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言语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朗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其实,朗读也是有策略可循的。下面笔者简要介绍几种朗读教学策略:
一、辐射读——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朗读情境中。
例如在《最后一头战象》这部分教学中,我力图体现的是抓重点情节开展学习活动,重视体验和感悟,发挥朗读的高效作用。在教学长课文时,我们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情节去展开教学,在抓重点情节时要注意前牵后挂。在教学“重披象鞍”这部分内容时,当学生把重点聚焦到这个段落时:“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老朋友”这个词,辐射到下文,让学生读象鞍的样子,去体会嘎羧对象鞍的深情。引导学生关注“泪光闪闪”这个词语,它此时在想些什么呢?这样就辐射到上文,让学生感受到嘎羧对战斗岁月的留恋之情。这样再读这个重点段落的时候,学生的情感就会和文章的主人公嘎羧的情感产生共鸣,只有情动方能神形相聚,只有心灵与文字的碰撞才能享受到阅读带来的情感激荡,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够掷地有声。
再如:《桂林山水》一文我采用了电教手段,用课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感情打下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辩。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见解,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的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
还记得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的很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最后,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二、迁移读——提高朗读能力
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但在现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是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一学习重点段”;“品读课文一走出课文,扩展视野”。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言语文字的优美。
众所周知,文章之精妙在于字句声色之间,“声”在于字句节奏,“色”为文字呈现的具体意象,在一些语文课上,我力图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凸显文本的“声”与“色”。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这句话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请看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他这样读,让我们望到了这清波荡漾的江面,而嘎羧是凝望着,而且是久久凝望着呀!它都望到了什么呢?
生1:我觉得嘎羧可能忘到了26年前与战友奋勇杀敌,可能望到了曾经战友洒满鲜血的地方。
生2:他还望到了曾经的战友,他们曾经浴血拼搏的战场。
师:是呀,想象着这样的情景,这样的一幕又一幕,那这句话又该怎样读呢?谁再来试着读一读。
“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呕——呕——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在指导朗读这句话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我们读出了声音的震耳欲聋,那么嘎羧它内心的情感是怎样的呢?此时的嘎羧是伫立在昔日的战场,发出了这样的吼叫——(播放吼叫声)。从这吼叫声中,你听出了什么?
生1:听到了当时日寇来侵占我们的土地。它非常的憎恨。
师:听出了情感。
生2:我听出了嘎羧对当时侵占我们土地的日寇的憎恨、仇恨。
师:那种忿恨之情,它一定忘不了这样的一幕场景。我们一起来读(出示: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山倒海般的扑向敌人,势不可当。)
生:齐读
师:想象着这样的场景,那第二句话又该怎样读呢?我再找一位同学来读。
从这两个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老师并没有带着学生对课文进行繁琐的分析,而是从这一段话迁移到前文,形成联系后,学生走近了嘎羧,走进了它的内心世界后,才能够在学生心目中生成新的情感,才能够读出情感的变化。读出了情感的变化,就读出了嘎羧的情感,学生与文本实现了深层次对话,进而理解了作者的情感。这样就实现了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读中感悟的朗读目标。
三、感知读——实现以读代讲
“以读代讲”与“以读带讲”,以读为本,形式新颖。杜绝了迂回曲折,费时低效的讲解。师生间配合默契,产生教学共振。朗读的形式有范读、领读、齐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等,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教师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的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教师需要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其中范读指导必不可少,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朗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范读以情感人,使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当然,不能让学生机械模仿教师的语调,要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会出发,使学生在真正感受文章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行朗读活动,那样读出的感情才自然真切。表演读是低年级段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
例如我在教学《万年牢》一文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谈谈课题后的疑问,此时学生的兴趣很大,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想:有的说:“万年牢”是说某种东西特别牢、耐用;有的说可能是有人犯了错误,要坐一万年的牢狱,就叫“万年牢”……同学们听着伙伴们的回答都把目光投向我。面对个个天真活泼、求知欲很强的孩子,我因势利导地说:“你们刚才的想法都好。那么课文中的‘万年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后就知道了。”当学生第一次读完课文,没有找出明显的答案时,学习兴趣有些低落,于是我又向学生提出:“‘万年牢’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面对这个易解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又一次高涨了,很快地找出了答案。于是我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万年牢”的不同含义,组内交流之后在班级汇报。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体会三处“万年牢”之间的联系,从而很自然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又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开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又怎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以学生的读代替教师的讲,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总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不止以上三种,以上三种朗读策略只是我的一些思考和实践。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确实应该多思考、多钻研、多探寻朗读教学策略,让自己的智慧闪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使学生形成朗读的习惯,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以使学生在不断的朗读训练中得以熏陶情感,发展智力,增强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提高语文成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辐射读——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朗读情境中。
例如在《最后一头战象》这部分教学中,我力图体现的是抓重点情节开展学习活动,重视体验和感悟,发挥朗读的高效作用。在教学长课文时,我们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情节去展开教学,在抓重点情节时要注意前牵后挂。在教学“重披象鞍”这部分内容时,当学生把重点聚焦到这个段落时:“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老朋友”这个词,辐射到下文,让学生读象鞍的样子,去体会嘎羧对象鞍的深情。引导学生关注“泪光闪闪”这个词语,它此时在想些什么呢?这样就辐射到上文,让学生感受到嘎羧对战斗岁月的留恋之情。这样再读这个重点段落的时候,学生的情感就会和文章的主人公嘎羧的情感产生共鸣,只有情动方能神形相聚,只有心灵与文字的碰撞才能享受到阅读带来的情感激荡,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够掷地有声。
再如:《桂林山水》一文我采用了电教手段,用课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感情打下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辩。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见解,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的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
还记得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的很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最后,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二、迁移读——提高朗读能力
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但在现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是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一学习重点段”;“品读课文一走出课文,扩展视野”。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言语文字的优美。
众所周知,文章之精妙在于字句声色之间,“声”在于字句节奏,“色”为文字呈现的具体意象,在一些语文课上,我力图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凸显文本的“声”与“色”。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这句话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请看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他这样读,让我们望到了这清波荡漾的江面,而嘎羧是凝望着,而且是久久凝望着呀!它都望到了什么呢?
生1:我觉得嘎羧可能忘到了26年前与战友奋勇杀敌,可能望到了曾经战友洒满鲜血的地方。
生2:他还望到了曾经的战友,他们曾经浴血拼搏的战场。
师:是呀,想象着这样的情景,这样的一幕又一幕,那这句话又该怎样读呢?谁再来试着读一读。
“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呕——呕——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在指导朗读这句话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我们读出了声音的震耳欲聋,那么嘎羧它内心的情感是怎样的呢?此时的嘎羧是伫立在昔日的战场,发出了这样的吼叫——(播放吼叫声)。从这吼叫声中,你听出了什么?
生1:听到了当时日寇来侵占我们的土地。它非常的憎恨。
师:听出了情感。
生2:我听出了嘎羧对当时侵占我们土地的日寇的憎恨、仇恨。
师:那种忿恨之情,它一定忘不了这样的一幕场景。我们一起来读(出示: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山倒海般的扑向敌人,势不可当。)
生:齐读
师:想象着这样的场景,那第二句话又该怎样读呢?我再找一位同学来读。
从这两个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老师并没有带着学生对课文进行繁琐的分析,而是从这一段话迁移到前文,形成联系后,学生走近了嘎羧,走进了它的内心世界后,才能够在学生心目中生成新的情感,才能够读出情感的变化。读出了情感的变化,就读出了嘎羧的情感,学生与文本实现了深层次对话,进而理解了作者的情感。这样就实现了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读中感悟的朗读目标。
三、感知读——实现以读代讲
“以读代讲”与“以读带讲”,以读为本,形式新颖。杜绝了迂回曲折,费时低效的讲解。师生间配合默契,产生教学共振。朗读的形式有范读、领读、齐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等,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教师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的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教师需要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其中范读指导必不可少,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朗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范读以情感人,使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当然,不能让学生机械模仿教师的语调,要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会出发,使学生在真正感受文章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行朗读活动,那样读出的感情才自然真切。表演读是低年级段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
例如我在教学《万年牢》一文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谈谈课题后的疑问,此时学生的兴趣很大,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想:有的说:“万年牢”是说某种东西特别牢、耐用;有的说可能是有人犯了错误,要坐一万年的牢狱,就叫“万年牢”……同学们听着伙伴们的回答都把目光投向我。面对个个天真活泼、求知欲很强的孩子,我因势利导地说:“你们刚才的想法都好。那么课文中的‘万年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后就知道了。”当学生第一次读完课文,没有找出明显的答案时,学习兴趣有些低落,于是我又向学生提出:“‘万年牢’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面对这个易解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又一次高涨了,很快地找出了答案。于是我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万年牢”的不同含义,组内交流之后在班级汇报。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体会三处“万年牢”之间的联系,从而很自然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又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开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又怎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以学生的读代替教师的讲,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总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不止以上三种,以上三种朗读策略只是我的一些思考和实践。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确实应该多思考、多钻研、多探寻朗读教学策略,让自己的智慧闪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使学生形成朗读的习惯,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以使学生在不断的朗读训练中得以熏陶情感,发展智力,增强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提高语文成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 【发布时间】2018/5/3 16:10:29
- 【点击频次】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