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故事为孩子播下核心素养的种子
【关键词】 ;
【正文】 近一段时间有一个教育热词“核心素养”,一开始感到很陌生。通过读《未来大教育》一书和姚虎雄老师《“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什么》一文,对核心素养有了一些了解。人的核心素养是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涉及三个领域,即道德、能力、情意。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一定是具备这些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是要为他们播下核心素养的种子。在道德领域的种子是友善;能力领域的种子叫思考;情意领域的种子叫独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却找不到抓手,觉得“核心素养”是空中楼阁,不好落地。看了央视的一档节目《朗读者》,我眼前一亮。虽然叫《朗读者》,可是人们喜欢的却是朗读前的聊故事。观众通过那些曾改变主人公生命轨迹的故事而获得收获和共鸣。于是我产生了一个想法,何不用故事为孩子播下核心素养的种子。
一、用故事播下友善的种子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核心素养除了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所以,要求语文在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故事的力量恰恰在于潜移默化地把正能量传递给倾听者,看似一个小小的、浅显的故事,但是如果里面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的话,听者无形中会受到熏陶和感染。所以,每天在给孩子们选故事的时候,除了考虑到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还要考虑到这个故事中所蕴含的道德素养,让孩子们听了故事后有一定的感悟。通过一个个亲情故事、美德故事、感恩故事、哲理故事,在不知不觉中感染学生。在孩子的道德土壤里悄悄埋下一些善良的种子,以期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用故事播下思考的种子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起源于思考。高质量学习的奥秘,就是高质量地思考;高质量教学的奥秘,就在于如何激励学生越来越多地思考、越来越深入地思考、越来越发散地思考……困惑、怀疑、不确定性,成为学习的状态;质疑、反思、不从众,成为学习的灵魂。我曾经给孩子们讲过一个小故事,题目是《被斥责的勤奋》。讲的是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奠基人卢瑟福斥责他一个整天埋头做实验的学生。他说,很多时候人们宁可让岁月淹没在仿佛很有价值的忙碌中,却极不情愿地拿出时间进行思考,以至于思维总是在低水平的层次上徘徊,最终一无所获。卢瑟福最后深情地强调说:“如果说智慧是创造的源泉,那么思考便是智慧的起点。”孩子们听完这故事,对思考虽然只是朦胧的认识,但是一颗思考的种子,已住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三、用故事播下独立的种子
姚虎雄老师在《“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什么》一文中谈到:“一个人没有了独立人格,沦为他人的附属品,也就失去了作为‘人’的大部分意义。独立意识薄弱,独立精神稀缺,独立能力差劲,心理脆弱,没有承受挫折的勇气,都与‘独立’的缺失有关。每个人生来都不缺乏独立的基因,但是每个人的‘独立’都有可能被‘依附’所收买。”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人一定要学会独立。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鹰的故事。
一只母鸡捡到一只鹰蛋,把它带回去和自己的蛋一起孵,小鸡和鹰一起成长,鸡妈妈待它视同己出。一天,一猎人经过,一眼就看出了那只鹰,虽然那只鹰走路和觅食的神态已经和小鸡差不多了。
猎人对鸡妈妈说:“这是一只鹰呀,你应当让它成为真正的鹰!”
鸡妈妈说:“它是我的孩子。”
猎人对鹰说:“你是一只鹰呀!”
鹰说:“你弄错了,我是一只鸡。”
于是猎人把小鹰带到一个小土堆上,把小鹰举高,然后撒手,小鹰扑棱棱落在地上,然后迈开母鸡般四平八稳的步子。
猎人有些失望,但还是把小鹰带到更高的土堆上,把小鹰举高,然后撒手,小鹰扑棱棱又落在地上,还是迈开母鸡般四平八稳的步子。
猎人有些遗憾,但他说:“我们再试一次!”于是猎人把小鹰带到悬崖边,对小鹰说:“这次就看你的造化了!”说完把小鹰举高,然后撒手,小鹰扑棱棱直掉下去,突然,快要着地时,小鹰奋力地扑闪自己的翅膀,扇动着,扇动着,终于,小鹰飞了起来,像一只真正的鹰!
猎人欣慰地笑了。
从这个故事中,孩子们知道小鹰能成为一只真正的鹰,是因为他不再依赖母鸡,而是独立地去拼搏。这样就在孩子的心里播下了独立的种子。
中国人喜欢形象思维,不管是我们的《三字经》、《论语》还是我们的四大名著都是在讲述一个个故事。当然我们也是听着一个个故事成长起来的。因此我坚持每天给孩子们讲故事,并引导孩子自己讲故事。我开辟了故事电台,并通过评选故事大王等平台激励孩子们参与到讲故事的行列。要讲好一个故事,需要孩子进行大量阅读,阅读后对故事进行筛选,然后将筛选的故事加以理解,最后才能通过自己的语言把故事生动地讲述给别人听。整个过程,不单是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整个过程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再加上老师的引导,慢慢的,学生会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取舍能力,核心素养的种子在不知不觉中发芽。通过一个个故事,我仿佛看到了一颗颗闪耀的星星,正朝着自己生命成长的轨迹前行。
一、用故事播下友善的种子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核心素养除了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所以,要求语文在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故事的力量恰恰在于潜移默化地把正能量传递给倾听者,看似一个小小的、浅显的故事,但是如果里面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的话,听者无形中会受到熏陶和感染。所以,每天在给孩子们选故事的时候,除了考虑到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还要考虑到这个故事中所蕴含的道德素养,让孩子们听了故事后有一定的感悟。通过一个个亲情故事、美德故事、感恩故事、哲理故事,在不知不觉中感染学生。在孩子的道德土壤里悄悄埋下一些善良的种子,以期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用故事播下思考的种子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起源于思考。高质量学习的奥秘,就是高质量地思考;高质量教学的奥秘,就在于如何激励学生越来越多地思考、越来越深入地思考、越来越发散地思考……困惑、怀疑、不确定性,成为学习的状态;质疑、反思、不从众,成为学习的灵魂。我曾经给孩子们讲过一个小故事,题目是《被斥责的勤奋》。讲的是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奠基人卢瑟福斥责他一个整天埋头做实验的学生。他说,很多时候人们宁可让岁月淹没在仿佛很有价值的忙碌中,却极不情愿地拿出时间进行思考,以至于思维总是在低水平的层次上徘徊,最终一无所获。卢瑟福最后深情地强调说:“如果说智慧是创造的源泉,那么思考便是智慧的起点。”孩子们听完这故事,对思考虽然只是朦胧的认识,但是一颗思考的种子,已住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三、用故事播下独立的种子
姚虎雄老师在《“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什么》一文中谈到:“一个人没有了独立人格,沦为他人的附属品,也就失去了作为‘人’的大部分意义。独立意识薄弱,独立精神稀缺,独立能力差劲,心理脆弱,没有承受挫折的勇气,都与‘独立’的缺失有关。每个人生来都不缺乏独立的基因,但是每个人的‘独立’都有可能被‘依附’所收买。”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人一定要学会独立。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鹰的故事。
一只母鸡捡到一只鹰蛋,把它带回去和自己的蛋一起孵,小鸡和鹰一起成长,鸡妈妈待它视同己出。一天,一猎人经过,一眼就看出了那只鹰,虽然那只鹰走路和觅食的神态已经和小鸡差不多了。
猎人对鸡妈妈说:“这是一只鹰呀,你应当让它成为真正的鹰!”
鸡妈妈说:“它是我的孩子。”
猎人对鹰说:“你是一只鹰呀!”
鹰说:“你弄错了,我是一只鸡。”
于是猎人把小鹰带到一个小土堆上,把小鹰举高,然后撒手,小鹰扑棱棱落在地上,然后迈开母鸡般四平八稳的步子。
猎人有些失望,但还是把小鹰带到更高的土堆上,把小鹰举高,然后撒手,小鹰扑棱棱又落在地上,还是迈开母鸡般四平八稳的步子。
猎人有些遗憾,但他说:“我们再试一次!”于是猎人把小鹰带到悬崖边,对小鹰说:“这次就看你的造化了!”说完把小鹰举高,然后撒手,小鹰扑棱棱直掉下去,突然,快要着地时,小鹰奋力地扑闪自己的翅膀,扇动着,扇动着,终于,小鹰飞了起来,像一只真正的鹰!
猎人欣慰地笑了。
从这个故事中,孩子们知道小鹰能成为一只真正的鹰,是因为他不再依赖母鸡,而是独立地去拼搏。这样就在孩子的心里播下了独立的种子。
中国人喜欢形象思维,不管是我们的《三字经》、《论语》还是我们的四大名著都是在讲述一个个故事。当然我们也是听着一个个故事成长起来的。因此我坚持每天给孩子们讲故事,并引导孩子自己讲故事。我开辟了故事电台,并通过评选故事大王等平台激励孩子们参与到讲故事的行列。要讲好一个故事,需要孩子进行大量阅读,阅读后对故事进行筛选,然后将筛选的故事加以理解,最后才能通过自己的语言把故事生动地讲述给别人听。整个过程,不单是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整个过程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再加上老师的引导,慢慢的,学生会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取舍能力,核心素养的种子在不知不觉中发芽。通过一个个故事,我仿佛看到了一颗颗闪耀的星星,正朝着自己生命成长的轨迹前行。
- 【发布时间】2018/5/3 16:50:32
- 【点击频次】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