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关键词】 ;
【正文】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必要性,它既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充分说明了质疑的必要性。质疑是学生个体对知识的内化、深思熟虑的过程,提出质疑、进行释疑是思维的批判性高的重要表现。从人类的认识发展规律看,任何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都是从质疑开始,从释疑入手,从无疑到有疑,再从解释到创新。化学史的每一个阶段的进展几乎也是从质疑开始的。如,英国物理学家瑞礼在研究氮气时,发现从空气中制得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大于由含氮化合物制得的氮气密度,二者质量仅差几毫克,但瑞礼没有忽视这微小的差异,经过反复实验,最终于1894年发现了氩元素。这也就是在科学界中广泛传说的“第三位小数的胜利”。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出质疑能力是多么重要。由此可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善于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现行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心理学认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正如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作为中学化学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更要认真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呢?
首先,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其一,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在讲授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演示Al(OH)3分别和HCl、NaOH反应的实验,然后设疑:为什么Al(OH)3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呢?氢氧化钠究竟是酸还是碱呢?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研读教材。其二,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例如,《摩尔》一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在讲授了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后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和物质的质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又如“电子云”的教学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一节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教师应在此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耐心讲解问题,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的释疑,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可以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以增设同类,对比启发;可以指导读书,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从直观进行启发;同时,仔细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其三,应在关键处设疑。众所周知,中学化学教学中注意提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重点、难点是关键处,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是关键处,一节课上学生最疲劳时也是关键处,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时更是关键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四,教师在设疑时应注意恰当地组织问题,人为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从而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作用。
教师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一是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质疑的前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帮助学生消除紧张的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具体有以下做法。1.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满堂灌”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应该倾注更多的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老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2.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初中学生由于所掌握的化学知识有限,有时质疑会存在错误,但是我仍然用激励的语言、肯定的手势、默许的眼神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并且告诉全体学生: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大家在相互质疑的过程中,自己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是充分利用教材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初中化学教材的编排注重知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初中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的限制,在学习过程中时常会产生冲突,我们要好好把握这一契机,为学生质疑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例如,我在讲授“氧化反应”这一定义时,总结归纳:碳、硫、磷、铁、镁、石蜡等物质跟氧气反应的,就是氧化反应。话音刚落,立即有学生指出我的错误,说物质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而不是跟氧。面对这一问,我喜在心头,深知这是学生的思维定势,知识水平的限制与认知产生了冲突,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绝好时机。这时,我没有急于解释,只是对氧和氧气的联系和区别作了适当点拨,接着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不断的认知冲突中获得自我释疑,再加以归纳,加深他们对氧化反应概念的理解。
三是巧妙设置问题情景——提高质疑能力。教师要善于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有趣诱人的、直观且易被学生接受的问题,去引导学生积极质疑,启迪创新思维。教学实践表明,只要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只要在教学中做到持之以恒,学生的质疑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高。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充分说明了质疑的必要性。质疑是学生个体对知识的内化、深思熟虑的过程,提出质疑、进行释疑是思维的批判性高的重要表现。从人类的认识发展规律看,任何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都是从质疑开始,从释疑入手,从无疑到有疑,再从解释到创新。化学史的每一个阶段的进展几乎也是从质疑开始的。如,英国物理学家瑞礼在研究氮气时,发现从空气中制得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大于由含氮化合物制得的氮气密度,二者质量仅差几毫克,但瑞礼没有忽视这微小的差异,经过反复实验,最终于1894年发现了氩元素。这也就是在科学界中广泛传说的“第三位小数的胜利”。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出质疑能力是多么重要。由此可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善于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现行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心理学认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正如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作为中学化学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更要认真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呢?
首先,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其一,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在讲授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演示Al(OH)3分别和HCl、NaOH反应的实验,然后设疑:为什么Al(OH)3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呢?氢氧化钠究竟是酸还是碱呢?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研读教材。其二,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例如,《摩尔》一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在讲授了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后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和物质的质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又如“电子云”的教学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一节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教师应在此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耐心讲解问题,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的释疑,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可以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以增设同类,对比启发;可以指导读书,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从直观进行启发;同时,仔细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其三,应在关键处设疑。众所周知,中学化学教学中注意提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重点、难点是关键处,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是关键处,一节课上学生最疲劳时也是关键处,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时更是关键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四,教师在设疑时应注意恰当地组织问题,人为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从而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作用。
教师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一是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质疑的前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帮助学生消除紧张的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具体有以下做法。1.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满堂灌”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应该倾注更多的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老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2.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初中学生由于所掌握的化学知识有限,有时质疑会存在错误,但是我仍然用激励的语言、肯定的手势、默许的眼神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并且告诉全体学生: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大家在相互质疑的过程中,自己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是充分利用教材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初中化学教材的编排注重知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初中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的限制,在学习过程中时常会产生冲突,我们要好好把握这一契机,为学生质疑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例如,我在讲授“氧化反应”这一定义时,总结归纳:碳、硫、磷、铁、镁、石蜡等物质跟氧气反应的,就是氧化反应。话音刚落,立即有学生指出我的错误,说物质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而不是跟氧。面对这一问,我喜在心头,深知这是学生的思维定势,知识水平的限制与认知产生了冲突,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绝好时机。这时,我没有急于解释,只是对氧和氧气的联系和区别作了适当点拨,接着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不断的认知冲突中获得自我释疑,再加以归纳,加深他们对氧化反应概念的理解。
三是巧妙设置问题情景——提高质疑能力。教师要善于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有趣诱人的、直观且易被学生接受的问题,去引导学生积极质疑,启迪创新思维。教学实践表明,只要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只要在教学中做到持之以恒,学生的质疑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高。
- 【发布时间】2018/4/3 9:51:28
- 【点击频次】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