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识谱”之我见我行
【关键词】 ;
【正文】 音乐识谱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传授和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识谱”成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厌烦点”,一到识谱教学的环节,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好像一下子就大大减退了,自然就会出现很多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教学组织纪律难度增大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趣味识谱”就成了我们音乐教师不得不研究的一个课题。从上一学期开始,笔者担任了初一年级的音乐教师,初一是初中阶段的初始年级,正好便于“趣味识谱”这一课题的开展,于是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以期增强学生对识谱教学的热情。
一、音符与数字相结合
在课堂上,老师们可能会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当我们在黑板上写下“1234567”这七个音符时,孩子们脱口而出的不是“do re mi fa sol la si”而是数字“1234567”,特别是初中的孩子,我经常用这样一句话来调侃:“是谁又沉醉在数学课上而不能自拔了?”孩子们对数字的敏感度远远大于音符。不过既然孩子们对数字这么敏感,为什么不利用这一优势呢?于是我让学生们把数字和音符对应起来:“1是do,2是re,3是mi来4是fa,5 sol 6 la 7 si si,1234567 do re mi fa sol la si。”让孩子们像顺口溜一样熟记,在对音符的理解和想像中记忆,这样就首先解决了音符唱名熟记的问题。
二、游戏识谱,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都喜欢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于是我抓住学生这一心理,利用游戏的方式帮助其认识音符,识别音符的唱名和时值。例如,在音乐课上,我将音符或者一小节短的旋律分别写在不同的卡纸上,让学生抽签,抽到什么就演唱什么。学生对于这个小游戏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还是很高的,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此外,当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了一些歌曲的旋律后,也可引用小竞赛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对于旋律的熟练掌握程度。我在讲授《春江花月夜》主题旋律的演唱过程中,就采用了分组分小节对唱的竞赛形式,即一组演唱单数小节,另一组演唱双数小节,两个小组进行接唱和对唱。在进行这样带有竞争性质的游戏时,学生为了能够接上另一组的演唱,往往注意力都特别的集中,而为了能够顺利接唱下一小节,往往都会在心里默唱对方组演唱的那一小节,这样几个回合下来,学生对于旋律的学习和掌握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先学歌曲,再识读乐谱
通过教师范唱和教学示范演唱,先让学生把所学的歌曲唱熟,再试唱曲谱,这样学生对歌曲的旋律有了一定的印象之后,再进行乐谱的学习就会轻松许多。比如,在学习《凤阳花鼓》这一课时,因为这首歌曲节奏欢快、旋律活泼,在播放录音时就有很多学生在跟着小声哼哼,学习演唱的兴趣很浓厚,听了几遍歌曲之后,大部分学生就已经能够较完整地演唱歌曲了,等学生唱熟以后,再让他们试着把曲谱唱出来,这样反复练习几遍,学生很快就能唱好曲谱。在熟悉的基础上进行曲谱学习,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学生自然也有信心、愿意去学习,“先唱歌后识谱”这种逆向的教学方式在我班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四、利用学生熟悉的歌曲进行识谱学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其实学生,尤其是初中生,他们对于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不学乐谱也能很快学会演唱,而且唱得很准、不跑调,可是一遇到音乐课本上的歌曲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不想演唱。针对这一问题我采用了一个办法:先让孩子们演唱自己喜欢的歌曲,然后把他们熟悉的、喜欢演唱的歌曲的乐谱呈现出来,在此基础上进行乐谱的学习,这样一下子就降低了难度,学生在心理上也有了一个很好的接受过程。在学习《小鸟,小鸟》这一课的演唱时,我也采用了这种办法,因为这首歌曲孩子们之前都很熟悉,先演唱几遍歌曲,再来学习演唱曲谱,音符唱得很对,也普遍没有跑调现象,学习识谱的效果事半功倍。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虽然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能提高孩子们的兴趣,促进识谱教学的开展,但我觉得教师只有不断地尝试,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改变识谱教学的单一、枯燥的技术训练,并在教学实践中做到让学生不断参与、体验,反复实践,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让“趣味识谱”为孩子们学好音乐插上理想的翅膀,让每个孩子真正走入音乐,去寻找,去探索,去创造。
一、音符与数字相结合
在课堂上,老师们可能会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当我们在黑板上写下“1234567”这七个音符时,孩子们脱口而出的不是“do re mi fa sol la si”而是数字“1234567”,特别是初中的孩子,我经常用这样一句话来调侃:“是谁又沉醉在数学课上而不能自拔了?”孩子们对数字的敏感度远远大于音符。不过既然孩子们对数字这么敏感,为什么不利用这一优势呢?于是我让学生们把数字和音符对应起来:“1是do,2是re,3是mi来4是fa,5 sol 6 la 7 si si,1234567 do re mi fa sol la si。”让孩子们像顺口溜一样熟记,在对音符的理解和想像中记忆,这样就首先解决了音符唱名熟记的问题。
二、游戏识谱,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都喜欢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于是我抓住学生这一心理,利用游戏的方式帮助其认识音符,识别音符的唱名和时值。例如,在音乐课上,我将音符或者一小节短的旋律分别写在不同的卡纸上,让学生抽签,抽到什么就演唱什么。学生对于这个小游戏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还是很高的,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此外,当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了一些歌曲的旋律后,也可引用小竞赛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对于旋律的熟练掌握程度。我在讲授《春江花月夜》主题旋律的演唱过程中,就采用了分组分小节对唱的竞赛形式,即一组演唱单数小节,另一组演唱双数小节,两个小组进行接唱和对唱。在进行这样带有竞争性质的游戏时,学生为了能够接上另一组的演唱,往往注意力都特别的集中,而为了能够顺利接唱下一小节,往往都会在心里默唱对方组演唱的那一小节,这样几个回合下来,学生对于旋律的学习和掌握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先学歌曲,再识读乐谱
通过教师范唱和教学示范演唱,先让学生把所学的歌曲唱熟,再试唱曲谱,这样学生对歌曲的旋律有了一定的印象之后,再进行乐谱的学习就会轻松许多。比如,在学习《凤阳花鼓》这一课时,因为这首歌曲节奏欢快、旋律活泼,在播放录音时就有很多学生在跟着小声哼哼,学习演唱的兴趣很浓厚,听了几遍歌曲之后,大部分学生就已经能够较完整地演唱歌曲了,等学生唱熟以后,再让他们试着把曲谱唱出来,这样反复练习几遍,学生很快就能唱好曲谱。在熟悉的基础上进行曲谱学习,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学生自然也有信心、愿意去学习,“先唱歌后识谱”这种逆向的教学方式在我班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四、利用学生熟悉的歌曲进行识谱学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其实学生,尤其是初中生,他们对于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不学乐谱也能很快学会演唱,而且唱得很准、不跑调,可是一遇到音乐课本上的歌曲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不想演唱。针对这一问题我采用了一个办法:先让孩子们演唱自己喜欢的歌曲,然后把他们熟悉的、喜欢演唱的歌曲的乐谱呈现出来,在此基础上进行乐谱的学习,这样一下子就降低了难度,学生在心理上也有了一个很好的接受过程。在学习《小鸟,小鸟》这一课的演唱时,我也采用了这种办法,因为这首歌曲孩子们之前都很熟悉,先演唱几遍歌曲,再来学习演唱曲谱,音符唱得很对,也普遍没有跑调现象,学习识谱的效果事半功倍。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虽然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能提高孩子们的兴趣,促进识谱教学的开展,但我觉得教师只有不断地尝试,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改变识谱教学的单一、枯燥的技术训练,并在教学实践中做到让学生不断参与、体验,反复实践,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让“趣味识谱”为孩子们学好音乐插上理想的翅膀,让每个孩子真正走入音乐,去寻找,去探索,去创造。
- 【发布时间】2018/6/2 11:26:50
- 【点击频次】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