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
【关键词】 ;
【正文】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而创设情境在其间起着桥梁作用,使学生将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整合提升,拓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可见,“创设情境”这一教学环节基本上成为教师们上好课、上好优质课的必备环节。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利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有的情境却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失去了意义,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有的缺乏挑战性、针对性,给人以为情境而“情境”之嫌,造成课堂宝贵时间白白流失,这种伪情境只会阻碍学生的发展,百害而无一利。那么,究竟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简要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情境要有“目的性”,方能事半功倍
众所周知,一节课的时间是一个常量,因此,我们教师要珍惜宝贵的时间,努力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创设的情境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促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笔者曾观摩多堂《轴对称图形》教学,在感知“对称”概念时,多数教师会出示一定数量具有对称特征的实物或图形,让学生观察后总结它们的共同特征,学生却一脸茫然。仔细回味,其中固然有其原因,如它们的共同特征并不显然,也不唯一,以至于有的学生回答它们都是彩色的等等,节外生枝。当然,也有经过教师“引导”了的,最后得出都具有对称的特征,就算不论其情境的有效性,费时已显而易见,芝麻是否捡到不得而知,总之西瓜肯定是丢掉了。例如以前有一次数学观摩教学,笔者尝试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具有对称特征的民居,并让学生说出依据。结果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出答案并提取出对称表象,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剖析了对称的概念,学生的思维并没有漫无边际的乱跑,而是直奔主题。此举激活了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二、创设情境要有“吸引力”,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平常有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因素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我们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其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我们要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
三、创设情境要有“发展性”,方能挖掘学生的潜能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则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发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们应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做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首先应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可以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能得到开拓。又如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笔者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收集数据后提问:“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学生提出打“√”、打“正”等,并提出用“举手”来统计更快些。后来的教学中,笔者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表1”和“表2”的问题,从而探索出“复式统计表”的完成方法。由此可见,我们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都有创新潜能的意识。这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四、创设情境要有“真实性”,方能符合生活逻辑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事实上,有些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但有些教师而是为了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某教师设计这样一种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境,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境,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总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有效情境在其间起着桥梁作用,使学生将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整合提升,能拓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我们不管创设什么样的数学情境,核心是蕴含其中的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积累出发,进行积极的、独特的思考,从新鲜有趣的素材和情节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但情境的创设不能随心所欲,教师应不断积累课堂情境知识,才能创设出适宜学生领悟的、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情境。
一、创设情境要有“目的性”,方能事半功倍
众所周知,一节课的时间是一个常量,因此,我们教师要珍惜宝贵的时间,努力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创设的情境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促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笔者曾观摩多堂《轴对称图形》教学,在感知“对称”概念时,多数教师会出示一定数量具有对称特征的实物或图形,让学生观察后总结它们的共同特征,学生却一脸茫然。仔细回味,其中固然有其原因,如它们的共同特征并不显然,也不唯一,以至于有的学生回答它们都是彩色的等等,节外生枝。当然,也有经过教师“引导”了的,最后得出都具有对称的特征,就算不论其情境的有效性,费时已显而易见,芝麻是否捡到不得而知,总之西瓜肯定是丢掉了。例如以前有一次数学观摩教学,笔者尝试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具有对称特征的民居,并让学生说出依据。结果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出答案并提取出对称表象,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剖析了对称的概念,学生的思维并没有漫无边际的乱跑,而是直奔主题。此举激活了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二、创设情境要有“吸引力”,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平常有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因素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我们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其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我们要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
三、创设情境要有“发展性”,方能挖掘学生的潜能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则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发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们应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做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首先应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可以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能得到开拓。又如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笔者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收集数据后提问:“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学生提出打“√”、打“正”等,并提出用“举手”来统计更快些。后来的教学中,笔者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表1”和“表2”的问题,从而探索出“复式统计表”的完成方法。由此可见,我们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都有创新潜能的意识。这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四、创设情境要有“真实性”,方能符合生活逻辑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事实上,有些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但有些教师而是为了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某教师设计这样一种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境,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境,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总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有效情境在其间起着桥梁作用,使学生将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整合提升,能拓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我们不管创设什么样的数学情境,核心是蕴含其中的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积累出发,进行积极的、独特的思考,从新鲜有趣的素材和情节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但情境的创设不能随心所欲,教师应不断积累课堂情境知识,才能创设出适宜学生领悟的、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情境。
- 【发布时间】2018/3/13 10:01:28
- 【点击频次】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