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如何在物理课堂上积极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

 

【作者】 叶胜新

【机构】 甘肃省永昌县第四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现行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互动”从狭义上来讲,指在一定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况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的课,老师“千呼万唤”,学生远远不“动”;老师又哄又奖,只有少数学生“动”;要不就是课堂闹哄哄,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清楚,或者发言的在发言,而听发言的急于起来发言,根本就没有听别人的发言,而起来发言的又说到另一边去了。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避免互动的形式化,保证互动的过程和质量,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改变课堂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通过观察、比较、实验探求产生课堂互动低效的根本原因,寻找解决该问题的最佳对策,力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为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做好准备。我认为构建有效师生互动方式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构建积极、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
  在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沟通平台的基础上,教师要努力创建“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师生进行有效互动提供保障。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帮助者,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创建适合学生参与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充分进行互动和交流提供机会。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如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的教具、语言的激励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建“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回答问题争先恐后,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他们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教师设计教学的核心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和学生的个性的发展,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地投入到有效的师生互动中来。在课堂上教师积极创建“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积极进行交流,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自然而然,学生就把交流当成一种习惯,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确保“互动”实效
  由于学生的自制力和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所以要真正发挥互动的作用,就必须加强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帮助的作用。
  1、教师要把握好“互动”的时间,保证时间分配的合理性。
  如果教师给学生交流时间仓促,交流不够充分,就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长此下去,多数学生得不到锻炼,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是逐步丧失互动的积极性。如果给学生交流互动时间过长,容易造成“跑题”现象,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
  2、教师要适时、适度调控,保证“互动”的有序性。
  在学生互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并观察各小组的讨论交流,及时发现互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小组互动学习活动开展的非常顺利,教师要及时表扬;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查他们完成的质量;发现小组内角色分工不清,讨论混乱无序时,教师要耐心讲解,帮助学生明确角色,尽快进入有效的讨论;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将学生引回到学习目标中来;讨论受阻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和途径;如果学生讨论时找到了本节课要求深入理解的问题,教师便可以拿出来供全班同学思考、讨论,引导各小组关注该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否则互动学习就会处于无序状态,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教师充分发挥“非语言互动”“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作用。
  互动包括认知互动和情感互动。认知互动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语言互动行为,即教师往往将教育内容外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显性语言,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清晰而明确地引领学生,学生也往往通过语言来表达其接受教育的信息。这种对话对实现课堂教学互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非语言互动行为是指教师通过眼神、面部表情、手势等和学生进行的情感互动,同样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教师的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满意的手势,都会引起学生的震撼,引发强烈的共鸣,激发起成功欲。因此,师生双方在语言互动的同时,还要借助其他非语言手段进行情感交流。这种春雨“润物细无声”的交流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4、教师要引导“互动”中发生“化学变化”,保证互动在深层次上进行。
  我们目前的课堂互动中浅层次互动较多,深层次互动较少。甚至还存在“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很热闹,实际上,此为“物理变化”,而非“化学变化”,既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还常看到,在学生的质疑和答疑中,跳不出课本的框框,多雷同与重复,缺乏激烈的辩论和新意,少见强烈的反驳,所有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像一条潺潺溪流在前进,没有大海似的潮起潮落,波浪翻涌,也就是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为保证“互动”在深层上进行,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1)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质疑。当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之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加以点拨,变换质疑问难思维的角度,并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独自的见解,从中培养他们能在复杂的条件下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加大开放教学力度,通过教学问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促进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得到深化。
  5、备课时多些“问题预设”,减少“互动”中的突发事件。
  在互动的课堂上,由于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老师事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有时会令老师感到尴尬,甚至把时间浪费到了处理突发事件上,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备课时多一些“问题预设”,做到防患于未然,以免在课堂上束手无策。既然是预设,就不可能知道学生会在课堂提出什么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细心研读教材,从学生的角度去设想问题。要想把“问题预设”做好,必须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把教材吃透,尽量想到学生会在什么地方提出什么问题。二是要研究学生心理,经常和学生沟通,做到知己知彼。三是对问题预设中的问题,如果自己也不太清楚,要及时向其他教师请教或上网查询。四是对于课堂上学生发现的新问题,要记录下来,课后写进课后反思,做好这方面的积累。
  三、关注每一个学生,也是构建有效互动的必要条件
  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知识水平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自然有所不同。有时,教师追求课堂教学效率,会经常与那些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善于交流的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而对于那些不善言辞的学生或学困生关注较少,这种状况的出现不利于师生互动,甚至会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障碍。教育心理学认为,学困生同样有进取心,让他们获得某一种成功,设法满足他们的成功欲,不仅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勇气,还可以激起他们对更大成功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这种积极肯定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减少胆怯心理,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去。只有教师真正关注这样的学生,平时多给予他们关爱和鼓励,交流中多给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让他们有开口的机会,提高他们说话的勇气。对口语表达不流畅的学生,教师要有充分的耐心,允许他们说错,并适当降低标准,让他们由易到难,逐渐参与到师生互动合作中来;同时,教师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一点点建立起自信心,产生上进的动力,进而喜欢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形成良好的师生情感交流的氛围。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善于创建“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关注每一个学生,就能充分发挥有效师生互动这一教学方式的作用,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 【发布时间】2018/6/2 11:13:35
  • 【点击频次】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