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问题设计
为什么有的时候课堂就会变得死气沉沉,“我觉得有时候课堂沉闷,一部分原因是老师的提问出了问题,学生不知道回答什么,也没有兴趣。如果我们的问题设置是开放的、有效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从不同的方面启发学生,就更利于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师应以提问为重要的切入点,寻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思维能力的途径,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问题设计?
第一,问题设计要层次分明。具体而言,教师要设计主要的问题,然后围绕主要问题设计一系列的小问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设计,把学生引向更深更广的层次。
第二,问题设计要能激发学生思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方面,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是开放的,不能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另一方面,问题应该能够触及学生思维,不断地吸引学生思考,把课堂变得引人入胜。
第三,教师可在思维型课堂教学的教学导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和应用迁移这四个基本环节下设计课堂提问。在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里,师生可围绕教学内容开展所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互动环节中,教师应该以师生间思维互动或生生间思维互动为核心,关注对知识积极主动的加工改造甚至创造新知识的过程。教学反思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其实也是一个认知监控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整堂课所学习的内容,通过总结心得,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反思的内容是有区别的,自然设计的问题也会不同。关于应用迁移,自然是课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最应该聚焦的就是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学生在学完这些后,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际情境,从不同的角度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分析、类比、归纳、演绎等思维策略来解决问题。
第四,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时,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及结合新旧知识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的动力,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问题解决的效率。
第五,抓住提问的时机。教师可从两个角度去确定提问的时机。
1.可从教材角度出发,从教材的关键处、疑难处、精华处、深奥处及新旧知识的结合处来确定提问时机。
2.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比如,当学生思维受困时,教师可通过提问来帮助学生解疑,或者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迁移时,教师可通过提问进一步引导学生问题该如何解决。
第六,合理候答。教师在提问之后,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有空间展开思考。但同时,教师也应该适时发挥引导作用。候答时间对学生思维深刻性和精细性起着重要影响。如若教师在侯答时过于急促,一定程度上会减低发问的效果。在侯答时还要注意的一点是不同类型的问题等待时间应该也有所不同,教师要灵活根据问题来控制侯答时间。
第七,正确叫答。学生经过思考形成对问题的看法与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个时候教师正确的叫答方式,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第八,有效理答。没有反应、重复、重述与展示这些理答方式只是对学生的简单回应;认可、更正、部分认可以及不认可都是停留在评价层面上的理答,都只是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简单判断,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引导;而应用、延伸、扩展、总结与比较是在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基础上进行,并重视对学生回答的深层次挖掘,可以启发诱导学生产生有创新深度的答案。
第九,激发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学生提问,是挖掘他们的“惊奇感”和“好奇心”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方式,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们可以在教学中提出关于物理概念、规律、相互作用的问题,体验和探索他们感兴趣的物理量。正是通过鼓励学生提问,突破教师提问的限制,才产生了最有趣的场景和联系,才产生了主动学习,使得学生思想和经验与与物理这门学科开展真实和个性化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提出自己的问题,反思自己的想法和印象,做出自己有眼光的判断,建构自己的诠释,寻求自己的答案。这类行为被称为主动学习,因为它们涉及到对现有信息(包括来自自己思想、感受和印象的信息)采取行动,从而形成新的想法,从而使得他们学习得更深入,知识保留得更久,观点更具深度。在教会学生提问时,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极其重要。在刚一开始学习物理时,教师可以在前几节课,展示一些可能提出的问题类型,教师通过示范,打开了这些问题的大门,使得学生获得提问的乐趣,提高提问的技巧。这儿介绍一个激发学生问题思维,提高提问能力的方法。不管是测量工具、物理概念还是物理规律的学习。教师给学生张纸和一支铅笔。让他们分别列出五到十个关于讨论对象的问题。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学生会很容易地写下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然而,随着问题清单的增加,学生可能会在写下下一个问题之前停顿更多时间。此时教师追求的效果出来了,学生将每次新课前在积极地思考,绞尽脑汁地想出新的问题。在学生完成提问清单后,让每个人分享他们问题清单上的最后一个问题。通过问题设计:首先,教师给每个人单独的时间来思考关于本节新课独特问题,而不是让几个同学思考。第二,教师将拓展每节新课内容问题并引导思考,让学生将关注点聚焦在深层次的问题。最后,这项活动将产生更多有趣和多样化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学生在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也许他们发现了与生活的联系,也许他们想知道更多,也许他们会提出质疑。教师不仅希望获取更多的问题和答案,更重要的是因势利导,通过“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么想?还有哪些疑惑?”等问题启发思考,获取学生问题背后的思维和路径。其实,很多问题的答案本身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孩子养成主动思考,不断提问的习惯和思维,从而探索世界和自我。埃里克·布思强调:“如果我们养成了通过良好的探究来追求个人兴趣的习惯和技能,我们成长的可能性就会变得无限。”
好的问题,会将学生的探究和批判性思考,与新课教学目标联系起来,会一直驱动学习和探究,具有以下五种价值:
第一,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升学习效果。强调思维的碰撞和冲突,要求学生思辨和对比,调动他们的大脑思考。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已经知道答案,根本不会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第二,明确学习目标,指明学习重点。学生通过自己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
第三,诊断学生基础,检测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来判断学生是否学懂了,学到什么程度,原来的基础是什么。
第四,支撑学生学习,引导知识建构。如果我们整个的教学中是一步步由浅至深地进行课堂提问的,那么学生的知识建构也将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
第五,激发学生动机,促进课堂互动。从问题本身进行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动机,不断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同时促进课堂互动。
总之,教师在进行提问的时候,可先从简单的情境与问题出发,在自主探究合作的过程中掌握方法,最后应用迁移到复杂的情境,步步深入,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 【发布时间】2018/10/24 10:50:34
- 【点击频次】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