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 ;
【正文】 说到学困生,这是一线教师非常头痛的一件事情。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留守儿童较多,父母多外出务工,留下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家照顾孩子,他们没能力去辅导学生,只管孩子吃得饱穿得暧,再加上一部分家长思想上出了问题,觉得学习好坏也就那样,以后打工也能找钱,可能还会找大钱。因而学困生在农村存在相当大的比例,如何关爱他们、转化他们,是大面积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农村教师的当务之急。为此,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严慈相济,让学困生沐浴师爱的阳光
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多数学困生自由散漫,比如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不认真完成或者干脆不做,久而久之,养成了不良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基础知识也变得越来越差,对学好数学缺乏信心,对这部分学生,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常与家长联系沟通,规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其次,教师要善于发现这部分学生的闪光点,抓住有利时机适时予以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第三,要在学习上、生活中经常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意识到老师并没有因为自己成绩差而嫌弃他们,从而积极配合老师完成学习任务。
二、创设环境,重点关注学困生课堂学习
学困生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给多大空间,他们的发展空间可能就会有多大。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多创造一些有利于他们发展、展示、交流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舞台上尽情展示自我,吸取他人的精华,获取知识。例如在“试商”的教学中,首先用动画的方式提出问题,吸引住学生们的眼球,然后我把学生分成4个学习小组,让班上的4个学困生分别担任每个学习小组的组长,让他们负责组织本小组同学探究几种试商的方法,小组学习后,让他代表本组进行总结性发言,意想不到的是,这几名学困生均掌握了试商的一种或几种方法。通过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一方面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也感觉到了老师关爱,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主动积极参与。
三、抓住契机,由生活经历渗透知识点滴
理解能力的好坏决定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力度,而学困生基础知识差、对于生活的体验也不足,往往造就对知识点的不理解,所以让他们亲身经历比老师在课堂上反复讲解更容易懂,更记忆深刻。班上有一个学生,姓姚,很少能及格,四年级我刚接这个班的时候,上届老师就说了,一句话如果稍长一点,姚连句子都读不通了。在讲“乘法分配律”,也就是ac+bc=(a+b)c。例题是这样的:四年级三班进行植树活动,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每组要种 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四年级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结合主题图,让学生分成6人小组进行模似、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小结出乘法分配律。在课堂练习的时候发现,姚做的实在没法看懂,我单独给他再讲了一遍,他还是糊涂的,中午给他补课,结果一样。怎么办呢?常规方法看来是不行的。过了两天,学校要选几名同学参加镇上的男女足球队,姚被选上了,正好我是辅助教练,在中途休息时,我让姚去小卖部拿矿泉水,本来要16瓶的,我心中一动,只让他拿了9瓶,然后又让他去拿了7瓶。然后我问他分别花了多少钱,他能分开算出来,那我又说了“能不能算一共花了多少的钱呢?”他很兴奋的算出来了,抓住这个机会,我趁热打铁,给他讲解乘法分配律的算理,他终于明白了。那次不经意的经历给了他很大的鼓励,现在五年级了,他对于这个知识点还再没出过错了。
再比如:班上有一个转校来的学生,语数均不及格,他的家长倒是每天辅导,但经过半期下来却不见起色。这对我们老师来讲可头痛了,因为他对文字题的理解非常弱,讲例题时利用画图、主题动画、细讲多练都不好使,解决问题他可是“全军覆灭”。后半期我改变了方法,在一次赶集时我知道了他爱吃一种油果子。所以讲解决问题的时候,我都要求他把问题改成他爱吃的油果子,借用“张冠李戴”的方法。例如,一辆汽车每天运3次,4天共运了大米96吨,这辆汽车每次运多少吨大米?等等这种类型的题,我都引导他把题改成“他吃油果子”的问题,然后再给他讲解列式,连续了二个星期之后,简单的问题他能自己改题了,这样坚持了半期,期末测试中他在解决问题这一块,做到了5个题能做对2个题。
四、持之以恒,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重点关注后进生,督促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让他们做到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完成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其次是在知识的掌握方面要做到课上盯,课后辅,当天知识当天过关,一个不落,长此以往,持之以恒,以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去关注、关爱每一个学困生。只有这样,学困生的转化才能得以实现。
一、严慈相济,让学困生沐浴师爱的阳光
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多数学困生自由散漫,比如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不认真完成或者干脆不做,久而久之,养成了不良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基础知识也变得越来越差,对学好数学缺乏信心,对这部分学生,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常与家长联系沟通,规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其次,教师要善于发现这部分学生的闪光点,抓住有利时机适时予以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第三,要在学习上、生活中经常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意识到老师并没有因为自己成绩差而嫌弃他们,从而积极配合老师完成学习任务。
二、创设环境,重点关注学困生课堂学习
学困生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给多大空间,他们的发展空间可能就会有多大。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多创造一些有利于他们发展、展示、交流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舞台上尽情展示自我,吸取他人的精华,获取知识。例如在“试商”的教学中,首先用动画的方式提出问题,吸引住学生们的眼球,然后我把学生分成4个学习小组,让班上的4个学困生分别担任每个学习小组的组长,让他们负责组织本小组同学探究几种试商的方法,小组学习后,让他代表本组进行总结性发言,意想不到的是,这几名学困生均掌握了试商的一种或几种方法。通过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一方面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也感觉到了老师关爱,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主动积极参与。
三、抓住契机,由生活经历渗透知识点滴
理解能力的好坏决定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力度,而学困生基础知识差、对于生活的体验也不足,往往造就对知识点的不理解,所以让他们亲身经历比老师在课堂上反复讲解更容易懂,更记忆深刻。班上有一个学生,姓姚,很少能及格,四年级我刚接这个班的时候,上届老师就说了,一句话如果稍长一点,姚连句子都读不通了。在讲“乘法分配律”,也就是ac+bc=(a+b)c。例题是这样的:四年级三班进行植树活动,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每组要种 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四年级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结合主题图,让学生分成6人小组进行模似、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小结出乘法分配律。在课堂练习的时候发现,姚做的实在没法看懂,我单独给他再讲了一遍,他还是糊涂的,中午给他补课,结果一样。怎么办呢?常规方法看来是不行的。过了两天,学校要选几名同学参加镇上的男女足球队,姚被选上了,正好我是辅助教练,在中途休息时,我让姚去小卖部拿矿泉水,本来要16瓶的,我心中一动,只让他拿了9瓶,然后又让他去拿了7瓶。然后我问他分别花了多少钱,他能分开算出来,那我又说了“能不能算一共花了多少的钱呢?”他很兴奋的算出来了,抓住这个机会,我趁热打铁,给他讲解乘法分配律的算理,他终于明白了。那次不经意的经历给了他很大的鼓励,现在五年级了,他对于这个知识点还再没出过错了。
再比如:班上有一个转校来的学生,语数均不及格,他的家长倒是每天辅导,但经过半期下来却不见起色。这对我们老师来讲可头痛了,因为他对文字题的理解非常弱,讲例题时利用画图、主题动画、细讲多练都不好使,解决问题他可是“全军覆灭”。后半期我改变了方法,在一次赶集时我知道了他爱吃一种油果子。所以讲解决问题的时候,我都要求他把问题改成他爱吃的油果子,借用“张冠李戴”的方法。例如,一辆汽车每天运3次,4天共运了大米96吨,这辆汽车每次运多少吨大米?等等这种类型的题,我都引导他把题改成“他吃油果子”的问题,然后再给他讲解列式,连续了二个星期之后,简单的问题他能自己改题了,这样坚持了半期,期末测试中他在解决问题这一块,做到了5个题能做对2个题。
四、持之以恒,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重点关注后进生,督促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让他们做到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完成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其次是在知识的掌握方面要做到课上盯,课后辅,当天知识当天过关,一个不落,长此以往,持之以恒,以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去关注、关爱每一个学困生。只有这样,学困生的转化才能得以实现。
- 【发布时间】2018/4/3 10:03:54
- 【点击频次】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