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疑存在的问题和策略初探
【关键词】 高中生物;课堂设疑;问题;策略 ;
【正文】一、问题的提出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究才能知其理”。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可见设疑在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生物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提炼和展示的过程,它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更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而课堂提问方式是指教师提出问题方式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课堂提问方式。课堂上精巧的提问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还能培养学生学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尤其要注意把握提问的尺度,讲究提问的艺术,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二、课堂设疑中存在的问题
1.问题设置太多
有些教师在课堂设疑时只求数量、忽略质量。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对教材和学生状况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的交流上。设疑过多,使得学生无法充分思考,降低教学效果。一位高中生物教师在上“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与合作”时,一节课十几个问题的“满堂问”,细胞器有哪些?叶绿体是什么颜色?有哪些功能?线粒体有什么功能?内质网有什么功能?……“做秀”式的一问一答,课堂上出现了一种虚假的“繁荣”现象。
2.问题设置过程太复杂
有些问题创设,由于干扰信息过多,背景复杂,同内容之间不够贴切,或者是情境与教学内容无关,或者是情境偏离了教学内容,从而大大降低课堂效率。
3.问题设置过于牵强
有些教师设疑时问题内容与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匹配。如一位教师在引入植物生命活动调节这个内容时,问学生如果有一个球向你飞过来,那你会怎样反应。然后花了五分钟讲解动物如何调节,最后话锋一转说今天就来学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让学生不知所措。
有些教师将提问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在课堂中如果发现某学生不专心,便突然发问“××,老师刚刚说了什么?”等,问题的提出对教学本身和其他同学而言没有实际帮助,仅仅为了规范课堂纪律而问。这反而可能导致课堂氛围不融洽。
4.问题设置没有适应学生的变化
有的评优课的问题设置可能适合自己那里的学生,但换个地方的学生就不一定适合。明明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设计,但因为对象不同,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差异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课堂中设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用好了让课堂如虎添翼。但是,任何好的教学手段都必须与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相适应,才能发挥它的功效。
三、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1.紧扣教学目标,设疑于教学重点、难点处
高中生物课堂中提问的内容要紧扣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达到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提问的内容要有启发性,通过对问题的解答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思维凝聚在教学的重难点上,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巧妙设疑就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理解难点。比如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以及复原实验的教学中,在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后进行回答:①.为什么植物会发生质壁分离?什么情况下植物会发生质壁分离?分离后的细胞怎样能让它复原?②把外界溶液换成0.5g/ml的蔗糖溶液与该实验看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如果换成0.3g/ml的KNO3溶液呢?整个过程是在教师的步步设疑、循循善诱下,通过学生阅读思考、相互讨论中进行有的,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重点、难点处设疑,可以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合理设计层次,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
提问时要讲究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把学生引进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尤其在习题分析时有层次的提问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如例题:将用3H标记的尿嘧啶引入某类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然后设法获得各种结构,其中最可能表现出放射性的一组结构有哪些?(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和叶绿体;讲解习题后可以让学生思考①将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引入某类绿色植物细胞内,然后设法获得各种结构,其中最可能表现出放射性的一组结构有哪些?(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②将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引入某类动物细胞内,然后设法获得各种结构,其中最可能表现出放射性的一组结构有哪些?(细胞核和线粒体);③将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引入某类动物细胞内,然后设法获得各种结构,其中最可能表现出放射性的一组细胞器有哪些?(线粒体)
“变式”是对问题的变换样式,“变式”的目的是转换问题的呈现情境和样式,以使其与学生所构建的认知结构相接近,为知识的迁移和问题的解决找到合适的途径和方法。
3.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注重问题准确性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生物课堂中应培养学生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出现“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状态,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1)因果设疑
生物课堂中教师应发掘知识内部的因果关系和内在的必然联系并进行设疑。例如:在讲“光合作用”一节时,这样设疑:光合作用为什么能够在叶绿体中进行,叶绿体有哪些结构适于光反应和碳反应?这比问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哪些条件要深刻得多,学生也不容易忘记。
(2)通过实验设疑
生物课堂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如酶的专一性讲解时,教师先通过演示演示实验让学生针对整个实验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鉴定淀粉有没有被分解是有必须用本尼迪特试剂吗,用碘液代替可以吗?为什么实验前应先用本尼迪特试剂检测淀粉和蔗糖?为什么试卷要放在37℃恒温水浴中保温?如果在淀粉溶液中一组加入淀粉酶一组不加能得出什么结论?如果把唾液改成其它的淀粉酶还需要保持在37℃水浴中吗?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联系生活实际设疑
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例如介绍将盆花横卧久之,不但茎向上生长,其根也弯向下生长后提问: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对此类事实比较感兴趣却无法解释其中的道理,于是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这样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而且还能学以致用,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生物科学素质,有利于生物教学效果的提高。
(4)通过趣闻轶事设疑
生物课堂需要激情,要让学生自己去开发和探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这时可适当的引用一些趣闻轶事来增加学生的探知欲。如在讲解遗传的分子基础时我引用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时教师乘胜追击,提出生物的性状由什么决定,它又是怎么决定生物的性状?由此展开遗传物质的结构,功能和表达过程,同学们听来就会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反思提高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唤醒与激励。因此在课堂教学应尽量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在提问后进行及时评价;即使是错误或不够准确的理解,教师也应去鼓励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设疑虽是进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式,但并非是唯一的方式。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这一常用教学方法,做到善于提问,巧于提问,精于提问,问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杰芝,把握课堂设疑的原则,生物学教学,2005.9.47~51
[2]曾兴友,生物课堂提问技巧,中学生物学,2007第8期
[3]吴正香,高中生物课堂提问现状与思考,考试月刊,2009第51期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究才能知其理”。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可见设疑在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生物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提炼和展示的过程,它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更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而课堂提问方式是指教师提出问题方式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课堂提问方式。课堂上精巧的提问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还能培养学生学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尤其要注意把握提问的尺度,讲究提问的艺术,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二、课堂设疑中存在的问题
1.问题设置太多
有些教师在课堂设疑时只求数量、忽略质量。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对教材和学生状况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的交流上。设疑过多,使得学生无法充分思考,降低教学效果。一位高中生物教师在上“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与合作”时,一节课十几个问题的“满堂问”,细胞器有哪些?叶绿体是什么颜色?有哪些功能?线粒体有什么功能?内质网有什么功能?……“做秀”式的一问一答,课堂上出现了一种虚假的“繁荣”现象。
2.问题设置过程太复杂
有些问题创设,由于干扰信息过多,背景复杂,同内容之间不够贴切,或者是情境与教学内容无关,或者是情境偏离了教学内容,从而大大降低课堂效率。
3.问题设置过于牵强
有些教师设疑时问题内容与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匹配。如一位教师在引入植物生命活动调节这个内容时,问学生如果有一个球向你飞过来,那你会怎样反应。然后花了五分钟讲解动物如何调节,最后话锋一转说今天就来学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让学生不知所措。
有些教师将提问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在课堂中如果发现某学生不专心,便突然发问“××,老师刚刚说了什么?”等,问题的提出对教学本身和其他同学而言没有实际帮助,仅仅为了规范课堂纪律而问。这反而可能导致课堂氛围不融洽。
4.问题设置没有适应学生的变化
有的评优课的问题设置可能适合自己那里的学生,但换个地方的学生就不一定适合。明明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设计,但因为对象不同,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差异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课堂中设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用好了让课堂如虎添翼。但是,任何好的教学手段都必须与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相适应,才能发挥它的功效。
三、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1.紧扣教学目标,设疑于教学重点、难点处
高中生物课堂中提问的内容要紧扣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达到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提问的内容要有启发性,通过对问题的解答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思维凝聚在教学的重难点上,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巧妙设疑就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理解难点。比如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以及复原实验的教学中,在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后进行回答:①.为什么植物会发生质壁分离?什么情况下植物会发生质壁分离?分离后的细胞怎样能让它复原?②把外界溶液换成0.5g/ml的蔗糖溶液与该实验看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如果换成0.3g/ml的KNO3溶液呢?整个过程是在教师的步步设疑、循循善诱下,通过学生阅读思考、相互讨论中进行有的,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重点、难点处设疑,可以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合理设计层次,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
提问时要讲究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把学生引进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尤其在习题分析时有层次的提问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如例题:将用3H标记的尿嘧啶引入某类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然后设法获得各种结构,其中最可能表现出放射性的一组结构有哪些?(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和叶绿体;讲解习题后可以让学生思考①将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引入某类绿色植物细胞内,然后设法获得各种结构,其中最可能表现出放射性的一组结构有哪些?(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②将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引入某类动物细胞内,然后设法获得各种结构,其中最可能表现出放射性的一组结构有哪些?(细胞核和线粒体);③将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引入某类动物细胞内,然后设法获得各种结构,其中最可能表现出放射性的一组细胞器有哪些?(线粒体)
“变式”是对问题的变换样式,“变式”的目的是转换问题的呈现情境和样式,以使其与学生所构建的认知结构相接近,为知识的迁移和问题的解决找到合适的途径和方法。
3.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注重问题准确性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生物课堂中应培养学生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出现“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状态,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1)因果设疑
生物课堂中教师应发掘知识内部的因果关系和内在的必然联系并进行设疑。例如:在讲“光合作用”一节时,这样设疑:光合作用为什么能够在叶绿体中进行,叶绿体有哪些结构适于光反应和碳反应?这比问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哪些条件要深刻得多,学生也不容易忘记。
(2)通过实验设疑
生物课堂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如酶的专一性讲解时,教师先通过演示演示实验让学生针对整个实验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鉴定淀粉有没有被分解是有必须用本尼迪特试剂吗,用碘液代替可以吗?为什么实验前应先用本尼迪特试剂检测淀粉和蔗糖?为什么试卷要放在37℃恒温水浴中保温?如果在淀粉溶液中一组加入淀粉酶一组不加能得出什么结论?如果把唾液改成其它的淀粉酶还需要保持在37℃水浴中吗?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联系生活实际设疑
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例如介绍将盆花横卧久之,不但茎向上生长,其根也弯向下生长后提问: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对此类事实比较感兴趣却无法解释其中的道理,于是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这样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而且还能学以致用,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生物科学素质,有利于生物教学效果的提高。
(4)通过趣闻轶事设疑
生物课堂需要激情,要让学生自己去开发和探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这时可适当的引用一些趣闻轶事来增加学生的探知欲。如在讲解遗传的分子基础时我引用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时教师乘胜追击,提出生物的性状由什么决定,它又是怎么决定生物的性状?由此展开遗传物质的结构,功能和表达过程,同学们听来就会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反思提高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唤醒与激励。因此在课堂教学应尽量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在提问后进行及时评价;即使是错误或不够准确的理解,教师也应去鼓励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设疑虽是进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式,但并非是唯一的方式。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这一常用教学方法,做到善于提问,巧于提问,精于提问,问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杰芝,把握课堂设疑的原则,生物学教学,2005.9.47~51
[2]曾兴友,生物课堂提问技巧,中学生物学,2007第8期
[3]吴正香,高中生物课堂提问现状与思考,考试月刊,2009第51期
- 【发布时间】2018/6/2 11:13:54
- 【点击频次】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