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学习音乐从“聆听”开始

 

【作者】 叶 红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思坡中心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小学音乐课堂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

   “聆听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一种习惯,有效聆听更是一项不可多得的本领。”小学生如果能学会在课堂上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安静地听同学回答,用心地听音乐,那么这个孩子无疑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在今后的学习中,他学起来会很轻松,在和别人的交往中也会很受欢迎。
  从事小学音乐教学十余年,我发现很多学生认为音乐课就是来唱歌,而聆听音乐就是休息或表演;有些学生喜欢听自己熟悉的音乐,对没有听过或自己不熟悉的音乐就说:“不好听,听不懂”,便没有兴趣继续听下去的欲望;很多低年级的学生认为音乐欣赏就是表演,当音乐一开始,很多学生就兴奋地手舞足蹈起来,他们不但没有认真的听音乐,而且影响了旁边的同学,以至于影响到了课堂教学效果。
  现象1:课堂上,每当我播放乐曲给学生听,乐曲还没播放完,就有学生把手高高举起示意要回答问题。事实上我并没有向他们提问。而他表现的非常积极,借每个机会表现自我,但是并没有很好的聆听,甚至是没有听,影响到了教学。
  现象2:音乐课堂上,有的学生看似认真聆听的样子,坐姿也很端正,实际上是人在心不在,魂飞天外了。他们可能是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但是有迫于老师的压力,只好装出一副认真的样子,只为得到老师的好评。
  现象3: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坐着听:老师简单的导入语后开始欣赏乐曲——介绍第一主题表现内容——播放音乐——学生欣赏音乐——教师讲解第二主题内容——学生欣赏音乐……结束语。一节课下来,学生一头雾水,好像啥都没听到。
  以上种种现象表明,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做到有效的聆听,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聆听中有所收获,通过聆听达到教学目标呢?近些年我在音乐课堂上是这样做的:
  一、创设聆听情景,营造聆听氛围
  对于小学音乐课,要注重课堂气氛的调节,教师要把心态定位在与学生同龄的阶段,用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语言营造乐观向上的课堂氛围,用饱满的精神、欢快的情绪来感染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感到教师的话语时刻吸引着他们,感觉自己来到了一个充满欢乐的地方,他们才能听得进去,才能静下心来聆听,才能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聆听教学中的创设聆听——“导入”十分重要,它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有效地导入也是指导学生理解、感受音乐的前提。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只要生动、形象。使学生感到有趣愉快,各种方法都能用。 
  案例1:陈玲老师执教的《故乡》一课中,在开课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精心制作精彩课件,用完美的家乡画面形式展现给学生,充满生机浓浓的家乡美丽景象,然后用自己动听的声音解说家乡的名人名山水,故乡的特色等,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欣赏着来自家乡大自然的景色,感受着老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之中,这样身临其境的感觉帮助学生很快地融入音乐情景中。这种创设的聆听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学生情感和音乐作品有了“共鸣”。他们也能更好地去理解、感受音乐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二、明确聆听目标,丰富聆听内容
  1、有目标的“聆听”
  小学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听赏音乐中注意力难持久,不能做到认真聆听。其原因主要是教学中教师没有针对音乐设计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听,要让学生知道“听什么”,才能吸引他们对音乐的注意力,做到认真聆听。日本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高保治在《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一书中谈到:“要想有效聆听,就必须从乐曲中选择一个“焦点”,把注意指向这个“焦点”进行聆听,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学生聆听音乐时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有目的的听,就等于有的放矢。在我的音乐课堂中,为了让学生真正做到聆听,每一首歌曲都至少听三遍以上才开口唱,当然我会对每次的听都设计出重点,相对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通过提问来了解聆听音乐的情况,引导学生“聆听”层次的不断提高,体现出“有效的聆听”。例如,在欣赏音乐之前,我会明确地告诉学生要听什么——是音乐速度的变化,还是情绪的不同,选择学生容易区分的速度和力度先听,然后引到情绪、意境上的理解。
  案例2:在欣赏《狮王进行曲》时,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层层递进,让学生反复聆听三遍音乐。第一遍我让学生听辩出这段音乐是表现哪种动物。学生听完后都能说是狮子。第二遍我让他们听听狮子在干嘛,听完后学生就各自发表言论,有的说狮子在追小白兔,有的说狮子在吼叫,还有的说狮子在森林里昂首挺胸的走路等等。第三遍我让他们边听边学狮子的动作。三遍下来,学生基本能听懂这段音乐。我觉得,教师在音乐欣赏中是一个主导的作用,只有通过自己的智慧及运用一些有效的方法才能让学生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氛围中来,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提高课堂效率。
  2、能主动的“聆听”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分析音乐作品,牢牢抓住情感因素,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共鸣,激发其感动力。只有教师把真情实感倾注到音乐之中,才能感染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之中,从而进入主动聆听的音乐状态。
  案例3:我在教学《大鹿》这一课时,我首先用大森林里小动物们的故事引入,结合音乐并听边讲故事,迅速的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聆听的状态。接着,塑造了大鹿勇敢的形象,为了保护弱小的动物在危险面前毫无畏惧。小兔从开始悠闲的状态到为了逃命焦急的心里过程。课堂最后,学生对这首音乐作品的理解很到位,以至于在表现歌曲的非常好。
  3、有比较的“聆听”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听是主要的,讲是必要的。教师过多的讲解替代学生主体的听觉感受,就会失去聆听的意义。由于每首音乐作品重点要素不同,现实的特点也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抓住音乐要素引导聆听,同时,可以运用比较聆听的方法,指导学生对音乐中不同要素的听辩,达到深入理解作品的目的。
  案例4:欣赏《小狗圆舞曲》时,如何让学生感知音乐要表现的是小狗的形象呢?首先,让学生聆听主题音乐,想想可能是什么动物。学生的答案肯定是多种多样的。这是,教师及时肯定学生聆听的积极性,再引导对比:“如果我是音乐角,我会用这样的音乐表现小猫、老鼠……”,接着勃发《彼得与狼》中表现猫的主题音乐,让学生聆听单簧管吹出的请款活泼的跳跃性高音,显示出小猫诙谐活泼的性格。最后,教师在钢琴的高音区用颤音和滑音表现小老鼠逃之夭夭的形象。通过形象的对比,学生很快抓住了各种动物的音乐特征,听赏的兴趣就更浓了。
  三、培养聆听方法,感悟音乐真谛
  科学研究表明,聆听是有技巧和方法的,学生有了聆听的欲望,还是不会聆听,这与没有很好地掌握聆听技巧有着必然联系。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聆听的方法。
  1、学会适时安静聆听,养成用心感悟音乐的习惯
  “音乐是心灵的语言”,心灵语言只能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沟通。静谧中,音乐融及灵魂,在人的精神上空升腾、泛化,那该是欣赏音乐的最高境界。课堂上,师生表面的“静”深层的动——内心深处的感动,这何尝不是主动参与呢?这恰似音乐中休止符的作用——此时无声胜有声。
  案例5:教学《森林水车》时,乐曲开始随着秘方小溪潺潺流水声和小鸟啾啾鸣叫声,流畅优美的旋律缓缓如歌的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森林晨景。这样的场景在闹哄哄的七分钟是无法体会到的,只有静下心来,仔细聆听,才能更好地感受音乐的美。
  2、抓住音乐要素的基本点聆听音乐
  ?任何一首乐曲都是由音乐要素组成的,包括节拍、节奏、旋律、音高、力度、音色、速度等,各个要素有不同的表现意义。每一首曲子由于重点要素的不同而显示的特点是不一样的,我充分抓住重点要素引导学生倾听音乐,并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对这种音乐特点的感受,学生一定会有很大的兴趣并且更专注地去听音乐。
  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音乐课里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而我们音乐课追求的音乐性,也只有在倾听音乐中才能进一步凸现出来。美国著名的音乐家科普兰说:“你要理解音乐,再也没有什么比聆听音乐更重要的了。”因此,平时我们要多花一些精力去研究学生,用我们的睿智走近学生,让他们知道聆听习惯的重要性,而不是让他们害怕上音乐课或是在音乐课上无目的地玩。只有让孩子们养成聆听习惯,我们才能让孩子们喜欢音乐课、喜欢音乐。

  • 【发布时间】2018/4/3 10:00:18
  • 【点击频次】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