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实践活动探究
【关键词】 课堂实践活动;激发兴趣;把握难度;
【正文】心理学研究认为,有目的地让儿童进行操作活动进行实践活动,是符合儿童思维的认识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让儿童用操作学具或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动手活动,可以帮助儿童理解,并建立清楚的表象,进而培养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数学课堂中的实践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动手活动,是学生探究新知的重要方式之一,已有越来越多的老师采用这种方式。
其实在课堂中的实践活动并不是每位老师都能做的很到位,如何能把课堂实践活动做好就成为我们的问题。下面让我们用对照案例找到其中的不同。
一、课堂实践活动的概念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是:以活动课为阵地,用有趣的内容吸引学生,寓教于乐,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欲望;用实践的形式锻炼学生,寓教于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才能;用数学的思想熏陶学生,寓教于思,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水平。新课标也将数学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堂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创设情境、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在新知的教学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二)引导实践、总结规律、寓教育乐
“实践出真知”,数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移一移,看一看,想一想,形成丰富的感性材料,再经过大脑加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伪存真地辩证分析,发现其中的奥秘,总结出规律,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很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独立思考并能一起合作探究,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通过个人的或大家的智慧解决问题。老师教给学生的是一种能力而不是问题的答案。教学中教师的作用重在于“导”,具体应体现在启发、点拨、设疑和解惑上。能让学生先说的尽可能让学生说,能让学生操作的尽可能让学生操作,能让学生讨论的尽可能让学生讨论,力求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三、教学案例及分析
案例1:一年级第九章《统计》教学片段
师:老师这里有许多的小动物的照片,你们想看吗?
生:想。
师:要看可以,但看过后要说出你看到了哪几种小动物?他们各有多少只?
生(兴趣高亢):好!
教师开始放幻灯片。(学生开始时很仔细,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尴尬表情的学生越来越多)
师:谁来说一说有几种小动物?它们分别有多少只?(举手的学生很少,而且回答的结果也各不相同)
生(轻声):真的太快了!到后来我们就记不住了。
师:如果就这么快,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呢?(部分学生开始与旁边的同学窃窃私语)你们可与同桌同学商量一下。
生1:可以两个人合作,一个人数,一个人记。
生2:多几个人,每个人记一种小动物的数量。
……
师:一个人既要记动物的种类又要记动物的数量确实很难。你们可以与同桌合作用你们觉得比较好的方法来记,再试一次,看能不能记住。
(同桌的学生开始商量分工)
分析:在此案例中适于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不自觉地走进设计好的情境中去,只有当学生萌生了需要帮助的动机时后面进行的实践活动才能起到最大的作用。在学生想记又记不起来时,老师偏说:“如果就这么快,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清楚呢?”一句话激起了学生的动机。在这样的动机支配下活动的效果可想而知。
案例2:三年级第三单元《统计》教学片段
“你想了解老师吗?”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统计图中的信息来了解。在投影上出示一张画有条形统计图的较大的纸(投影上显示不下),创设一个矛盾的情景,从而引出把纸下面的一部分折起来,为正式教学起始格与其他格不同的统计图做铺垫。
?以教材中的身高这一素材为探究内容,让学生在空白的条形统计图中画一画。教师准备一张很长的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在画和比较中体会以1当10、当20的条形统计图虽然能画的下,但是互相之间的差距不大,无法清除、直观的看出学生的高矮。而以一当一虽能看出高矮来,但又太长了。在比较中让学生思考,得出引导学生理解画图时,可以在起始格上用折线来表示“折”的过程。
分析:探究时间太长,难度过高。三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弱,在空白统计图中画以1当10、当20的统计图,占用大量的时间,而且学生始终受到原有数据的影响,从自己所画的图中很难发现条形统计图上各个数据间格子高低相差不大,难度高。因此,对于后面的教学、数据的分析只能一语带过。
从案例2中,我们得到教训:教学活动的组织,要找准起点。活动的开展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设计、组织数学实践活动。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设计、组织数学实践活动,学生才有条件、有能力参与,才会有获取知识、探索规律的信心和兴趣。
实践活动的安排,要注意顺序和时间的问题。数学实践活动的安排顺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符合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要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案例2中,课堂的探究时间过长导致了后面知识的一语带过。数学活动重复或难易顺序不当,影响数学活动的效果。课前,老师要切实考虑各项数学活动的时间安排,要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大多数的学生能基本完成。
在这两个案例中同为统计的内容,但却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案例1的成功在于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让孩子们不自觉的进入到课堂中来,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课堂活动进展顺利。案例2的失败之处在于老师根本没有摸清楚孩子的接受情况,从而课堂的探究效果不理想,使得探究时间过长,后面的知识只能一语带过。
四、建议
(一)把握契机激发趣
学生总是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学习,而他们的注意力往往带有明显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操作时,总是被那些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吸引着。所以老师要找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或情景用他们的兴趣把他们引入课堂。例如:执教“平移和旋转”时,用“动画”呈现生活中的运动形式,让学生欣赏、观察并用动作模仿物体的运动形式。
(二)操作要适时、适量和适度
适时就是要注意把握好时机,当学生想知道但又不知、似懂非懂时,用学具摆一摆,就会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适量是指要控制使用的次数,活动的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适度就是当学生的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要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表象基础上抽象概念,掌握火候,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认真深入研究教材是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的必要条件,是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的基础。不仅仅是把握教材的体系、结构、内容、重点与难点,还要认识把握教材内容蕴含的教育因素、数学思想方法,把握教学内容展开体现怎样的知识形成过程、教学内容展开体现了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对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的教学用书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将对每位老师有很大帮助。
(四)提高自身数学修养。
数学专业知识丰富,才能正确把握教科书的内容、结构、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科学、准确驾驭教学内容。
实践活动,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枯燥的数学训练富有实际意义、充满活力与情趣,使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素材融入具体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加深对数学只是的理解,更好掌握数学技能,同时体验数学方法,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对数学产生更浓的兴趣。学生获得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更用力与提高学生学号数学的信心,更用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毛亚峰. 对数学课中动手操作的理性思考
[2]李淑文. 史宁中 日本小学数学新学习指导要领述评
[3]刘玉珠. 小学数学考试评价的几种策略
[4]姚爱云. 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5]斯苗. 如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其实在课堂中的实践活动并不是每位老师都能做的很到位,如何能把课堂实践活动做好就成为我们的问题。下面让我们用对照案例找到其中的不同。
一、课堂实践活动的概念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是:以活动课为阵地,用有趣的内容吸引学生,寓教于乐,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欲望;用实践的形式锻炼学生,寓教于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才能;用数学的思想熏陶学生,寓教于思,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水平。新课标也将数学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堂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创设情境、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在新知的教学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二)引导实践、总结规律、寓教育乐
“实践出真知”,数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移一移,看一看,想一想,形成丰富的感性材料,再经过大脑加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伪存真地辩证分析,发现其中的奥秘,总结出规律,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很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独立思考并能一起合作探究,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通过个人的或大家的智慧解决问题。老师教给学生的是一种能力而不是问题的答案。教学中教师的作用重在于“导”,具体应体现在启发、点拨、设疑和解惑上。能让学生先说的尽可能让学生说,能让学生操作的尽可能让学生操作,能让学生讨论的尽可能让学生讨论,力求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三、教学案例及分析
案例1:一年级第九章《统计》教学片段
师:老师这里有许多的小动物的照片,你们想看吗?
生:想。
师:要看可以,但看过后要说出你看到了哪几种小动物?他们各有多少只?
生(兴趣高亢):好!
教师开始放幻灯片。(学生开始时很仔细,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尴尬表情的学生越来越多)
师:谁来说一说有几种小动物?它们分别有多少只?(举手的学生很少,而且回答的结果也各不相同)
生(轻声):真的太快了!到后来我们就记不住了。
师:如果就这么快,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呢?(部分学生开始与旁边的同学窃窃私语)你们可与同桌同学商量一下。
生1:可以两个人合作,一个人数,一个人记。
生2:多几个人,每个人记一种小动物的数量。
……
师:一个人既要记动物的种类又要记动物的数量确实很难。你们可以与同桌合作用你们觉得比较好的方法来记,再试一次,看能不能记住。
(同桌的学生开始商量分工)
分析:在此案例中适于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不自觉地走进设计好的情境中去,只有当学生萌生了需要帮助的动机时后面进行的实践活动才能起到最大的作用。在学生想记又记不起来时,老师偏说:“如果就这么快,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清楚呢?”一句话激起了学生的动机。在这样的动机支配下活动的效果可想而知。
案例2:三年级第三单元《统计》教学片段
“你想了解老师吗?”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统计图中的信息来了解。在投影上出示一张画有条形统计图的较大的纸(投影上显示不下),创设一个矛盾的情景,从而引出把纸下面的一部分折起来,为正式教学起始格与其他格不同的统计图做铺垫。
?以教材中的身高这一素材为探究内容,让学生在空白的条形统计图中画一画。教师准备一张很长的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在画和比较中体会以1当10、当20的条形统计图虽然能画的下,但是互相之间的差距不大,无法清除、直观的看出学生的高矮。而以一当一虽能看出高矮来,但又太长了。在比较中让学生思考,得出引导学生理解画图时,可以在起始格上用折线来表示“折”的过程。
分析:探究时间太长,难度过高。三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弱,在空白统计图中画以1当10、当20的统计图,占用大量的时间,而且学生始终受到原有数据的影响,从自己所画的图中很难发现条形统计图上各个数据间格子高低相差不大,难度高。因此,对于后面的教学、数据的分析只能一语带过。
从案例2中,我们得到教训:教学活动的组织,要找准起点。活动的开展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设计、组织数学实践活动。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设计、组织数学实践活动,学生才有条件、有能力参与,才会有获取知识、探索规律的信心和兴趣。
实践活动的安排,要注意顺序和时间的问题。数学实践活动的安排顺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符合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要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案例2中,课堂的探究时间过长导致了后面知识的一语带过。数学活动重复或难易顺序不当,影响数学活动的效果。课前,老师要切实考虑各项数学活动的时间安排,要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大多数的学生能基本完成。
在这两个案例中同为统计的内容,但却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案例1的成功在于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让孩子们不自觉的进入到课堂中来,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课堂活动进展顺利。案例2的失败之处在于老师根本没有摸清楚孩子的接受情况,从而课堂的探究效果不理想,使得探究时间过长,后面的知识只能一语带过。
四、建议
(一)把握契机激发趣
学生总是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学习,而他们的注意力往往带有明显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操作时,总是被那些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吸引着。所以老师要找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或情景用他们的兴趣把他们引入课堂。例如:执教“平移和旋转”时,用“动画”呈现生活中的运动形式,让学生欣赏、观察并用动作模仿物体的运动形式。
(二)操作要适时、适量和适度
适时就是要注意把握好时机,当学生想知道但又不知、似懂非懂时,用学具摆一摆,就会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适量是指要控制使用的次数,活动的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适度就是当学生的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要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表象基础上抽象概念,掌握火候,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认真深入研究教材是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的必要条件,是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的基础。不仅仅是把握教材的体系、结构、内容、重点与难点,还要认识把握教材内容蕴含的教育因素、数学思想方法,把握教学内容展开体现怎样的知识形成过程、教学内容展开体现了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对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的教学用书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将对每位老师有很大帮助。
(四)提高自身数学修养。
数学专业知识丰富,才能正确把握教科书的内容、结构、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科学、准确驾驭教学内容。
实践活动,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枯燥的数学训练富有实际意义、充满活力与情趣,使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素材融入具体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加深对数学只是的理解,更好掌握数学技能,同时体验数学方法,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对数学产生更浓的兴趣。学生获得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更用力与提高学生学号数学的信心,更用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毛亚峰. 对数学课中动手操作的理性思考
[2]李淑文. 史宁中 日本小学数学新学习指导要领述评
[3]刘玉珠. 小学数学考试评价的几种策略
[4]姚爱云. 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5]斯苗. 如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 【发布时间】2018/6/2 11:12:37
- 【点击频次】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