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一片深情,与学生一起描绘、分享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诗情画意地赞美了荷兰田园宁静优美的意境,抒发了对田园风光及自由安静生活的向往之情。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话锋一转,引导学生对学校周围的环境进行观察,从正反两面感受不同情境,体味迥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加深学生对环境破坏、大气污染的感性体验,激发他们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的热情,使广大学生形成从我做起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生态文明的理性认识。
二、让学生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的使者
以学校为“圆心”,辐射周围小区、厂矿、企业,大范围内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学校多年来坚持对学生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在各门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并以“家庭作业式”,联系家长,扩大声势,影响社会,让家长在活动中找自觉,让社会在活动中存良知。我在教学小学语文四年级《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等课文时,收集制作了关于泉城风景、九寨沟风光、荷兰风情的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把“好像银花盛开”、“好像明珠散落”般泉城的奇丽泉水,把九寨沟“银珠粒粒”、“闪烁迷离”、“犹如百丈珠帘”的瀑布奇观,把荷兰田园“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村野乡间鲜艳的郁金香”、“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的诗中之画,展示给大家,以充满激情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仙境一般的自然风光和优美环境,情、景、视、画,让学生赞叹有加、充满向往之情。
要让学生深有感触、心有所动,就必须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在唤起大家热爱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的满腔激情后,我把自己采拍的东沙河不同时节的图片,播放给大家,并让住在河边的同学来讲述见闻和感受,这样让同学们结合课文画面体会仙境与现实的心情,感受天然与污染的滋味,品味自己身边的生态环境现状。百闻不如一见,百听不如一看。在活生生的实情面前,学生被震撼了,热情的火焰燃烧了,开始坐不住了,已经跃跃欲试了。
学生们生态保护的意识和热情,改造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信心和决心,还需要广大家长和社会的配合和行动,才能得以实现。课后,我带同学们一起实地考察东沙河的环境状况,观察测试了水质的恶劣变化;观看河边环境的恶化,采访沿河老年居民,感受东沙河的变化;在大家真正了解和认识了东沙河的生态状况以后,我引导大家分析环境恶化的原因和对生态的影响,请同学写成读后感、观后感。要求把读后感、观后感带回家,读给家长们听,并请家长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这样一来,学生家长们经历了一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
在此基础上,我还精心设计了家庭作业,请家长配合完成。诸如,《周书》曰:“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进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请讲解此文的意思,并谈谈自己的看法。作业请家长协助并签附意见。再如,孟子提出,“数罟不如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斤斧依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请家长帮助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把家长的感想记下来。请同学将其家长感言,以书法的形式写出来,挂出去,以宣传栏、报栏、文化长廊为平台,展示作品,影响群众,发挥效力。
如此,我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把生态文明传授给学生,传播向社会,探索了一条“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制度,所有人靠教育。”的符合城乡实际的生态文明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魏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J].教育科学,2015年。
[2]王树林,新形势新技术环境下的德育创新[J].江西教育,2014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实施
语文教学如果仅承载知识教育,那可就轻松了。可是我们使用的语文教育,可以说担负着能力培养的百科责任。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有多样化意识,才能在培养上遇水搭桥,逢山开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社会的责任,学校责无旁贷,教师首当其冲;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城市、工矿、企业的重头戏,也是学校教育的题中之意。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几年来,我坚持“生态文明教育,从娃娃抓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力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擦亮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窗口,带动家庭、社区,教育一大片。
一、擦亮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窗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许多描写城乡风貌、自然景观的优美篇章,热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对小学生进行深刻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现代生态文明意识,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好素材。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其中现代生态文明意识,使之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丰富资源。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为号召城乡居民、各行各业从自身做起,我不仅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防止粉尘与雾霾形成和净化空气、应对雾霾天气的常识,也让学生做个宣传员,到家给家长宣传这样的小常识;而且发动学生向家长、社区居民发出倡议,宣传不焚烧垃圾,不扬尘土,节约用煤,不焚烧秸秆树叶,多种绿色植被,动员社会力量,从根本上净化空气,预防雾霾天气的形成。我在教学小学四年级语文《九寨沟》、《田园诗情》等课文时,饱蘸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一片深情,与学生一起描绘、分享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诗情画意地赞美了荷兰田园宁静优美的意境,抒发了对田园风光及自由安静生活的向往之情。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话锋一转,引导学生对学校周围的环境进行观察,从正反两面感受不同情境,体味迥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加深学生对环境破坏、大气污染的感性体验,激发他们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的热情,使广大学生形成从我做起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生态文明的理性认识。
二、让学生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的使者
以学校为“圆心”,辐射周围小区、厂矿、企业,大范围内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学校多年来坚持对学生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在各门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并以“家庭作业式”,联系家长,扩大声势,影响社会,让家长在活动中找自觉,让社会在活动中存良知。我在教学小学语文四年级《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等课文时,收集制作了关于泉城风景、九寨沟风光、荷兰风情的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把“好像银花盛开”、“好像明珠散落”般泉城的奇丽泉水,把九寨沟“银珠粒粒”、“闪烁迷离”、“犹如百丈珠帘”的瀑布奇观,把荷兰田园“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村野乡间鲜艳的郁金香”、“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的诗中之画,展示给大家,以充满激情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仙境一般的自然风光和优美环境,情、景、视、画,让学生赞叹有加、充满向往之情。
要让学生深有感触、心有所动,就必须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在唤起大家热爱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的满腔激情后,我把自己采拍的东沙河不同时节的图片,播放给大家,并让住在河边的同学来讲述见闻和感受,这样让同学们结合课文画面体会仙境与现实的心情,感受天然与污染的滋味,品味自己身边的生态环境现状。百闻不如一见,百听不如一看。在活生生的实情面前,学生被震撼了,热情的火焰燃烧了,开始坐不住了,已经跃跃欲试了。
学生们生态保护的意识和热情,改造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信心和决心,还需要广大家长和社会的配合和行动,才能得以实现。课后,我带同学们一起实地考察东沙河的环境状况,观察测试了水质的恶劣变化;观看河边环境的恶化,采访沿河老年居民,感受东沙河的变化;在大家真正了解和认识了东沙河的生态状况以后,我引导大家分析环境恶化的原因和对生态的影响,请同学写成读后感、观后感。要求把读后感、观后感带回家,读给家长们听,并请家长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这样一来,学生家长们经历了一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
在此基础上,我还精心设计了家庭作业,请家长配合完成。诸如,《周书》曰:“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进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请讲解此文的意思,并谈谈自己的看法。作业请家长协助并签附意见。再如,孟子提出,“数罟不如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斤斧依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请家长帮助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把家长的感想记下来。请同学将其家长感言,以书法的形式写出来,挂出去,以宣传栏、报栏、文化长廊为平台,展示作品,影响群众,发挥效力。
如此,我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把生态文明传授给学生,传播向社会,探索了一条“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制度,所有人靠教育。”的符合城乡实际的生态文明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魏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J].教育科学,2015年。
[2]王树林,新形势新技术环境下的德育创新[J].江西教育,2014年。
- 【发布时间】2022/1/10 9:56:34
- 【点击频次】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