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蒋 影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程家集学区张老庄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过程,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智力,形成良好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新课程的理念,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没有学生真正的发展,课程改革是无效的改革。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是每位教师都应该深入探索和研究的重要问题。下面笔者简要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以兴趣为起点,“沸腾”课堂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潜伏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
  例1:把长方形ABCD(如图1)沿对角线折起来,形成如图2的情况。求∠1、∠2的度数。






  师生共同合作探究分析:长方形ABCD的四个角都是900,∠CDB=320,所以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可以计算出∠CBD=1800-320-900=580,而∠CDB=∠ABD=320,所以可以计算出∠1=580-320=260;再根据平角是1800,可计算∠2=1800-(1800-∠1-900)=1800-640=1160。
  二、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参与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教师要当好导演,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课堂结构,引导学生围绕课堂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维和实践,把思维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实践能力。让学生登上课堂教学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舞台的主角。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而教师更加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从面向全体到关注个体,最终实现教学优化。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由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例2:有3台拖拉机3天耕地90公顷,照这样计算,5台拖拉机6天能耕地多少公顷?
  解:(1)1台拖拉机1天耕地多少公顷?90÷3÷3=10(公顷)
  (2)5台拖拉机6天耕地多少公顷?10×5×6=300(公顷)
  列成综合算式90÷3÷3×5×6=10×30=300(公顷)
  答:5台拖拉机6天耕地300公顷。
  三、以语言为工具,激情引趣
  课堂教学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所以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他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要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就必须研究数学课堂的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要准。数学教学的语言不能模棱两可,要准确无误,不能是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语言要有准确性、逻辑性、科学性。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并富有感染力。幽默是语言的较高境界,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通俗易懂。把教条的传授知识生动化,可以激活课堂气氛,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有助于学生积极思维,开动脑筋。教师语言要精。语言精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用最简练的语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教师的语言要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兴趣和思考,激励学生主动去探求未知领域。
  例3:某种商品,甲店的进货价比乙店的进货价便宜10%,甲店按30%的利润定价,乙店按20%的利润定价,结果乙店的定价比甲店的定价贵6元,求乙店的定价。
  解:设乙店的进货价为1,则甲店的进货价为:1-10%=0.9
  甲店定价为:0.9×(1+30%)=1.17,乙店定价为:1×(1+20%)=1.20
  由此可得,乙店进货价为:6÷(1.20-1.17)=200(元)
  所以乙店定价为:200×1.2=240(元)
  答:乙店的定价是240元。
  像这样在经常性的合作交流中,能够提升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动手实践,在实际操作探索中解决数学问题。
  四、以实践为主线,激发动机
  人的认知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前可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联系生活实际,提炼数学知识,数学研究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形,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生活中去提炼数学知识,在回到书本上来。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内化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
  例4:仓库里有化肥940袋,两辆汽车4次可以运完,已知甲汽车每次运125袋,乙汽车每次运多少袋?
  第一种方法:求出甲乙两车一次共可运的袋数,再减去甲车一次运的袋数,即是所求。
  940÷4-125=110(袋)
  第二种方法:从总量里减去甲汽车4次运的袋数,即为乙汽车共运的袋数,再除以4,即是所求。
  (940-125×4)÷4=110(袋)
  第三种方法:设乙汽车每次运袋,可列出方程940÷4-x=125
  解方程得:x=110
  第四种方法:设乙汽车每次运袋,依题意得(125+x)×4=940
  解方程得:x=110
  答:乙汽车每次运110袋。
  经常像这样对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方法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规范的解题习惯,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五、以反馈为引线,反思教学
  反馈原理指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可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师生双方都需要从对方那里得到反馈信息,以便做好“教”与“学”的工作。师生间的这种信息交流和反馈,不仅仅指知识方面,同时也包括了情感方面,通过不断反馈,教师将对数学和数学教学的情感转移给学生,学生则将对数学和数学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因此,做好反馈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师通过反馈掌握情况,找出差距,改进教法,提高质量。
  国内外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包括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成效、解答问题的正确与错误、以及学习成绩的好坏等等,均可激发起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
  例5:甲乙两班共90人,甲班比乙班人数的2倍少30人,求两班各有多少人?
  解:第一种方法:设乙班有x人,则甲班有(90-x)人。
  找等量关系:甲班人数=乙班人数×2-30人。于是可列方程:
  (90-x)=2x-30
  解方程得:x=40,从而知:90-x=50
  第二种方法:设乙班有x人,则甲班有(2x-30)人。于是可列方程:(2x-30)+x=90
  解方程得:x=40,从而得知:2x-30=50
  答:甲班有50人,乙班有40人。
  学生学习数学不但要弄清课堂所提的问题,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知道如何运用课堂上所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周围的事物,理解并处理有关问题,使所学知识成为与生活和社会有密切联系的内容,真正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用之于生活”。在这方面,教师要自觉地做学生“用数学”的引导者。
  六、以有效串联为手段,融会贯通
  数学就其学科特点而言,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谨的思维,有效串联教学就是把几个知识点通过一条线将其“有效串联”起来,进行专题分析,教学求证,和过程反思,这样学生从直观上也比较容易掌握这些知识点,而且由于这些知识点的引出有一定联系,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也会更透彻,从而使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于数学本质意义上。既然是知识点的有效串联,就意味着所有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主线”的,就像是一棵大树的树干,不是杂乱无章的,这就要求教师的问题设计应具有一些共性,一般都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而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解决这一连串的数学问题,知识点的串联教学要求教师的预设必须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切入点,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分层递进。
  例6:甲乙两班共90人,甲班比乙班人数的2倍少30人,求两班各有多少人?
  解法一:设乙班有x人,则甲班有(90-x)人。
  找等量关系:甲班人数=乙班人数×2-30人。
  列方程:90-x=2x-30
  解方程得:x=40,从而知:90-x=50
  解法二:设乙班有x人,则甲班有(2x-30)人。
  列方程:(2x-30)+x=90
  解方程得:x=40,从而得知:2x-30=50
  答:甲班有50人,乙班有40人。
  在课堂上,如果发现有同学提出另一种方法解答,我们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七、以练习为手段,检测巩固知识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境。课堂练习要设计得精彩有趣,教学中教师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降低习题的坡度,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时可适当选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有点情节又贴进学生生活经验以及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题目,通过少量的趣题和多种形式的题目,使学生变知之为乐知。
  例7:有一个三角形树林,顶点上有1棵树,以下每排的树都比前一排多1棵,最下面一排有5棵树。这个树林一共有多少棵树?
  解法一:1+2+3+4+5=15(棵)
  解法二:(5+1)×5÷2=15(棵)
  答:这个三角形树林一共有15棵树。
  教师经常引导学生对本堂课所涉及的数学问题进行自觉反思,逐渐明确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哪些问题是无关紧要的,使之更贴近学生所学数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总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很多,不是几句话就能够涵盖的。但只要我们教师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方法,教学有艺术,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发布时间】2018/6/2 11:12:01
  • 【点击频次】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