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
【关键词】 问题导学;体验过程;创新思维;
【正文】“问题导学”是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达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体现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向现代的发现性教学的转变,是一个全面推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方法。从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超越课堂,引导他们的知识向课外延伸,鼓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实现对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够的,要充分体现并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能自学的就让学生自学,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思考解决,学生能讨论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讨论解决。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自主的探索、自主的总结。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才能得以培养,综合素质才能得以培养与提高。
鉴于以上认识,我在实施问题导学中采取了让学生自学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经过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利用导学案自学——课上汇报交流——知识应用——拓展延伸。针对学生自学后老师教什么进行了重点研究与尝试,现总结如下,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拓展与延伸,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探索是人类活动永恒的主题。我们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我着力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尝试、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主总结。但往往学生的自学只是停留在对知识比较浅显的认识,或只是学到了书上总结的结论,并没有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与思考,所以学生自学后教师教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拓展与延伸,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可以通过基本练习、变式练习、辨析练习、拓展练习等方式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与思考。
二、计算教学中侧重讲特例、错例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培养学生异中求同的能力
问题导学过程是个人经验不断改组和创新的过程。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已经对知识点有所了解,对计算法则、计算方法都已经掌握。对于基本题的计算学生们能够正确进行,但对于一些特例学生们在计算时就有可能出现分歧,所以教学的重点是围绕错例、特例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切实理解、掌握计算算理、计算法则。如:《小数加减法》一课,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对于位数相同的两个小数相加、减的计算已经能够正确的计算,但对于位数不相同的两个小数相加、减和整数与小数相加、减的题学生计算中很容易出错,所以教学时在自学之后出示了7.8+9.29 6.25+3.75 7.2-6.48让学生进行计算,在讲评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讲解为什么要做到小数点对齐?为什么末尾的0可以去掉?为什么被减数位数不够时要添0计算?然后让学生做练习巩固,出示了19.74+30.5 12.53+4.67 86.56-29 5-0.41 进行计算, 讲评中重点讲解整数与小数相加、减的注意事项。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辨析,强化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既弥补的学生自学中的疏漏,又对新知识进行了强化,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加快了学生学习的频率,切实实现了减负增效的目的。
三、指导学生在“问题导学”中主动的进行思考,乃至于养成一种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点明了学习时进行积极思考、积极探索的重要性。“视思明”、“听思聪”、“疑思问”点明了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随时随地的进行思考、进行探索。没有自觉主动的思考和探索,也就不会有发现。起初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往往是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一遍,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因此教学中要随时指导学生自学中多提几个“为什么”、“如果怎样会怎样”的问题,帮助自己深刻理解要学习的知识。
四、对学习技巧进行指导或针对学生的弱项强化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小数加减法的简算》学生对简算时应用的运算定律在整数加减法简算时已经掌握熟练了,只是把它推广到小数加减计算中。但学生对于哪些数能够凑整还不能够准确的、熟练的进行判断。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学,明确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教学的重点是训练学生熟练的应用,进行正确的简便计算。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先让学生观察说出题中哪两个数能够凑成整数,再计算。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准确、熟练的凑整。二是出示一些学生易错的题强化运算定律的正确应用。如:2.5+4.6-2.5+4.6 12.56-(4.56-2.7) 13.67-4.5+5.5通过讲评强化运算定律的正确使用,使学生提高简算、计算的能力。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数学课都进行自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能力还是很有成效的。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进行自学呢?我认为概括的讲:学生对新学习的知识已经与有了一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或者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数学学习技能,都可以进行自主学习。一般适合中、高年级学生。
五、教学中利用问题导学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发欲望,培养探究意识
一堂课,能否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导入环节尤为重要。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在教学《角的度量》时,用学生熟悉的滑梯创设情境,三个不同倾斜度的滑梯既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又能体现出角的大小的作用,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角的大小是影响下滑速度的重要因素,同时使学生产生了探究角的大小的强烈欲望,学生的学习欲望和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与激发,探究意识得到了培养。
(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老师往往总是对学生不放心,设计好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即使有自主学习,时间也远远不够,就草草收场,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的动力。自主学习是独立思考的前提,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学习,才能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学会走在学生的后面,不要包办代替,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有多么重要。
(三)合作交流,同伴互助,培养团队意识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中,老师要对小组成员提出明确要求:根据自学完成问题,圈出自己不会的问题,及时向组内其他同学请教;完成自主学习内容的同学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订正,然后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完成;听从组长的安排,轮流发言,认真倾听,积极争辩,形成结论。这样的合作交流,既能彰显优等生的长处,也能起到扶弱带动的作用。既能做到同伴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也能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快乐。
(四)获得方法,体验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众所周知,学起源于思,思起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由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善于围绕知识的关键巧妙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学会思考,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通过拼一拼、剪一剪、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等方法,数形结合,手脑并用,使思维协调发展。通过观察、试验、猜想,并加以论证,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建立起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的简洁之美和魅力,感受学习数学带来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让学生利用导学案自学——课上汇报交流——知识应用——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放在了重要位置,不仅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由于实验刚启动不久,积累的课例和教学经验还不够充分,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待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尝试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育过程》肖川《有效教学的策略》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
鉴于以上认识,我在实施问题导学中采取了让学生自学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经过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利用导学案自学——课上汇报交流——知识应用——拓展延伸。针对学生自学后老师教什么进行了重点研究与尝试,现总结如下,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拓展与延伸,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探索是人类活动永恒的主题。我们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我着力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尝试、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主总结。但往往学生的自学只是停留在对知识比较浅显的认识,或只是学到了书上总结的结论,并没有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与思考,所以学生自学后教师教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拓展与延伸,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可以通过基本练习、变式练习、辨析练习、拓展练习等方式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与思考。
二、计算教学中侧重讲特例、错例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培养学生异中求同的能力
问题导学过程是个人经验不断改组和创新的过程。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已经对知识点有所了解,对计算法则、计算方法都已经掌握。对于基本题的计算学生们能够正确进行,但对于一些特例学生们在计算时就有可能出现分歧,所以教学的重点是围绕错例、特例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切实理解、掌握计算算理、计算法则。如:《小数加减法》一课,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对于位数相同的两个小数相加、减的计算已经能够正确的计算,但对于位数不相同的两个小数相加、减和整数与小数相加、减的题学生计算中很容易出错,所以教学时在自学之后出示了7.8+9.29 6.25+3.75 7.2-6.48让学生进行计算,在讲评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讲解为什么要做到小数点对齐?为什么末尾的0可以去掉?为什么被减数位数不够时要添0计算?然后让学生做练习巩固,出示了19.74+30.5 12.53+4.67 86.56-29 5-0.41 进行计算, 讲评中重点讲解整数与小数相加、减的注意事项。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辨析,强化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既弥补的学生自学中的疏漏,又对新知识进行了强化,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加快了学生学习的频率,切实实现了减负增效的目的。
三、指导学生在“问题导学”中主动的进行思考,乃至于养成一种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点明了学习时进行积极思考、积极探索的重要性。“视思明”、“听思聪”、“疑思问”点明了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随时随地的进行思考、进行探索。没有自觉主动的思考和探索,也就不会有发现。起初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往往是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一遍,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因此教学中要随时指导学生自学中多提几个“为什么”、“如果怎样会怎样”的问题,帮助自己深刻理解要学习的知识。
四、对学习技巧进行指导或针对学生的弱项强化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小数加减法的简算》学生对简算时应用的运算定律在整数加减法简算时已经掌握熟练了,只是把它推广到小数加减计算中。但学生对于哪些数能够凑整还不能够准确的、熟练的进行判断。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学,明确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教学的重点是训练学生熟练的应用,进行正确的简便计算。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先让学生观察说出题中哪两个数能够凑成整数,再计算。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准确、熟练的凑整。二是出示一些学生易错的题强化运算定律的正确应用。如:2.5+4.6-2.5+4.6 12.56-(4.56-2.7) 13.67-4.5+5.5通过讲评强化运算定律的正确使用,使学生提高简算、计算的能力。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数学课都进行自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能力还是很有成效的。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进行自学呢?我认为概括的讲:学生对新学习的知识已经与有了一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或者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数学学习技能,都可以进行自主学习。一般适合中、高年级学生。
五、教学中利用问题导学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发欲望,培养探究意识
一堂课,能否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导入环节尤为重要。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在教学《角的度量》时,用学生熟悉的滑梯创设情境,三个不同倾斜度的滑梯既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又能体现出角的大小的作用,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角的大小是影响下滑速度的重要因素,同时使学生产生了探究角的大小的强烈欲望,学生的学习欲望和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与激发,探究意识得到了培养。
(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老师往往总是对学生不放心,设计好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即使有自主学习,时间也远远不够,就草草收场,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的动力。自主学习是独立思考的前提,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学习,才能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学会走在学生的后面,不要包办代替,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有多么重要。
(三)合作交流,同伴互助,培养团队意识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中,老师要对小组成员提出明确要求:根据自学完成问题,圈出自己不会的问题,及时向组内其他同学请教;完成自主学习内容的同学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订正,然后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完成;听从组长的安排,轮流发言,认真倾听,积极争辩,形成结论。这样的合作交流,既能彰显优等生的长处,也能起到扶弱带动的作用。既能做到同伴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也能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快乐。
(四)获得方法,体验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众所周知,学起源于思,思起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由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善于围绕知识的关键巧妙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学会思考,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通过拼一拼、剪一剪、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等方法,数形结合,手脑并用,使思维协调发展。通过观察、试验、猜想,并加以论证,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建立起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的简洁之美和魅力,感受学习数学带来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让学生利用导学案自学——课上汇报交流——知识应用——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放在了重要位置,不仅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由于实验刚启动不久,积累的课例和教学经验还不够充分,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待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尝试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育过程》肖川《有效教学的策略》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
- 【发布时间】2018/5/3 16:05:48
- 【点击频次】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