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 情感教育;语文教学;情境导入;链接生活 ;
【正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体验和情感挖掘,在教学活动中充分的利用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学的忽视
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曾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这说明,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逐渐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而不是让学生仅仅获得认识的堆积及知识的积累。就小学生而言,小学阶段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起步阶段,教师的言行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他们。但是,我国现阶段基本教育大体上是“功利”而“急躁”的。孩子从未出生到高考,从父母到教育工作者,都在“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影响着每一个孩子及每一位家长,让他们的心态不再平静。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此时此刻不应该忘记教育应该是“慢的艺术”,更不应该忽略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对每个受教育者而言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往往在不断地追求在“最高效”的教育模式。在盲目追求教育的时效性的过程中,由于情感教育的无法具体量化、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成果的特点,导致了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在情感教育方面某种程度的忽视。
一般说来,语文教学所承载的各种知识,会让学生拥有对真善美、假恶丑的最原始,最直接的感悟,通过这些知识他们将获得人生的启迪、情感的升华,等等。那么,小学语文教育,应该重视学生成长中的人文情感的发展,重视学生在成长中的精神体验,不应因为情感目标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而完全抛弃。
二、情感教学方法
1.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首先,把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可视性、可听性和可操作性等多功能进行教学备课和设计,充分引起学生兴趣,比如在学习孟浩然的《春晓》时,多媒体课件上出现一系列的春天美景图片,还有小鸟的啼声、风雨声、落花声等,让学生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
其次,角色扮演。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课本上的文学作品时,可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理解,然后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出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挖掘学生潜在能力。
最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自然学生会报以感恩的心,使教学课堂有一种温馨、融洽的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2、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情感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小学课文中很多课文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为师生情感思想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无论是写人记事的,还是写景状物的,作者的感情都是客观存在的,小学生难以深刻理解。要使作者、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沟通起来,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桥梁作用。教师应该明确地、有意识地把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体验结合起来,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去拨动小学生那幼小的心弦,使他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有的课文,感情比较明显,可以从特定的思想感情入手,进行引导,通过对词句的学习,加深对思想感情的领会。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作者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一语就道破了作者的写作动机,直接表达了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有强烈的感染力。因此,在教学时,就可以抓住这个中心思想进行定向引导。例如:第一段开门见山地点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杨梅的赞美,“我爱故乡的杨梅”,其实就是爱出产杨梅的美丽的故乡。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段文字,就不难理解作者的写作本意不只是单纯地赞颂故乡的杨梅,而是在发自内心的赞美自己的故乡。如:第一句写到“细雨如丝”使杨梅得以“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这又是作者发自内心地从另一个侧面赞美家乡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这才是杨梅繁生的优势所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第三段的内容就更具体了。作者用对自己故乡的满心喜悦之情,生动具体地对家乡杨梅的形、色、味进行了透彻的描述。这一感情投入是作者对故乡的赞美和热爱的思想意境所在,他用他对自己故乡的喜爱之情打却了读者,也勾起了读者对自己故乡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学生努力掌握科学本领,将来为家乡繁荣做贡献。
有的课文可以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小珊迪》一课,一方面是小珊迪的所作所为,表现了他的诚实和善良;另一方面是通过“我”态度的转变进一步说明珊迪那美好的品质。
有的课文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有的课文可以通过对比加深印象;有的课文可以抓住景物的特点,使学生产生喜爱之情……总之,教师要依据教材,从具体的语言环境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认识人物的形象,写景状物的意义,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深化,向理情认识发展,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3、音乐导入唤醒学生的情感。
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一首满文军的《懂你》轻轻地将学生引入了亲情的氛围中,学生对于父亲的深情由此唤醒。当学生沉浸在歌曲的旋律中时,我看到那颗颗晶莹的泪珠。由此进入新课《背影》的学习,学生的情感紧紧随着文章起伏。
4.关注经典。
对于小学语文课文而言,所选编入教材的文章大多为名家名作,虽经过改编,但还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表达,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因素。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路旁的橡树》中的一段。“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段话充分体现了文中的主人尊重生命,爱护环境。
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改变语文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语文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素养,从只会教书到重教书更重育人,以适应时代要求的迫切要求。总之,语文是一门极具思想和情感内涵的工具,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由语文课的本质决定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情感教学风格,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动、净化,从而达到提高文学素养。
一、情感教学的忽视
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曾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这说明,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逐渐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而不是让学生仅仅获得认识的堆积及知识的积累。就小学生而言,小学阶段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起步阶段,教师的言行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他们。但是,我国现阶段基本教育大体上是“功利”而“急躁”的。孩子从未出生到高考,从父母到教育工作者,都在“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影响着每一个孩子及每一位家长,让他们的心态不再平静。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此时此刻不应该忘记教育应该是“慢的艺术”,更不应该忽略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对每个受教育者而言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往往在不断地追求在“最高效”的教育模式。在盲目追求教育的时效性的过程中,由于情感教育的无法具体量化、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成果的特点,导致了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在情感教育方面某种程度的忽视。
一般说来,语文教学所承载的各种知识,会让学生拥有对真善美、假恶丑的最原始,最直接的感悟,通过这些知识他们将获得人生的启迪、情感的升华,等等。那么,小学语文教育,应该重视学生成长中的人文情感的发展,重视学生在成长中的精神体验,不应因为情感目标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而完全抛弃。
二、情感教学方法
1.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首先,把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可视性、可听性和可操作性等多功能进行教学备课和设计,充分引起学生兴趣,比如在学习孟浩然的《春晓》时,多媒体课件上出现一系列的春天美景图片,还有小鸟的啼声、风雨声、落花声等,让学生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
其次,角色扮演。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课本上的文学作品时,可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理解,然后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出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挖掘学生潜在能力。
最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自然学生会报以感恩的心,使教学课堂有一种温馨、融洽的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2、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情感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小学课文中很多课文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为师生情感思想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无论是写人记事的,还是写景状物的,作者的感情都是客观存在的,小学生难以深刻理解。要使作者、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沟通起来,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桥梁作用。教师应该明确地、有意识地把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体验结合起来,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去拨动小学生那幼小的心弦,使他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有的课文,感情比较明显,可以从特定的思想感情入手,进行引导,通过对词句的学习,加深对思想感情的领会。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作者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一语就道破了作者的写作动机,直接表达了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有强烈的感染力。因此,在教学时,就可以抓住这个中心思想进行定向引导。例如:第一段开门见山地点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杨梅的赞美,“我爱故乡的杨梅”,其实就是爱出产杨梅的美丽的故乡。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段文字,就不难理解作者的写作本意不只是单纯地赞颂故乡的杨梅,而是在发自内心的赞美自己的故乡。如:第一句写到“细雨如丝”使杨梅得以“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这又是作者发自内心地从另一个侧面赞美家乡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这才是杨梅繁生的优势所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第三段的内容就更具体了。作者用对自己故乡的满心喜悦之情,生动具体地对家乡杨梅的形、色、味进行了透彻的描述。这一感情投入是作者对故乡的赞美和热爱的思想意境所在,他用他对自己故乡的喜爱之情打却了读者,也勾起了读者对自己故乡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学生努力掌握科学本领,将来为家乡繁荣做贡献。
有的课文可以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小珊迪》一课,一方面是小珊迪的所作所为,表现了他的诚实和善良;另一方面是通过“我”态度的转变进一步说明珊迪那美好的品质。
有的课文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有的课文可以通过对比加深印象;有的课文可以抓住景物的特点,使学生产生喜爱之情……总之,教师要依据教材,从具体的语言环境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认识人物的形象,写景状物的意义,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深化,向理情认识发展,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3、音乐导入唤醒学生的情感。
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一首满文军的《懂你》轻轻地将学生引入了亲情的氛围中,学生对于父亲的深情由此唤醒。当学生沉浸在歌曲的旋律中时,我看到那颗颗晶莹的泪珠。由此进入新课《背影》的学习,学生的情感紧紧随着文章起伏。
4.关注经典。
对于小学语文课文而言,所选编入教材的文章大多为名家名作,虽经过改编,但还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表达,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因素。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路旁的橡树》中的一段。“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段话充分体现了文中的主人尊重生命,爱护环境。
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改变语文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语文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素养,从只会教书到重教书更重育人,以适应时代要求的迫切要求。总之,语文是一门极具思想和情感内涵的工具,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由语文课的本质决定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情感教学风格,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动、净化,从而达到提高文学素养。
- 【发布时间】2018/5/3 16:40:51
- 【点击频次】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