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概念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我校是一所农村村级小学,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学生在运算中发生错误多,解题能力差,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学生对某些数学概念掌握得不够好。其实,小学数学教学中基本概念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基础,它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想让小学生学好数学,我们只有在概念教学中做到巧设妙疑,通过实物、教具、学具,充分调动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所学的概念。只有组织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才能起到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 教学中巧设情境,导人新课
根据基本概念的不同,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效果大不一样。要使教学工作事半功倍,就必须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遇到新鲜事物,习惯动手试一试。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能只重视规律的记忆,而忽视规律的获取。因小学学生,仅仅借助语言、文字教学基本概念,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尽量利用一切条件,展示相应的直观教具、学具,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摸一摸、摆一摆、做一做,指导他们仔细观察,引导学生从操作中获得新知。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效果极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去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努力创设求知情境,让学生产生探求数学知识的强烈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数学知识转化到主动地去猎取知识,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为教学新概念创造良好的气氛。
二、概念教学应化抽象为具体,逐步形成概念
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或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语言来逐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节时,我作了如下设计:
首先, 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物体的面、棱、顶点。师生各自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土豆或红萝卜有小刀,先横着切一刀,同学们看到了出现一个“面”,将切后的其中一块拿起再竖着切一刀,又出现了一个面,让同学们摸一摸两面之间的边,即出现了“棱”。再接着把刚切出的面,对着自己,再切一刀,出现了三个面,三个棱,再让他们摸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即得到“顶点”。教师随着内容不同时间的出现,相应地板书出“面”、“棱”、“顶点”。 在同学们已经对物体的面、棱、顶点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可指导学生参看课本的插图,保健箱、粉笔盒、砖块都属于长方体。可让学生举出身边的长方体物体的例子来,同学们一口气说出了很多,如书本、文具盒、教室、黑板,手中拿的火柴盒和烟盒等都是长方体。
接着再充分利用教具、学具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们拿出自己的火柴盒或烟盒,开展看、摸、数、量、想、听、说活动。即:看看教材内容及教材中所提出的问题;摸一摸物体的面、棱、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多少个顶点,量一量火柴盒或烟盒的第条棱的长度,想一想相对棱,相对面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按四人小姐展开讨论:(1)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比较相对的面是不是完全相同。六个面一般可分为几组?12条棱一般可分为几组?长度相等的棱各有多少条?同学们讨论非常热烈,生怕轮不到自己,把长方体的所有特征和盘托出。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富有情趣地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随后,教师可提出两个问题:(1)长方体的六个面都一定是长方形吗?(不一定)教师可趁机拿出一教具模型(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让学生看。(2)长方体的长、宽、高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的不同摆放,再得出结论(长、宽、高也随之变化)。教师趁机告诉学生不管相交于哪一顶点,引出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分别为长方体的长、宽、高。
最后,教师接着在黑板上画出立体图,让同学们指出长、宽、高,并告诉学生看不到的三个面可以用虚线画出三条棱的长度,然后只教给学生简单的绘图方法,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学生通过具体的演示、操作,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使学生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深化概念
课堂练习是教学上的反馈活动,是学生对教师输出信息的反映信号。学生通过练习,不仅可以起到巩固概念、深化概念的作用,而且通过练习可以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精心设计好练习题并及时评讲、纠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生认识了“方程”这一概念后,我让学生在下面的这些式子中找出等式并填入圈内:① 6+8=14 ② X+9=17 ③ 5+X ④ 2X=8
⑤ X-2>3 ⑥ X÷2 ⑦ 1÷X=2 ⑧2X+4=8 ⑨ 5×2-3×3=1
再问学生哪些是方程,得出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即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必定是等式。又如,教材中安排的说一说、量一量、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指一指、议一议、比一比、数一数、读一读等,如果我们都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及教学规律,合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来进行教学,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以使学生概念清晰、能力增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基本概念的教学,应引起每位教师的高度重视,它既是落实“双基“的前提,又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克服对概念教学的片面认识,要把概念教学放在重要位置,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把概念课上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乐学、想学、勤学、有创造性地学。
一、 教学中巧设情境,导人新课
根据基本概念的不同,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效果大不一样。要使教学工作事半功倍,就必须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遇到新鲜事物,习惯动手试一试。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能只重视规律的记忆,而忽视规律的获取。因小学学生,仅仅借助语言、文字教学基本概念,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尽量利用一切条件,展示相应的直观教具、学具,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摸一摸、摆一摆、做一做,指导他们仔细观察,引导学生从操作中获得新知。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效果极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去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努力创设求知情境,让学生产生探求数学知识的强烈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数学知识转化到主动地去猎取知识,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为教学新概念创造良好的气氛。
二、概念教学应化抽象为具体,逐步形成概念
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或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语言来逐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节时,我作了如下设计:
首先, 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物体的面、棱、顶点。师生各自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土豆或红萝卜有小刀,先横着切一刀,同学们看到了出现一个“面”,将切后的其中一块拿起再竖着切一刀,又出现了一个面,让同学们摸一摸两面之间的边,即出现了“棱”。再接着把刚切出的面,对着自己,再切一刀,出现了三个面,三个棱,再让他们摸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即得到“顶点”。教师随着内容不同时间的出现,相应地板书出“面”、“棱”、“顶点”。 在同学们已经对物体的面、棱、顶点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可指导学生参看课本的插图,保健箱、粉笔盒、砖块都属于长方体。可让学生举出身边的长方体物体的例子来,同学们一口气说出了很多,如书本、文具盒、教室、黑板,手中拿的火柴盒和烟盒等都是长方体。
接着再充分利用教具、学具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们拿出自己的火柴盒或烟盒,开展看、摸、数、量、想、听、说活动。即:看看教材内容及教材中所提出的问题;摸一摸物体的面、棱、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多少个顶点,量一量火柴盒或烟盒的第条棱的长度,想一想相对棱,相对面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按四人小姐展开讨论:(1)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比较相对的面是不是完全相同。六个面一般可分为几组?12条棱一般可分为几组?长度相等的棱各有多少条?同学们讨论非常热烈,生怕轮不到自己,把长方体的所有特征和盘托出。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富有情趣地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随后,教师可提出两个问题:(1)长方体的六个面都一定是长方形吗?(不一定)教师可趁机拿出一教具模型(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让学生看。(2)长方体的长、宽、高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的不同摆放,再得出结论(长、宽、高也随之变化)。教师趁机告诉学生不管相交于哪一顶点,引出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分别为长方体的长、宽、高。
最后,教师接着在黑板上画出立体图,让同学们指出长、宽、高,并告诉学生看不到的三个面可以用虚线画出三条棱的长度,然后只教给学生简单的绘图方法,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学生通过具体的演示、操作,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使学生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深化概念
课堂练习是教学上的反馈活动,是学生对教师输出信息的反映信号。学生通过练习,不仅可以起到巩固概念、深化概念的作用,而且通过练习可以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精心设计好练习题并及时评讲、纠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生认识了“方程”这一概念后,我让学生在下面的这些式子中找出等式并填入圈内:① 6+8=14 ② X+9=17 ③ 5+X ④ 2X=8
⑤ X-2>3 ⑥ X÷2 ⑦ 1÷X=2 ⑧2X+4=8 ⑨ 5×2-3×3=1
再问学生哪些是方程,得出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即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必定是等式。又如,教材中安排的说一说、量一量、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指一指、议一议、比一比、数一数、读一读等,如果我们都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及教学规律,合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来进行教学,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以使学生概念清晰、能力增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基本概念的教学,应引起每位教师的高度重视,它既是落实“双基“的前提,又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克服对概念教学的片面认识,要把概念教学放在重要位置,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把概念课上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乐学、想学、勤学、有创造性地学。
- 【发布时间】2018/6/2 12:24:14
- 【点击频次】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