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准确把握“三重”,夯实阅读基础

 

【作者】 杨春燕

【机构】 四川省青川县关庄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部编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于2017年秋在全国全面实施,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中的一种重要能力,如何在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归纳出了把握“三重”,夯实语文阅读基础。三重即是“重朗读”,“重积累运用”,“重课外拓展”。

【关键词】 三重;夯实;阅读基础;
【正文】

——部编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部编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于2017年秋在全国全面实施,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中的一种重要能力,所以从一年级起打好阅读能力基础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在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真学习了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一二年级)提出的阅读七条要求,认真研读了部编一年级阅读教材,此套教科书是围绕着“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索来精心编写阅读单元的,归纳出了两本教材中各单元的人文主题及语文要素。详细梳理出了两本教材中的课后问题,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1.每一课都有朗读课文的要求。2.积累与运用方面分别有如下要求:读一读,记一记。读一读,说一说。照样子说一说。想一想,说一说。
  基于以上的学习,笔者认为一年级的阅读教学主要任务是:把握“三重”,夯实语文阅读基础。三重即是“重朗读”,“重积累运用”,“重课外拓展”。 
  一、重朗读
  朗读教学可采取四步走的操作策略:第一步,教师范读引路。最好教师亲自范读,如果实在不行可以用课文录音代替。第二步,老师带读强化。带读时做到七不: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回读,不破读,不喊读,不唱读。第三步,学生练读巩固。让学生读给同伴听,学生在互读互听互评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停顿,读出语气,读好角色。第四步,全班朗读提升。可以利用每周或每月或半月一次的“朗读争霸赛”“我是小小朗读家”“你会读我会听”等活动,鼓励学生在竞赛中挑战自我,挑战同伴,挑战老师,这样以赛促读,提高班级整体朗读水平。
  举例1:一上《秋天》要求注意“一”的不同读音。老师范读前首先提醒学生认真听“一”的读音,再分类出示带有“一”的词语:“一片片”“一会儿”“一群”“一”,通过范读,带读发现词语中的“一”的读音变化。其次,指导学生在课文的具体语境中读准“一”的读音。再次,让学生到前面学过的内容中找出带“一”的词句,同伴之间互相练读。后面学习《大小多少》时还要继续巩固。
  举例2:读好长句子的指导:可采用分解法。例如一下《端午粽》有长句“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第一步,先提取叠词: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指导学生读出叠词味道。再提取出难读的词语:粽子、裹着、箬竹叶、糯米,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和轻声。第二步,将词语变成短语: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指导学生读好短语。第三步,出示完整的长句子,指导学生先读流利读通顺,再读出停顿和语气。还可以利用变形法。举例3:一下《彩虹》中的长句:如果我提着它,走在桥上,把水洒下来,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吗?我们可以把它改写成小诗的形式:如果/我提着它/走在桥上/把水洒下来/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吗?这样学生就可以按照儿童诗分行的自然停顿,化难为易来读好长句子了。
  另外读好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读好角色和对话等,都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去摸索总结。总之,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提升他们的朗读兴趣很重要,老师可根据不同的文体采取快读、慢读、轻读、重读、拍手读、表演读、问答读、同桌共读、师生合作读、创设情境读及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快乐朗读,从而达到熟读成诵。猜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一上的《小蜗牛》是本册安排的唯一一篇连环画课文,一下安排了《咕咚》《小壁虎借尾巴》两篇连环画课文,而且这些连环画课文不再是全拼音形式,只有极个别字注了拼音,目的是训练学生看图猜字的读音和意思,不仅在课内练习猜读,还将此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
  二、重积累与运用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从文本到生活的迁移运用。所以我们要明确学段目标和教材中体现的语文素养,遵循“一课一得”的原则,引导学生习得阅读技能和方法。很好地完成教科书课后的习题这是保底的要求,我们还可以从课文中自主挖掘一些语言文字训练点,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模仿表达,想象说话。以一上为例:1.积累词语。《秋天》:积累“一片片”形式的词语;学会搭配“一片()”。《小小的船》:积累“蓝蓝的”“小小的”“闪闪的”形式的词语。《项链》:积累“蓝蓝的、黄黄的;又宽又长、又长又软;雪白雪白;哗哗、嘻嘻;悄悄、小小”等不同形式的词语。2.模仿表达。《秋天》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 说话。《四季》:桃花(),她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  ),她对()说:我是春天。(  )(  ),她对(  )说:我是夏天。(  )(  ),她对(  )说:我是秋天。(  )(  ),她对(  )说:我是冬天。3.想象说话。《小小的船》:我们坐着月亮小船,飞到了美丽的蓝天上。飞呀,飞呀,我看到了(    )。《江南》:莲叶真(    )呀!《青蛙写诗》:请你来当小小翻译官,给大家解释一下青蛙的诗到底写了些什么。《雨点儿》:大雨点儿还要去(    );小雨点儿还要去(   )。《乌鸦喝水》:它也许会去(   )找水,也许会去(   )找水。语文学习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通过词句的积累,孩子们可以感受多样表达的作用。教师在选择模仿表达形式的设计想象话题时,必须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经验基础。有位教师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还有哪些小动物也会在雪地上留下脚印呢?对此,孩子们都能积极回答。接着问:这些小动物都留下了什么样的脚印呢?孩子们却说不出来,这个问题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需要教师提供辅助工具——动物们的脚印,否则就是一个空问题。 
  另外,认识句段、学会圈画、提取信息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这三者之间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在一上教材中,句段知识安排非常清晰——读好逗号、句号的停顿,(7《青蛙写诗》),认识自然段(13《乌鸦喝水》)。这样的编排,体现了阅读方法引领的层次性,体现了前期适当渗透(《青蛙写诗》一课只要求学生圈画句号、逗号)、后期重点训练(11,12,13课连续训练学生画句)的教学原则。这样通过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到课文中寻找明显信息来促进他们自主阅读,同时学习表达的有序性、完整性和多样性。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当调整教学节奏,如从《秋天》一课开始就可以指导学生圈画自然段,有目的地圈画关键词句。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句段的概念,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读好逗号、句号的停顿增进对句子的理解,并在运用中加深对逗号、句号的认识。
  三、重课外拓展
  部编教材已经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教学,上下册一共安排了16次《和大人一起读》,来实现亲子阅读、分享阅读、无压力阅读。但笔者认为光凭这些要实现第一学段完成课外阅读总量达到5万字的目标也还远远不够,所以还需要老师们还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可以尝试用一用温儒敏教授主编的《语文素养读本》丛书,这是跟教材配套的,是一种很好课内阅读的补充材料。用好这个补充材料,既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又可以巩固课内所学习的语文素养知识。对于一年级的孩子阅读,老师不要给他们提过多的任务,只要让他们阅读起来就行了。
  对于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只要教师精心备教材,用心备学生,把握好朗读、积累与运用、课外拓展这三关,就一定能让一年级的小朋友们爱上阅读,一定会帮助他们插上悦读的翅膀越飞越高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S].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2:192-193
  [2]刘建辉.增强评读书意识,实施快乐阅读[J].小学语语文,2017,(5):17-19
  [3]钟磊娃.长句子的朗读指导策略,[J].小学语语文,2017,(5):20-21

  • 【发布时间】2018/4/3 9:47:25
  • 【点击频次】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