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对牧区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 牧区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牧区教育质量;
【正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教育被越来越重视,尤其在我们藏区农牧地区,学校和家长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牧区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一个方向性期望,而且更应该是一个推动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大面积提高牧区基础教育质量的实践活动,它已成为我们藏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强化牧区学生素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已成为我们基础教育的当务之急。那么,对于早期教育的主阵地———农牧地区小学来说,更是极其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中学素质教育的成败。因此,牧区学校素质教育就应从小抓起。
一、素质教育的涵义和重要性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主动的发展,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他们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的发展。牧区小学素质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教育,而应试教育的弊端正在于它的片面性,面对如今社会竞争,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势必将是我们现阶段基础教育的一场重大变革,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在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可见,素质教育的目标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倾向,顺应了当代教育人文化的潮流。
二、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教育对象的基本品质与素养为宗旨的教育,是涉及人的身心整体素质的教育。在牧区小学教育中,是让小学生在体、智、德、美全方面获得和谐地发展,是培养牧区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生长环境,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也各不相同,教育环境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为此,在牧区小学教育工作中,我们教师必须注重孩子们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全方位提高孩子们素质,改变过去那种只重教不重孩子发展的弊病。作为一名藏区农牧地区学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尊重个体差异,不能把目标只落实到少数学生身上,要尊重、信任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观察力方面,有的学生视觉观察力强,有的听觉变别能力强,有的属于主动观察型,有的属于被动观察型。那么,我们教师就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其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指导。在性格方面,有的学习认真负责,有的则学习马虎、举止受情绪左右,有的具有个人信念的坚定性,而有的独立性差,易受暗示等等。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努力通过各方面来考察、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对不同性格的孩子,要努力创设一定的情境磨炼其意志,陶冶孩子们的情感,使孩子们从小形成良好的性格与学习习惯。
三、注重创造力培养,发展牧区小学生智力
创造力是一种创造新设想和产生新成果的综合能力,是智力在最高层次上运行的表现,培养牧区小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帮助小学生树立创造志向,培养创造心理、创造性思维,促其创造技法,最终达到创造个性。长久以来,人们把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唯一主体,学生是受教育者、是被动的。由于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小学生在学习行动、游戏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创造性动机,往往容易被教师错误或单纯地看成是淘气、缺陷或胡闹等,以至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天性。小学阶段学生的创造力处于萌芽状态,是脆弱的,必须加以呵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个别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肯定其创造意识,满足孩子好奇心,鼓励孩子进一步探索。同时要避免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自信心。特别是对淘气或差生,要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也可降低一些要求,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使其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起来。这样,才有助于孩子们创造力的培养和智力的提高。
四、注重家、校配合,提高教育质量
家庭,尤其是农牧地区家庭是小学生的第一受教环境,家庭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别是品质、性格、行为习惯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假若学校不能和家庭很好的配合,不掌握学生在家庭中一些习惯、表现等情况,就难以更好地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目标。只有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农牧小学生发展,为农牧小学生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为搞好家庭与学校的配合,学校必须转变观念,在注重校内教育的同时,要积极争取社会、家庭的配合,大力提倡家长主动参与学校教育,树立宏观教育,实现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模式。学校应根据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以及孩子们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消除来自家庭、社会中的一些消极影响,充分利用和发挥家庭、社会中的积极因素,全面地对孩子们实施素质教育,以达到牧区最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苏兴荣,如何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J],《吉林教育·教研》2015-06第155页.
[2]石蕾《浅析素质教育》天涯问答,2017-12-08.
一、素质教育的涵义和重要性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主动的发展,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他们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的发展。牧区小学素质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教育,而应试教育的弊端正在于它的片面性,面对如今社会竞争,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势必将是我们现阶段基础教育的一场重大变革,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在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可见,素质教育的目标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倾向,顺应了当代教育人文化的潮流。
二、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教育对象的基本品质与素养为宗旨的教育,是涉及人的身心整体素质的教育。在牧区小学教育中,是让小学生在体、智、德、美全方面获得和谐地发展,是培养牧区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生长环境,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也各不相同,教育环境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为此,在牧区小学教育工作中,我们教师必须注重孩子们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全方位提高孩子们素质,改变过去那种只重教不重孩子发展的弊病。作为一名藏区农牧地区学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尊重个体差异,不能把目标只落实到少数学生身上,要尊重、信任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观察力方面,有的学生视觉观察力强,有的听觉变别能力强,有的属于主动观察型,有的属于被动观察型。那么,我们教师就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其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指导。在性格方面,有的学习认真负责,有的则学习马虎、举止受情绪左右,有的具有个人信念的坚定性,而有的独立性差,易受暗示等等。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努力通过各方面来考察、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对不同性格的孩子,要努力创设一定的情境磨炼其意志,陶冶孩子们的情感,使孩子们从小形成良好的性格与学习习惯。
三、注重创造力培养,发展牧区小学生智力
创造力是一种创造新设想和产生新成果的综合能力,是智力在最高层次上运行的表现,培养牧区小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帮助小学生树立创造志向,培养创造心理、创造性思维,促其创造技法,最终达到创造个性。长久以来,人们把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唯一主体,学生是受教育者、是被动的。由于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小学生在学习行动、游戏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创造性动机,往往容易被教师错误或单纯地看成是淘气、缺陷或胡闹等,以至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天性。小学阶段学生的创造力处于萌芽状态,是脆弱的,必须加以呵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个别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肯定其创造意识,满足孩子好奇心,鼓励孩子进一步探索。同时要避免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自信心。特别是对淘气或差生,要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也可降低一些要求,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使其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起来。这样,才有助于孩子们创造力的培养和智力的提高。
四、注重家、校配合,提高教育质量
家庭,尤其是农牧地区家庭是小学生的第一受教环境,家庭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别是品质、性格、行为习惯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假若学校不能和家庭很好的配合,不掌握学生在家庭中一些习惯、表现等情况,就难以更好地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目标。只有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农牧小学生发展,为农牧小学生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为搞好家庭与学校的配合,学校必须转变观念,在注重校内教育的同时,要积极争取社会、家庭的配合,大力提倡家长主动参与学校教育,树立宏观教育,实现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模式。学校应根据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以及孩子们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消除来自家庭、社会中的一些消极影响,充分利用和发挥家庭、社会中的积极因素,全面地对孩子们实施素质教育,以达到牧区最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苏兴荣,如何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J],《吉林教育·教研》2015-06第155页.
[2]石蕾《浅析素质教育》天涯问答,2017-12-08.
- 【发布时间】2018/3/13 10:01:07
- 【点击频次】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