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白痴”逆袭记
【关键词】 ;
【正文】 进班的第一天自我介绍时,在讲台上笑嘻嘻地自诩“数学天才”、“英语白痴”的他就引起了我的关注。
这是一个实在特别的孩子:会主动细心地为班级身体不适的女生及时送上食堂午餐并由她“先挑选”,十足的“暖男”形象,大哥哥风范;寝室里同学洗澡时隔着门的泼水嬉闹、教室的门边或追逐喧闹或在举“室”皆惊中完成标准的引体向上……如此的孩子气到了冥顽不灵!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竟然跟他的小姑姑是初中同级的同学,就在隔壁班!
当我走近他——石某,我就发现这个泥鳅般狡黠的孩子其实并不轻松,甚至实在是有太多的不快乐的理由:刚刚出世,就被还没有能力承担“妈妈”这一职责的年轻母亲抛弃,而后,同样太年轻的爸爸为赚奶粉钱四处奔波,将“监护人”悄然变成了年近70的爷爷,这是10岁前的记忆,地点是四川的大山深处;因为他爸爸有了他继母的合适选项,决定将石某接到离他近一些的早已离婚另嫁的奶奶的身边,因为他的作为销售人员的父亲还将继续漂泊,这段生活在武汉的远城区的一个遥远的小村庄。
当我载着他行走在返校路上,倾听他不问的自述中,我能分明地感知他渴望快乐的强烈祈盼与愿望!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是如此纯澈:妈妈一定是很爱我的,虽然我从没见过她;跟爷爷在一起的日子很快乐,他给了我很多自由;爸爸每年都有一周左右的时间回家陪我,陪着我玩电脑;这里的同学很友善地接纳我……明明是饱受折难,却还身怀感恩!只是,他只字没提目前和他奶奶的朝夕相处!
原来,6年前,爸爸为了更方便见到儿子石某,让他转学。离开生他养他十年的四川家乡、患难与共的爷爷和小伙伴们,来到遥远的湖北武汉,面对陌生的奶奶,陌生的学校和同学,甚至有几分陌生的教材(尤其是英语)!
家庭的离异,是石某永远无可撤销的记忆;留守学生的日子,终究是刻骨铭心的经历;转学带来的新奇与困扰,一定是无可替代的回忆!
从四川到湖北,从小学到初中,本身是一种转变,无论从生活环境、人际交往还是学习方法、身体、心理等发生巨大的变化,石某在双休日的自我调控中显得尤其明显。
从某种意义上说,石某从出生起,便无端地处于“被适应”阶段:“被适应”极度缺乏的亲子关系;“被适应”爷爷的隔代监管长久留守;“被适应”学习生活环境。而从一个旧环境到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环境,每个人都会经历迷茫、焦虑、失落的过程。
在与家庭渐行渐远的青春期,石某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庭的严格控制,获得父母对其独立人格和选择医院的充分尊重,但石某的父亲给予石某的显然与石某急切需求的相去甚远:渴求呵护与爱的年龄,爸爸和他相隔真的是千山万水;期待安全与独立时,他却深深地质疑:我的青春谁做主?身在武汉陌生的奶奶、与自己同龄同学的小姑,不愿面对又无法逃避、摆脱的现实生活空间!
他因父亲常年在外工作,不在身边,有大把的时间自由支配,虽有奶奶日常照顾年事已高、精力难济、能力有限等原因,石某形成了爱听不听、爱理不理、爱做不做的目标感缺失、行事散漫不良习性。
针对石某意志品质薄弱,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对学业漫不经心等不良现象,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也深知思想教育是漫长的过程,如何将“我希望的他”,变成他追求的“最好的自己”?既不能简单粗暴干预给原本伤痕累累的心灵雪上加霜,更不可以因为困难重重就望而却步、听之任之。唯有智慧与耐心的引导!
在武汉那个“加强版”的春天的中午,我提前半小时走出办公室,悄然来到教室外走道,饶有兴趣地观看石某挂在门框上做引体向上!而此时教室内伴随他的优雅的身姿,规范的动作,既有女孩子们的尖叫,也有男孩子们张狂的兴奋,教室处于沦陷状态。
也许是石某的眼角余光发现了“外来入侵者”,扭过头直面我时,手也从门框滑落下来,但依然稳稳落地;脸上挂着的也不知是尚未退去的得意,还是几许的尴尬,头也略略下倾。
“引体向上动作标准,下框时干净利落,看来你身体素质不错!难怪你这么受同学追捧!”我拍着他的肩膀带他走进办公室。也许是这种出乎意外的评价让他惶恐,请他坐下时他显得很不自在,一改平日里的“小泥鳅”的油滑。这种纯朴的腼腆是我乐于见到的。
“都出汗了,要不要喝点水?”我略带微笑,推过一杯略温的白开水。
“老师我错了,我不该……”他嗫嚅着。
“在自由安排的时间里,向同龄人展示自己健美的肢体,既有‘独乐乐’,又有‘众乐乐’,还学会分享,多好啊!”我依然面带微笑。
“老师,你真的这样想吗”他歪着小脑瓜,打量着我,试图从我的眼神判断我的评价是发自内心,还是冷嘲热讽。
“当然。我看到瘦弱的你如此轻松轻盈地一口气完成引体向上23个,远远超过100分的该项体育科标准,真了不起!要是能选择一个更利于开展该运动的场所、器具,如学校操场的档案处就更完美啦!”他终于借调整坐姿,舒了一口气,解除了一脸的戒备。
“能说说你还有哪些拿得出手的、能跟同学们分享的项目?”我微笑着看着他的眼。
“登山,爬树,打篮球,我都还行吧!” 似乎是受到鼓舞,“我现在正在学打乒乓球。”
“打乒乓球啊,哪天我们切磋一下,我可是我们学校女子组的冠军呢!下次远足的时候登山试试,看看来自大山的你是不是非同凡响!爬树太危险,还是安全起见、免了吧!”
“好啊!”他明显有些小激动。
“其他呢?除了运动之外的,譬如音乐、学科文化?”
“我是音盲,很喜欢数学学习,就是考试老考不出该有的水平、分数。”他倒是心直口快,只是后半句就不那么轻快了。
“看来你还是能‘知己’的,是有一定的追求的;我也希望你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数学天才’!”(他在开学初即在“自我介绍”中自贴标签:“数学天才,英语白痴”)
“嗯,我会的!”石某重重点点头,脸上写满了坚定。
“时间不早了,为你的‘天才’梦赶紧自习去吧!小伙子!”望着他一溜烟地小跑出办公室,我舒心地笑了。
后来,我先要求石某的父母(现在的继母看起来对他还算友善)平时多接触他,关心他,多与他交谈,尤其要善于倾听他的表达,让他逐步消除对父母的陌生感。另外要他感到他在集体中很重要,有个性的他不是坏事;集体生活是他成长的摇篮,同伴群体对他成长与发展很有帮助。引导他多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班级放歌、文化探访、篝火晚会……在活动的过程中,让优秀的孩子带动他文明优雅起来,享受生活丰富多姿的乐趣,热爱当下每一天的生活,憧憬自主的更精彩的未来。而不是单纯的小心翼翼似的极力示好讨好,一味压抑自己、甚至不敢袒露真实的自己。
现在,他来到武汉且业已进入初中开始全新的寄宿生活,并已更快融入新集体、更好建立归宿感和彼此支持的关系,孩子们彼此认识、相互信任、团体合作、矛盾协调、为自己定位等。石某开始有勇气按照自己的本来面目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经过一年多的疏导,石某比以前沉稳多了,开朗的笑声中不再用“虚空”注解。特别是担任数学课代表一职后,通过与同龄伙伴交住,他进步非常明显:在回应同学们的求教中,他的交往能力、自我理解、评价能力和集体观念,有了明显提高;在各种活动中他学会和同伴相处、合作,而且他的一些不良的认知也得到同伴群体的纠正,这使得他的个性得到完善,自我意识得到正确的对待,“数学天才”的成分在不断激发、滋长,而“英语白痴”的“雅”号因其努力地消弭差距早已被人淡忘。
本学期,他再次以全票当选数学课代表一职;且在期中调研考试中获得年级第16名的大好成绩;奶奶夸他在家“更懂事儿”了。
这是一个实在特别的孩子:会主动细心地为班级身体不适的女生及时送上食堂午餐并由她“先挑选”,十足的“暖男”形象,大哥哥风范;寝室里同学洗澡时隔着门的泼水嬉闹、教室的门边或追逐喧闹或在举“室”皆惊中完成标准的引体向上……如此的孩子气到了冥顽不灵!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竟然跟他的小姑姑是初中同级的同学,就在隔壁班!
当我走近他——石某,我就发现这个泥鳅般狡黠的孩子其实并不轻松,甚至实在是有太多的不快乐的理由:刚刚出世,就被还没有能力承担“妈妈”这一职责的年轻母亲抛弃,而后,同样太年轻的爸爸为赚奶粉钱四处奔波,将“监护人”悄然变成了年近70的爷爷,这是10岁前的记忆,地点是四川的大山深处;因为他爸爸有了他继母的合适选项,决定将石某接到离他近一些的早已离婚另嫁的奶奶的身边,因为他的作为销售人员的父亲还将继续漂泊,这段生活在武汉的远城区的一个遥远的小村庄。
当我载着他行走在返校路上,倾听他不问的自述中,我能分明地感知他渴望快乐的强烈祈盼与愿望!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是如此纯澈:妈妈一定是很爱我的,虽然我从没见过她;跟爷爷在一起的日子很快乐,他给了我很多自由;爸爸每年都有一周左右的时间回家陪我,陪着我玩电脑;这里的同学很友善地接纳我……明明是饱受折难,却还身怀感恩!只是,他只字没提目前和他奶奶的朝夕相处!
原来,6年前,爸爸为了更方便见到儿子石某,让他转学。离开生他养他十年的四川家乡、患难与共的爷爷和小伙伴们,来到遥远的湖北武汉,面对陌生的奶奶,陌生的学校和同学,甚至有几分陌生的教材(尤其是英语)!
家庭的离异,是石某永远无可撤销的记忆;留守学生的日子,终究是刻骨铭心的经历;转学带来的新奇与困扰,一定是无可替代的回忆!
从四川到湖北,从小学到初中,本身是一种转变,无论从生活环境、人际交往还是学习方法、身体、心理等发生巨大的变化,石某在双休日的自我调控中显得尤其明显。
从某种意义上说,石某从出生起,便无端地处于“被适应”阶段:“被适应”极度缺乏的亲子关系;“被适应”爷爷的隔代监管长久留守;“被适应”学习生活环境。而从一个旧环境到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环境,每个人都会经历迷茫、焦虑、失落的过程。
在与家庭渐行渐远的青春期,石某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庭的严格控制,获得父母对其独立人格和选择医院的充分尊重,但石某的父亲给予石某的显然与石某急切需求的相去甚远:渴求呵护与爱的年龄,爸爸和他相隔真的是千山万水;期待安全与独立时,他却深深地质疑:我的青春谁做主?身在武汉陌生的奶奶、与自己同龄同学的小姑,不愿面对又无法逃避、摆脱的现实生活空间!
他因父亲常年在外工作,不在身边,有大把的时间自由支配,虽有奶奶日常照顾年事已高、精力难济、能力有限等原因,石某形成了爱听不听、爱理不理、爱做不做的目标感缺失、行事散漫不良习性。
针对石某意志品质薄弱,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对学业漫不经心等不良现象,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也深知思想教育是漫长的过程,如何将“我希望的他”,变成他追求的“最好的自己”?既不能简单粗暴干预给原本伤痕累累的心灵雪上加霜,更不可以因为困难重重就望而却步、听之任之。唯有智慧与耐心的引导!
在武汉那个“加强版”的春天的中午,我提前半小时走出办公室,悄然来到教室外走道,饶有兴趣地观看石某挂在门框上做引体向上!而此时教室内伴随他的优雅的身姿,规范的动作,既有女孩子们的尖叫,也有男孩子们张狂的兴奋,教室处于沦陷状态。
也许是石某的眼角余光发现了“外来入侵者”,扭过头直面我时,手也从门框滑落下来,但依然稳稳落地;脸上挂着的也不知是尚未退去的得意,还是几许的尴尬,头也略略下倾。
“引体向上动作标准,下框时干净利落,看来你身体素质不错!难怪你这么受同学追捧!”我拍着他的肩膀带他走进办公室。也许是这种出乎意外的评价让他惶恐,请他坐下时他显得很不自在,一改平日里的“小泥鳅”的油滑。这种纯朴的腼腆是我乐于见到的。
“都出汗了,要不要喝点水?”我略带微笑,推过一杯略温的白开水。
“老师我错了,我不该……”他嗫嚅着。
“在自由安排的时间里,向同龄人展示自己健美的肢体,既有‘独乐乐’,又有‘众乐乐’,还学会分享,多好啊!”我依然面带微笑。
“老师,你真的这样想吗”他歪着小脑瓜,打量着我,试图从我的眼神判断我的评价是发自内心,还是冷嘲热讽。
“当然。我看到瘦弱的你如此轻松轻盈地一口气完成引体向上23个,远远超过100分的该项体育科标准,真了不起!要是能选择一个更利于开展该运动的场所、器具,如学校操场的档案处就更完美啦!”他终于借调整坐姿,舒了一口气,解除了一脸的戒备。
“能说说你还有哪些拿得出手的、能跟同学们分享的项目?”我微笑着看着他的眼。
“登山,爬树,打篮球,我都还行吧!” 似乎是受到鼓舞,“我现在正在学打乒乓球。”
“打乒乓球啊,哪天我们切磋一下,我可是我们学校女子组的冠军呢!下次远足的时候登山试试,看看来自大山的你是不是非同凡响!爬树太危险,还是安全起见、免了吧!”
“好啊!”他明显有些小激动。
“其他呢?除了运动之外的,譬如音乐、学科文化?”
“我是音盲,很喜欢数学学习,就是考试老考不出该有的水平、分数。”他倒是心直口快,只是后半句就不那么轻快了。
“看来你还是能‘知己’的,是有一定的追求的;我也希望你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数学天才’!”(他在开学初即在“自我介绍”中自贴标签:“数学天才,英语白痴”)
“嗯,我会的!”石某重重点点头,脸上写满了坚定。
“时间不早了,为你的‘天才’梦赶紧自习去吧!小伙子!”望着他一溜烟地小跑出办公室,我舒心地笑了。
后来,我先要求石某的父母(现在的继母看起来对他还算友善)平时多接触他,关心他,多与他交谈,尤其要善于倾听他的表达,让他逐步消除对父母的陌生感。另外要他感到他在集体中很重要,有个性的他不是坏事;集体生活是他成长的摇篮,同伴群体对他成长与发展很有帮助。引导他多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班级放歌、文化探访、篝火晚会……在活动的过程中,让优秀的孩子带动他文明优雅起来,享受生活丰富多姿的乐趣,热爱当下每一天的生活,憧憬自主的更精彩的未来。而不是单纯的小心翼翼似的极力示好讨好,一味压抑自己、甚至不敢袒露真实的自己。
现在,他来到武汉且业已进入初中开始全新的寄宿生活,并已更快融入新集体、更好建立归宿感和彼此支持的关系,孩子们彼此认识、相互信任、团体合作、矛盾协调、为自己定位等。石某开始有勇气按照自己的本来面目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经过一年多的疏导,石某比以前沉稳多了,开朗的笑声中不再用“虚空”注解。特别是担任数学课代表一职后,通过与同龄伙伴交住,他进步非常明显:在回应同学们的求教中,他的交往能力、自我理解、评价能力和集体观念,有了明显提高;在各种活动中他学会和同伴相处、合作,而且他的一些不良的认知也得到同伴群体的纠正,这使得他的个性得到完善,自我意识得到正确的对待,“数学天才”的成分在不断激发、滋长,而“英语白痴”的“雅”号因其努力地消弭差距早已被人淡忘。
本学期,他再次以全票当选数学课代表一职;且在期中调研考试中获得年级第16名的大好成绩;奶奶夸他在家“更懂事儿”了。
- 【发布时间】2018/5/3 16:26:17
- 【点击频次】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