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小学生的语音矫正如何做到有的放矢
【关键词】 ;
【正文】 回想两年前送走毕业班后步入一年级语文教学的我,感觉是一片茫然,为什么呢?由于山区进入县城读书的彝族孩子日益增多,彝族学生比例大幅度上升,已到达了90%以上,不懂汉话的彝族孩子比比皆是,好多时候与之交流都是语言再加上手势,否则是“对牛弹琴”,无奈之时,还得请懂汉话的彝族孩子帮忙“翻译”。
记得有一次,我在批改练习册时,发现有一位叫马补井的小女生的句子造得好,我把她叫到讲台上来表扬她,并把她造的句子念给同学们听,结果她满眼泪珠,低头不语,很委屈的样子。我明白了,她听不懂我的话,以为我在批评她,于是我便请了一个同学用彝语给她说:“老师说,你的句造得好!”她才笑了,弄得我哭笑不得。面对这样的一个群体,再加上受母语的影响,语言的错误可想而知,语音矫正又是何等艰难。所以,在近两年多的语文教学中,我把彝族小学生语音矫正列入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训练项目,以找到打开彝族小学生汉语入门的钥匙。下面谈谈我的实践方法与心得体会:
一、分析彝族小学生语音错误的普遍性
在一年级以学习汉语拼音和认识汉字为主的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认真看老师读拼音时的发音口形,仔细聆听老师发出的音,再学着模拟发音,然后老师再进行反复的范读,学生跟读,感觉绝大部分同学都掌握以后,再通过多种形式巩固。如开火车读、抽读、小老师领读。在读的过程中,我对彝族孩子们学习拼音、生字、朗读课文及练习说话时出现的误音都作了详细的记录、分析:学习一年级下册识字1时,读“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时,部分孩子错读成“吹回大地,望物复苏”;在识字2中,又把“碗”误读成“瓦”;读词时,把“山羊”读成“山牙”,“雪山”读成“雪沙”……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级学年末时,我整理我的教学实践记录,发现了一些彝族学生语音中错误的共性,他们普遍存在把复韵母、鼻韵母读成单韵母,把复韵母、鼻韵母与单韵母混淆不清,鼻边音分不清,前后鼻音读不准,所以他们会把“队列”读成“队立”,“亲人”读成“七人”……更有趣的是家长到校与老师交流时,也出现了同样的毛病,孩子名叫“杨小权”,家长称“牙小权”,不容置疑,彝族孩子的语音错误受母语的影响极大。
发现这一普遍性后,教学时,我便有针对性地纠正。通过口形的分辨,认清发音的位置,再结合实际把易混淆的字音作对比发音进行区分,然后配合扩词、说话训练,从而明白字音不同,字义不同,用法也不同,逐步让孩子们提高汉语发音的准确率。
二、关注彝族学生语音错误的个体差异性
班级里的彝族孩子由于受居住地环境的影响,语音的错误也有一定的差别。有的孩子从小在山里长大,接触的都是母语;有的孩子生活在坝区或城郊,多少感受到一些汉语的发音;有的家长会说汉话,有的家长竟然不通汉话……这些都造就了孩子们的语音基础不一样。所以,我教学时,细心寻找其个体差异,以便对症下药。在课堂上,每节课孩子们易出错的疑难字音,我都要采取个别单独的形式轮读,让语音错误的彝生不漏网,并把常读错音的孩子的名字分类记录,记录中发现:孩子们有的发音只有单韵母,有的分不清鼻边音,有的读不准后鼻音,还有的读不准平翘舌音……在后来的课堂教学中,遇到同类读音,便多抽易犯同类错误的学生单独拼读,给予他们反复练习的机会,便于有针对性地矫正,这样既面向了全体,又照顾到了个体差异,彝音重的同学经过反复的练习,反复的矫正,增强了准确拼音的意识,达到了良好的正音效果。
三、捕捉语音矫正中的课堂趣味性
对于彝族小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读音,一如既往地只是教师纠正,学生会感到厌烦,课堂也会显得有些枯燥,学生也不容易产生深刻的印象,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激趣正音法:
(一)小老师的领读法:
学习生字时,先让孩子们自由拼读,做好当“小老师”的准备,然后抽“小老师”上台教读,或按座位轮流教读,若“小老师”拼对了,则全班跟着齐读;若“小老师”教错了,全班同学则帮小老师纠正:“错、错、错,应该这样读……”读错的小老师则单独读三遍。这样每个孩子都有当小老师的机会,孩子们也积极努力当好小老师,看出他们很感兴趣,也容易把读错的音节矫正过来,上台教的孩子有时一个音都不会读错,这样自然就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称赞:“某某小老师,你真棒!”而小老师则笑盈盈地回到座位上。
(二)老师幽默纠错法
本学期孩子们进入习作启蒙阶段,第一单元习作是写“我的课余生活”,有的孩子写课余时间洗衣服,他们在文章中写道:我拿了一个“盘子”,再拿上洗衣粉和脏衣服……很显然,孩子把“盆子”写成了“盘子”,这是由于孩子们把韵母“en”与“an”的音分不清造成的。我在评讲习作时,找出了一篇代表性的习作在全班念,当我重读“拿盘子洗衣”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笑了。我用手比了比盘子的大小,问:“盘子可以洗衣服吗?”孩子们都摇头,明白了读错音导致写错字而造成的笑话。还有一次,一位孩子用“喜欢”造句:我喜欢吃皮果。我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并让同学们读,接着我问学生:“皮果”可以吃吗?并问造句那个同学:“你吃过用什么皮做的‘皮果’?”同学们直摇头,都知道了应写成“苹果”。同时,我给学生强调,韵母一定要读准,“pí”与“píng”要分清。
彝族孩子读音中的错误随处可见,老师只要善于细心去发现,有意识地矫正,孩子们的进步是明显的。
四、明确语音矫正中的课堂针对性
(一)课前细心地“查”
我在教学中,对彝族孩子的语音矫正以每篇课文为基准,备课时,我对每篇文章的字音都会作充分的分析,预测孩子们易错的读音,在文中标上记号,授课时便于重点矫正,以提高课堂教学中语音矫正的针对性。
(二)课中着重地“盯”
上课时,对于学生易错读的音节,教师重点范读,并注意“盯”,让学生反复读,“开火车”读,让彝音重的学生“单读”。错误明显又严重的则单独教读,个别矫正。对出现的错误类型,要给学生讲清错误的原因。如“龙”与“罗”,学生就是把韵母“ang”与“uo”读不准、分不清的结果,要引领学生找准发音部位,懂得发音方法,这样每节课的读音问题会及时得到解决。
(三)课后加强“练”
教学结果显示,每篇课文孩子们都会出现一些错误的读音,长期累计,那是不计其数,所以,我分单元作了记录,并按序排列在后面的黑板上或墙报上,每天早读课练习读一遍。罗列时,为了让孩子们牢记,我把易混淆的读音用对比组词的形式展现出来,如○1“山”上山的山,“沙”沙子的沙;○2“牙”牙齿的牙,“羊”山羊的羊……这样反复的对比朗读,学生会更容易记住。
总之,彝族小学生的语音矫正是一项细心而又长期的工作,只要教师们细心发现,重点指导,反复训练,加强教学中的趣味性与针对性,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悟性的增强,彝族孩子的语音也会逐渐趋于标准化。
记得有一次,我在批改练习册时,发现有一位叫马补井的小女生的句子造得好,我把她叫到讲台上来表扬她,并把她造的句子念给同学们听,结果她满眼泪珠,低头不语,很委屈的样子。我明白了,她听不懂我的话,以为我在批评她,于是我便请了一个同学用彝语给她说:“老师说,你的句造得好!”她才笑了,弄得我哭笑不得。面对这样的一个群体,再加上受母语的影响,语言的错误可想而知,语音矫正又是何等艰难。所以,在近两年多的语文教学中,我把彝族小学生语音矫正列入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训练项目,以找到打开彝族小学生汉语入门的钥匙。下面谈谈我的实践方法与心得体会:
一、分析彝族小学生语音错误的普遍性
在一年级以学习汉语拼音和认识汉字为主的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认真看老师读拼音时的发音口形,仔细聆听老师发出的音,再学着模拟发音,然后老师再进行反复的范读,学生跟读,感觉绝大部分同学都掌握以后,再通过多种形式巩固。如开火车读、抽读、小老师领读。在读的过程中,我对彝族孩子们学习拼音、生字、朗读课文及练习说话时出现的误音都作了详细的记录、分析:学习一年级下册识字1时,读“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时,部分孩子错读成“吹回大地,望物复苏”;在识字2中,又把“碗”误读成“瓦”;读词时,把“山羊”读成“山牙”,“雪山”读成“雪沙”……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级学年末时,我整理我的教学实践记录,发现了一些彝族学生语音中错误的共性,他们普遍存在把复韵母、鼻韵母读成单韵母,把复韵母、鼻韵母与单韵母混淆不清,鼻边音分不清,前后鼻音读不准,所以他们会把“队列”读成“队立”,“亲人”读成“七人”……更有趣的是家长到校与老师交流时,也出现了同样的毛病,孩子名叫“杨小权”,家长称“牙小权”,不容置疑,彝族孩子的语音错误受母语的影响极大。
发现这一普遍性后,教学时,我便有针对性地纠正。通过口形的分辨,认清发音的位置,再结合实际把易混淆的字音作对比发音进行区分,然后配合扩词、说话训练,从而明白字音不同,字义不同,用法也不同,逐步让孩子们提高汉语发音的准确率。
二、关注彝族学生语音错误的个体差异性
班级里的彝族孩子由于受居住地环境的影响,语音的错误也有一定的差别。有的孩子从小在山里长大,接触的都是母语;有的孩子生活在坝区或城郊,多少感受到一些汉语的发音;有的家长会说汉话,有的家长竟然不通汉话……这些都造就了孩子们的语音基础不一样。所以,我教学时,细心寻找其个体差异,以便对症下药。在课堂上,每节课孩子们易出错的疑难字音,我都要采取个别单独的形式轮读,让语音错误的彝生不漏网,并把常读错音的孩子的名字分类记录,记录中发现:孩子们有的发音只有单韵母,有的分不清鼻边音,有的读不准后鼻音,还有的读不准平翘舌音……在后来的课堂教学中,遇到同类读音,便多抽易犯同类错误的学生单独拼读,给予他们反复练习的机会,便于有针对性地矫正,这样既面向了全体,又照顾到了个体差异,彝音重的同学经过反复的练习,反复的矫正,增强了准确拼音的意识,达到了良好的正音效果。
三、捕捉语音矫正中的课堂趣味性
对于彝族小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读音,一如既往地只是教师纠正,学生会感到厌烦,课堂也会显得有些枯燥,学生也不容易产生深刻的印象,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激趣正音法:
(一)小老师的领读法:
学习生字时,先让孩子们自由拼读,做好当“小老师”的准备,然后抽“小老师”上台教读,或按座位轮流教读,若“小老师”拼对了,则全班跟着齐读;若“小老师”教错了,全班同学则帮小老师纠正:“错、错、错,应该这样读……”读错的小老师则单独读三遍。这样每个孩子都有当小老师的机会,孩子们也积极努力当好小老师,看出他们很感兴趣,也容易把读错的音节矫正过来,上台教的孩子有时一个音都不会读错,这样自然就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称赞:“某某小老师,你真棒!”而小老师则笑盈盈地回到座位上。
(二)老师幽默纠错法
本学期孩子们进入习作启蒙阶段,第一单元习作是写“我的课余生活”,有的孩子写课余时间洗衣服,他们在文章中写道:我拿了一个“盘子”,再拿上洗衣粉和脏衣服……很显然,孩子把“盆子”写成了“盘子”,这是由于孩子们把韵母“en”与“an”的音分不清造成的。我在评讲习作时,找出了一篇代表性的习作在全班念,当我重读“拿盘子洗衣”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笑了。我用手比了比盘子的大小,问:“盘子可以洗衣服吗?”孩子们都摇头,明白了读错音导致写错字而造成的笑话。还有一次,一位孩子用“喜欢”造句:我喜欢吃皮果。我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并让同学们读,接着我问学生:“皮果”可以吃吗?并问造句那个同学:“你吃过用什么皮做的‘皮果’?”同学们直摇头,都知道了应写成“苹果”。同时,我给学生强调,韵母一定要读准,“pí”与“píng”要分清。
彝族孩子读音中的错误随处可见,老师只要善于细心去发现,有意识地矫正,孩子们的进步是明显的。
四、明确语音矫正中的课堂针对性
(一)课前细心地“查”
我在教学中,对彝族孩子的语音矫正以每篇课文为基准,备课时,我对每篇文章的字音都会作充分的分析,预测孩子们易错的读音,在文中标上记号,授课时便于重点矫正,以提高课堂教学中语音矫正的针对性。
(二)课中着重地“盯”
上课时,对于学生易错读的音节,教师重点范读,并注意“盯”,让学生反复读,“开火车”读,让彝音重的学生“单读”。错误明显又严重的则单独教读,个别矫正。对出现的错误类型,要给学生讲清错误的原因。如“龙”与“罗”,学生就是把韵母“ang”与“uo”读不准、分不清的结果,要引领学生找准发音部位,懂得发音方法,这样每节课的读音问题会及时得到解决。
(三)课后加强“练”
教学结果显示,每篇课文孩子们都会出现一些错误的读音,长期累计,那是不计其数,所以,我分单元作了记录,并按序排列在后面的黑板上或墙报上,每天早读课练习读一遍。罗列时,为了让孩子们牢记,我把易混淆的读音用对比组词的形式展现出来,如○1“山”上山的山,“沙”沙子的沙;○2“牙”牙齿的牙,“羊”山羊的羊……这样反复的对比朗读,学生会更容易记住。
总之,彝族小学生的语音矫正是一项细心而又长期的工作,只要教师们细心发现,重点指导,反复训练,加强教学中的趣味性与针对性,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悟性的增强,彝族孩子的语音也会逐渐趋于标准化。
- 【发布时间】2018/5/3 16:40:06
- 【点击频次】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