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做学困生的皮格马利翁

 

【作者】 潘小玲

【机构】 浙江省浦江县龙峰国际学校

【摘要】 学困生身上存在着诸多心理缺陷和心理障碍,他们的转化工作一直是困扰广大教师的一个难题。笔者结合平时教学实践,运用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倡导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爱和期望,让他们在积极的暗示、适当的激励下,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健康成长。

【关键词】 皮格马利翁;学困生;心理障碍;
【正文】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典故:古代塞浦路斯有一位叫做皮格马利翁(Pygmalion) 的国王,他非常善于雕刻。有一次他雕刻了一具美丽少女的塑像,并且对这具塑像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期望,精雕细琢,最终竟然如愿以偿地使少女活了过来。当然这只是一个神话罢了,并不具备可信度,但是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如果我们对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寄予越大的期望并付出努力,我们就越有可能得到我们期待的结果。由此,我联想到我们的教学工作。其实教学过程不就是一个“雕刻”的过程吗?教师即是雕刻师,而学生则是雕刻师手下的作品。雕刻师能按照自己心中的构想和希望,将一块石材雕刻成形,而教师应该也可以培养出与自己期望水平相符的学生来,简单的说就是使学生的学业朝教师设置的目标发展并最终实现之。
  学困生就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就是雕塑家手中一块有缺陷的石材,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造成他们学习困难,成绩较差,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常常被教师责罚,被家长训斥,甚至被同学歧视,使他们抬不起头,使他们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长处和优点,认为自己一切都不如人,而且再努力也改变不了这种状况,逐渐形成自卑、懒惰、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纯朴、天真的心灵逐渐的被抹上了一层阴影。如果此时雕塑家不给予他们以更多的关爱与期待,学困生幼小的心灵将越发扭曲。
  一、付出爱心,达成师生间的信任
  学困生和待转化学生在班级里由于成绩不好,纪律又差,所以经常受到同学和老师的指责和惩罚。大家对他们有不同程度的嫌弃态度,因此在他们和老师之间存在着无形的隔膜,假如我们不和他们建立起真挚的情感联系,就说不上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工作。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所以对他们要给以真挚的师爱,而不能有半点虚假。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谨言慎行,不能伤害他们脆弱的自尊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对于那些犯过错误的待转化学生,可以通过感情疏导告诉他们“一切可以从头开始,好坏看今后的实际表现”,让他们看到希望,看到自己不是“朽木不可雕”。 以爱动其心,用一颗热爱学生的赤诚之心去对待他们,倾注更多的“爱心”、“诚心”、“耐心”。与其建立融洽的关系,才能使他们对教师的爱与期待有所感触,有所感动,有所感悟,从而点燃希望之火。
  班上的小龙上课常分心,喜欢做小动作,和其他同学碰碰撞撞,作业拖拉偷懒,学习成绩不佳,老师批评他时,表现出对老师的不满,对老师说的话不加理睬。对这一学生我感觉很头疼,不知如何教育他。对他的批评教育,他都当耳边风,认为是老师故意找麻烦。如何转化他成了一个大难题。我想:要让他接受教育,必须先让他亲近老师,信任老师。于是,平时我对小龙多了一份关注,发现他下课特别活跃好动,喜欢体育运动。我利用每天体育俱乐部的时间,和他一起玩排球、羽毛球、下五指棋,与他平等的交流;在作业中,我给他多一份鼓励少一点指责,有难题时及时指导,有困惑时悉心开导。小龙逐渐的开始接纳我,信任我,我对他的转变也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在表扬的同时对他进行教育,这时的他也能虚心地接受,并且在今后的各方面表现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为此,我觉得特别欣慰。每个孩子都有一颗上进的心,或许是老师的一时疏忽和不恰当的言语伤害了他,但只要老师真心诚意的对待他,孩子一定会在爱与期待中逐渐进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斯基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可见,师爱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爱应体现在: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真心实意的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这些爱更多的是体现在看似平凡琐碎的小事中。成功时一个赞许的目光,失败时一个鼓励的眼神,节日里的一声祝福,交流时的一个微笑……教师的举手投足间都能洋溢着他的爱,这种爱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彼此间的隔膜,有利于交流的进行。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对教师的教育乐于接受,也就能起到效果。反之,没有信任的教育就如没有沟通的桥梁,更谈不上教育的效果了。此外,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希望,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加倍去努力。美国教育家本尼斯说过:“只要老师对学生抱有很大希望,仅此一点就足以使学生的智商提高二十五分。”
  二、寄予期望,树立学生的自信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们在一所小学里,声称评估学生们的未来发展前景,并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学生的名单交给教师。八个月之后,心理学家回到这所小学检查实验进展。当初名列“有发展前途”名单的学生果然成绩进步更快、性格更开朗活泼、跟老师的关系也更好。当教师赞叹心理学家的评估惊人准确时,研究者揭开了谜底:其实那份名单是随机选出来的,跟所谓评估一点儿关系也没有。真正影响学生表现的,是教师相信他们有发展前景后,无意中流露出的对“天才学生”的关爱和期望。
  科学实验有伦理限制,没有做也不可能尝试交一张“绝无发展前途”的名单给教师。可是,我们是不是都看到过教师或父母轻易做出这样的判断:“这孩子没什么发展,教不会!教不好!”“现在就这样,将来怎么办?”
  老师们在抱怨孩子不够争气、不够听话的同时,是否了解自己的期待对这些学困生有怎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吗?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心理能量较弱,认知、理解力、情感体验能力都落后于成人,容易被大人的期待所左右,他们相信和接受了老师的判断之后,将老师对他的期待内化成为自己对自己的预期和判断。而当一个人相信了自己是怎样的人,就很可能成为这样的人。这可以叫做“自我实现的预言”。
  1、积极暗示
  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即不公开地、隐蔽地给以启示或提示。当这种启示或揭示引起相应的反应时,它就成为暗示。著名亲子教育专家董进宇博士指出:如果家长每天都对一个五岁的孩子反复地说:这个孩子很爱学习,那么,这个孩子在二十一天后一定会主动要求学习。这个现象正说明了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我在教学中也切身体会到正确的心理暗示能适时调节学困生的情绪,使其保持轻松的心情、强烈的兴趣来对待学习生活,逐渐消除其不良的心理障碍。
  “写作”对于学困生来说,是件令他们头痛的事。一听要写作文,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怎么写呀?太难了!非常明显,这些学生在用消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影响自己,“我不行”抑制了自信心,增加了紧张感,产生了心理负担,没思考该写什么,先把自己给难住了。针对这一情况,我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来引导他们,一有机会,我就会说:写作其实很简单,写作特别有意思……有学生提出:写“流水帐”行吗?我说:行呀,写作文都是从写“流水帐”开始的,“流水帐”能记得全面,记得明白也很不错呀。于是,这些学生就高高兴兴地写 “流水帐”了。我肯定了他们的作文,遇到一两处具体的描写还大加赞扬,于是,这些学生再也不说作文难写了,每次都早早地交上作文。给学困生营造一种积极的写作氛围,教室后张贴着他们写的进步作文,暗示他们:“你们的作文写得很棒。”并在课堂上读有趣的作文范文给学生听,创设机会让他们“表演”自己的作品。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学困生逐渐不再感觉写作是件难事。
  积极暗示可以使被暗示者产生乐观豁达、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学困生的内心正缺乏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们更需要教师给予他们更多积极的暗示,伴随着他们健康成长。
  2、适当激励
  激励,是通过各种措施、方法和形式,充分调动人的潜在能力,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以保证目标实现。 其方式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前者如奖励、表扬;后者如批评、惩罚等。对于学困生,老师要循循善诱,多肯定少否定,以鼓励表扬为主,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上课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经常给他们以成功的体验。
  如我在教学中,注意不用一把尺来衡量所有的学生,多给学困生鼓励与表扬,学困生在学习方面有障碍,不等同于样样不如人,他们可能在体育方面、绘画方面有特长,或者他们热爱劳动,乐于助人,注意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加以激励使他们树立信心。例如在每月之星的评选中,我更多的是激励学习上默默无闻,需要帮助的学生,设置进步之星、劳动之星、绘画之星等等,适当的降低要求,让学困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星,让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期待。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针对不同情况,适时地施以不同的激励机制,激发和强化这种愿望,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适度把握,引导孩子走向成功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无论是暗示、激励,还是其它教学艺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尚须教师以适时与适度为标尺,当用则用,当弃则弃。
  1、期望值不能定得超出学生最大潜能
  人的潜能是有限的,学生的潜能同样如此。如果我们对学生的期望超出了学生成材的最大潜能,学生是不会回应的。比如说一个平时考试很难考及格的学困生,期望他能在这次考试中得95分以上,这就超出了他的能力所及,即使老师给他再多的关爱、暗示与激励都是无济于事的,期望值超出了孩子最大潜力就成了盲目的期望,不会给孩子带来任何帮助。
  2、分阶段实施及时修正期望值
  在实现期望的过程中要不断修正对学生的期望,根据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保证学生能够保持最佳的竞技状态,直至使学生成材。
  我在辅导学困生时注意分阶段实施,让老师的期望与学生的反应形成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及时修正期望值。小苗是个内项的孩子,性格孤僻,不爱与别人交流。在学习上她缺乏自信,接受能力较差,成绩不理想,在第一阶段辅导中,我特别关心小苗的学习和生活,让她感受到老师对她的爱,与她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二阶段,我希望通过课堂暗示:多给她一个眼神,一个微笑,让她能积极开动脑筋,但事与愿违,我发现她上课时经常是目光呆滞,漫不经心。一节课下来没有一次主动发言。我陷入了思考:她的基础非常薄弱加上缺乏自信,上课积极开动脑筋的要求是否订的过高。于是我放低要求,从基础抓起,及时对她进行激励,逐渐培养她的自信心。第三阶段保持对小苗的期待,继续培养她的自信心,引导她逐渐走向成功。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不可急功近利,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接受能力,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修正方式方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方法无所不在,期望无处不有。只要我们做教书育人的热心人,与学生心心相通,把自己对他们的期待传达给他们,积极调控,学困生才可能转变,愿老师们都能做学困生的皮格马利翁,让孩子在爱与期待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韩永昌:《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2]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3]陈琦:《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 【发布时间】2018/6/2 11:28:29
  • 【点击频次】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