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指导
【关键词】 ;
【正文】 课外阅读是落实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是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的重要实践活动。课外阅读是课内教学的补充和扩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中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和作文水平,以及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健康成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简要谈几点粗浅之见,旨在引起广大教师重视培养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注重指导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提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一、劳于读书,逸于成长——课外阅读意义重大
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辅助,具有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对中学生而言,阅读不仅能使其视野开阔,增强求知欲,开发想象力,训练发散思维能力,了解多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储存充足的素材,促其养成独立自主、终身阅读学习的习惯,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提升文化素养,而且能够辅助小学生健康成长,助其形成正确的思想框架,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受益终生。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威涅斯就曾这样说过:“语文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由此可见,即使单从文本来说,课外阅读远比教材文本的范围大得多。相关观点还有很多,比如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就曾说到,“从侧面的观点出发,课外阅读教学可以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因此,中学语文老师一定要加强阅读指导,扩大阅读范围,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到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训练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一旦学生积累了课外阅读的经验,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再来阅读课内文本,其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效果就大不相同了,孕育作品中的深层内涵就会被挖掘出来。同时又能在不知不觉中将所学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学习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最明显的就是他们能够把学到的知识、材料、语言技法运用得十分恰当,写出一篇高水准的作文。“如果学生什么书都不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这句话是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可见阅读的重要性,所以说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语文素养以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健康成长确实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当今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令人堪忧,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问题;二是课外阅读的时间问题;三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问题;四是缺乏阅读方法指导的问题。此外还有阅读材料泛滥,鱼目混杂,优劣难辨等。
二、授之以渔,终生之用——阅读指导影响深远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针对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较差,缺乏主动阅读性的现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点拨,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方式,能独立完成课外阅读。笔者以自身经验为参照,针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方法作如下几方面指导: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把某种物体或活动作为对象,而产生的具有倾向性、有选择性的态度或者情绪。兴趣可以使一个人主动地学习和探究。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曾说过,所谓天才,就是对某种事物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和执着的钻研。杜威曾指出:只有一个对象或一个观念里面有了兴趣,才会产生鼓励人去做的原动力。因此,兴趣是阅读的原动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指导课外阅读的根本。
著名遗传学家达尔文在晚年回忆时提到学校教育给他造成的影响时写道:“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后来对我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的。”身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用个人魅力和独特途径来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动力,从本能行为转化为自觉行为,开发自身潜力。
(二)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条件
要想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学校和教师就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可是,中学生在学校的时间不多,除了正常的上课和完成作业外,能用来阅读的时间所剩无几,所以,较长的寒暑假便是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最佳时机,但这需要得到家长的全力配合。学校和家长要多交流沟通,让家长明白阅读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监督鼓励学生在家多读课外书。还可以建议少数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陪同孩子阅读,既能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又能增加家庭的书香氛围。学校也应该加强对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在语文老师的帮助下,及时更换图书,选购适宜中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
有言道:“开卷有益。”其实这也是一个概说,并不是所有的图书都适合学生阅读,图书也分好坏。所以,老师需要引导学生选择思想健康的书。菲尔丁说过:“看一本不好的书,就像交了一个坏朋友,会对你造成不好的影响。”上世纪俄国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别林斯基曾提出:“看一本根本就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一本书都不读还要可怕,所以我们要有选择有价值并且适合自己的书的能力。”在这个文化需求越来越大的社会中,出版的书物不计其数,好的坏的都有,有些甚至是滥竽充数,思想腐烂,语言低俗,只注重内容的新奇,一点都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中学生学习紧张,空余时间也较少,图书确是浩瀚如海,如果不选择性地进行阅读,那么一辈子也不可能把书读完。
(三)帮助学生正确选择课外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书。那么怎样才能判断书是否有价值?是否适合中学生阅读呢?教师除了根据所教学课程来选择外,还应做到:一是选择思想价值高的作品。冯友兰先生的作品《我的读书经验》中谈到:时间和读者是优秀图书的评判者,群众还是图书的最好的推导者。那些低俗,没有价值的书过个几年就会被时间埋没,而符合社会价值的书会被人们永远传读。或许有的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古人留下的都是瑰宝?其实古人所写的东西并不是全部都有价值的,有好大一部分也是没有价值的,只不过,经过时间的洗礼,留下来的都是那些具有永久价值的作品。现在社会中传诵的“经典著作”和“古典著作”都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人的考验而留下来的优秀文化。笛卡尔提出:“读一本好的书籍,就好像是在和历史上最上层的人讨论文化一样,他们都是那些有深刻思想的书的作者,而且,这些讨论的内容都是经过作者的仔细斟酌的,他们带给我们的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他们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所以,历代经典作品是老师建议学生阅读的首要选择。二是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时代感强的哲理性文章。在年轻作家的作品中,只要没有低俗、腐朽文化的传播,学生也是可以阅读的。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喜好,向他们推荐一些年轻化的书籍。
(四)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从阅读中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形成边阅读边思考的好习惯,树立学习中国文学的目标。”同时,要想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和写作水平,就必须要大量的阅读。长期不断地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同的学生对阅读的看法也不同,不喜欢阅读的学生可以有一千种理由,喜欢阅读的学生总是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地阅读。所以,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引导,在课堂中适当加入阅读时间,并鼓励学生阅读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书籍。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制定完整的阅读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阅读。鼓励学生在读一本课外读物时,一定要给自己规定一个时间,这样就会避免想看时才拿来翻翻,一年都读不完一本书的情况,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读书需要有强大的毅力来排除外界对自己的干扰,一定要有一个详细周密的阅读计划,并按照计划内容认真执行,提升自己的阅读质量。中学生一般受不了读书的枯燥,很容易中途放弃,所以,教师必须尽到自己的责任,督促学生阅读,让课外阅读变成学生的习惯。在学生形成阅读的习惯后就会懂得:课外阅读不仅仅能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成绩和写作能力,还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加自己的兴趣,让自己拥有更多的知识,具备书香气质,在精神层面,也可以享受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愉悦感。
(五)加强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想有好的阅读效果必定要有好的阅读方法。在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也要教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能够正确的去读。在历史的长河和文学的海洋中,有许多名人、大家的阅读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曾国藩曾经对读书的方法做了一个表述:“对不同的书,我们要有不同的阅读方法,适合我们阅读的书应该慢读,熟读;适合我们学习应用功能的书应该快读,多读。读书如攻城一样,毫无止境。”胡适也认为,读书具备两个要素:一是精,二是博。那么,什么书才是我们应该读的呢?又怎样做到精?怎样做到博呢?我认为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读书目,现在优秀的散文作品,与时俱进,富含人身哲理的文章都需要学生去仔细阅读,也就是胡适先生提到的“精”。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精读呢?其实不少老师就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眼到,口到,心到,收到。这四条原则对读书人永远适用,眼到要求读者认真仔细阅读,口到是要把每一句都大声读出来。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书一定要熟读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有了几十上百篇优秀作品在自己的心中,文学的素养自然能得到提高。心到指的自然是用心阅读,不能一味的追求速度,走马观花,否则就和没读是一样的效果。手到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其主要指的就是在读书的时候能够做好读书笔记,对自己喜欢的片段进行摘抄,用笔来记录自己的阅读,丰富自己的阅读经历。因此,读书不应该只是追求数量,更应该注重精读。就像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的:“读一万本毫无意义的书还不如用读一万本书的时间精力去读一本真正值得我们学习阅读的书;粗略的读十本书的时间可以精读一本书十遍。旧书百读不厌,熟读自能深知其中意,这两句话值得每一位读书人去品味。”名人学者的读书都是如此深入,更何况是中学生呢?
2、使用评点式的阅读方法。评点,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在字里行间对文本做出点评,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阅读,凭着自己的经验对作品做出评价。第一步,做好标记:在阅读一本适合自己的书的时候,一定要把其中自己喜欢的、不能理解的、精美的语句分别做出标记,可以用不同形状的线条,不同形状的符号,再用不同颜色的笔,把文章变成五彩缤纷的。也可以在有问题的地方打上一个问号,以便下次再阅读的时候深入理解。第二步,做好旁批:阅读时,特别是我们读到能够触动到自己的一句话或者一个故事时,总是会有许多的感想,一定要及时把这些感想在对应文字的旁边写下来,可以是对文章的赞美,可以是自己的人生经验,还可以是对文章的批评。这是一种非常灵活的阅读方式,完全根据中学生自己阅读时的感觉和心情,也是保留其灵感的最好方式,有利于提高阅读水平。第三步,对优美的句子进行摘录:每一篇作品中总是有那么几句打动人的话,也有那么几句名言警句,这些都值得学生去记录在本子上面,也可以自己制作摘录书签,或者明信片,这些都凭个人的喜好。在摘录时,必须把书的名字、作者的名字等重要的信息记录下来,最好是有书的简介。第四步,做概括总结: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特点,有些文章内容特别多还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对读过的书做个大概的概括,抓住文章的重点,简要说明。第五步,写好读后感:读一本书后,一定要把自己体会到的,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写好读后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也是提高阅读水平的重要手段。读后感的字数没有限制,可以抓住书中某个点去写,也可以深入探讨整篇文章的思想。只要是阅读中得到的感受,都值得被记录下来。
3、由课内阅读向课外迁移拓展。针对中学生阅读面窄、课外阅读量小,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尚需在大量的阅读中长进的问题。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要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以课文为中心,向课外的阅读材料辐射,注重课外知识点的渗入,融会贯通。尽量做到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可以由教材的某一名篇为基点,扩展到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旨在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可以通过同一作家的一部作品扩展到其他作品,由课堂内部延伸到课堂外部,增加学生的阅读经历。还可以由整篇文章为基点,向同类题材扩展。旨在以同类题材文章为基点进行扩展,进行类比阅读,从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宽知识点与阅读面。就像这样,通过对某一个人产生的兴趣而去阅读与之相关的作品,产生连带作用,学生了解即使文章的题材是相同的,但是作者不同,也会使文章带有独特的风格。
(六)认真做好阅读评价的工作
课外阅读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标准,以定量或定性的方式,从学生阅读的效果中总结、改进,不断寻找适合学生的阅读方式、不断总结反思、不断追求阅读效果的整体活动。目前大多数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都十分低效而无序,主要还是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指导性评价,即便有评价也多是敷衍了事的。很多语文教师只管布置学生课外读书,却没有将结果总结反馈。这就要求教师建立起良好的课外阅读评价机制。这种阅读评价,是针对学生通过阅读达到的效果做出评判,提升学生在阅读中的学习态度,将为学生的进步带来更多信心,这也是评价的主要目的。这种阅读评价,既评定了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效果、阅读能力,又评定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素养,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有更好的了解和把握,以利于下一步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做好评价工作,即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阅读信心,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提高成绩,更好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同时又能使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保持快乐的心情,并将这一好习惯保持下去。
总之,课外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中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对于扩大中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中学生语言文字的鉴赏力和思想修养,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陶冶中学生的情操,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要想提高中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达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教师就必须指导中学生读一些必要的课外书籍,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就必须教给中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我们教师就必须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方能驾轻就熟,高屋建瓴,成为学生的阅读楷模,心中的偶像,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亲其师,信其道”之效,令学生形成终生阅读的好习惯。但是,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全体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努力,需要我们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继续做好中学生课外阅读工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劳于读书,逸于成长——课外阅读意义重大
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辅助,具有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对中学生而言,阅读不仅能使其视野开阔,增强求知欲,开发想象力,训练发散思维能力,了解多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储存充足的素材,促其养成独立自主、终身阅读学习的习惯,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提升文化素养,而且能够辅助小学生健康成长,助其形成正确的思想框架,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受益终生。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威涅斯就曾这样说过:“语文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由此可见,即使单从文本来说,课外阅读远比教材文本的范围大得多。相关观点还有很多,比如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就曾说到,“从侧面的观点出发,课外阅读教学可以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因此,中学语文老师一定要加强阅读指导,扩大阅读范围,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到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训练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一旦学生积累了课外阅读的经验,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再来阅读课内文本,其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效果就大不相同了,孕育作品中的深层内涵就会被挖掘出来。同时又能在不知不觉中将所学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学习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最明显的就是他们能够把学到的知识、材料、语言技法运用得十分恰当,写出一篇高水准的作文。“如果学生什么书都不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这句话是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可见阅读的重要性,所以说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语文素养以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健康成长确实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当今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令人堪忧,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问题;二是课外阅读的时间问题;三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问题;四是缺乏阅读方法指导的问题。此外还有阅读材料泛滥,鱼目混杂,优劣难辨等。
二、授之以渔,终生之用——阅读指导影响深远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针对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较差,缺乏主动阅读性的现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点拨,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方式,能独立完成课外阅读。笔者以自身经验为参照,针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方法作如下几方面指导: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把某种物体或活动作为对象,而产生的具有倾向性、有选择性的态度或者情绪。兴趣可以使一个人主动地学习和探究。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曾说过,所谓天才,就是对某种事物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和执着的钻研。杜威曾指出:只有一个对象或一个观念里面有了兴趣,才会产生鼓励人去做的原动力。因此,兴趣是阅读的原动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指导课外阅读的根本。
著名遗传学家达尔文在晚年回忆时提到学校教育给他造成的影响时写道:“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后来对我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的。”身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用个人魅力和独特途径来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动力,从本能行为转化为自觉行为,开发自身潜力。
(二)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条件
要想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学校和教师就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可是,中学生在学校的时间不多,除了正常的上课和完成作业外,能用来阅读的时间所剩无几,所以,较长的寒暑假便是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最佳时机,但这需要得到家长的全力配合。学校和家长要多交流沟通,让家长明白阅读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监督鼓励学生在家多读课外书。还可以建议少数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陪同孩子阅读,既能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又能增加家庭的书香氛围。学校也应该加强对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在语文老师的帮助下,及时更换图书,选购适宜中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
有言道:“开卷有益。”其实这也是一个概说,并不是所有的图书都适合学生阅读,图书也分好坏。所以,老师需要引导学生选择思想健康的书。菲尔丁说过:“看一本不好的书,就像交了一个坏朋友,会对你造成不好的影响。”上世纪俄国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别林斯基曾提出:“看一本根本就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一本书都不读还要可怕,所以我们要有选择有价值并且适合自己的书的能力。”在这个文化需求越来越大的社会中,出版的书物不计其数,好的坏的都有,有些甚至是滥竽充数,思想腐烂,语言低俗,只注重内容的新奇,一点都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中学生学习紧张,空余时间也较少,图书确是浩瀚如海,如果不选择性地进行阅读,那么一辈子也不可能把书读完。
(三)帮助学生正确选择课外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书。那么怎样才能判断书是否有价值?是否适合中学生阅读呢?教师除了根据所教学课程来选择外,还应做到:一是选择思想价值高的作品。冯友兰先生的作品《我的读书经验》中谈到:时间和读者是优秀图书的评判者,群众还是图书的最好的推导者。那些低俗,没有价值的书过个几年就会被时间埋没,而符合社会价值的书会被人们永远传读。或许有的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古人留下的都是瑰宝?其实古人所写的东西并不是全部都有价值的,有好大一部分也是没有价值的,只不过,经过时间的洗礼,留下来的都是那些具有永久价值的作品。现在社会中传诵的“经典著作”和“古典著作”都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人的考验而留下来的优秀文化。笛卡尔提出:“读一本好的书籍,就好像是在和历史上最上层的人讨论文化一样,他们都是那些有深刻思想的书的作者,而且,这些讨论的内容都是经过作者的仔细斟酌的,他们带给我们的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他们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所以,历代经典作品是老师建议学生阅读的首要选择。二是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时代感强的哲理性文章。在年轻作家的作品中,只要没有低俗、腐朽文化的传播,学生也是可以阅读的。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喜好,向他们推荐一些年轻化的书籍。
(四)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从阅读中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形成边阅读边思考的好习惯,树立学习中国文学的目标。”同时,要想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和写作水平,就必须要大量的阅读。长期不断地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同的学生对阅读的看法也不同,不喜欢阅读的学生可以有一千种理由,喜欢阅读的学生总是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地阅读。所以,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引导,在课堂中适当加入阅读时间,并鼓励学生阅读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书籍。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制定完整的阅读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阅读。鼓励学生在读一本课外读物时,一定要给自己规定一个时间,这样就会避免想看时才拿来翻翻,一年都读不完一本书的情况,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读书需要有强大的毅力来排除外界对自己的干扰,一定要有一个详细周密的阅读计划,并按照计划内容认真执行,提升自己的阅读质量。中学生一般受不了读书的枯燥,很容易中途放弃,所以,教师必须尽到自己的责任,督促学生阅读,让课外阅读变成学生的习惯。在学生形成阅读的习惯后就会懂得:课外阅读不仅仅能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成绩和写作能力,还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加自己的兴趣,让自己拥有更多的知识,具备书香气质,在精神层面,也可以享受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愉悦感。
(五)加强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想有好的阅读效果必定要有好的阅读方法。在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也要教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能够正确的去读。在历史的长河和文学的海洋中,有许多名人、大家的阅读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曾国藩曾经对读书的方法做了一个表述:“对不同的书,我们要有不同的阅读方法,适合我们阅读的书应该慢读,熟读;适合我们学习应用功能的书应该快读,多读。读书如攻城一样,毫无止境。”胡适也认为,读书具备两个要素:一是精,二是博。那么,什么书才是我们应该读的呢?又怎样做到精?怎样做到博呢?我认为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读书目,现在优秀的散文作品,与时俱进,富含人身哲理的文章都需要学生去仔细阅读,也就是胡适先生提到的“精”。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精读呢?其实不少老师就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眼到,口到,心到,收到。这四条原则对读书人永远适用,眼到要求读者认真仔细阅读,口到是要把每一句都大声读出来。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书一定要熟读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有了几十上百篇优秀作品在自己的心中,文学的素养自然能得到提高。心到指的自然是用心阅读,不能一味的追求速度,走马观花,否则就和没读是一样的效果。手到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其主要指的就是在读书的时候能够做好读书笔记,对自己喜欢的片段进行摘抄,用笔来记录自己的阅读,丰富自己的阅读经历。因此,读书不应该只是追求数量,更应该注重精读。就像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的:“读一万本毫无意义的书还不如用读一万本书的时间精力去读一本真正值得我们学习阅读的书;粗略的读十本书的时间可以精读一本书十遍。旧书百读不厌,熟读自能深知其中意,这两句话值得每一位读书人去品味。”名人学者的读书都是如此深入,更何况是中学生呢?
2、使用评点式的阅读方法。评点,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在字里行间对文本做出点评,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阅读,凭着自己的经验对作品做出评价。第一步,做好标记:在阅读一本适合自己的书的时候,一定要把其中自己喜欢的、不能理解的、精美的语句分别做出标记,可以用不同形状的线条,不同形状的符号,再用不同颜色的笔,把文章变成五彩缤纷的。也可以在有问题的地方打上一个问号,以便下次再阅读的时候深入理解。第二步,做好旁批:阅读时,特别是我们读到能够触动到自己的一句话或者一个故事时,总是会有许多的感想,一定要及时把这些感想在对应文字的旁边写下来,可以是对文章的赞美,可以是自己的人生经验,还可以是对文章的批评。这是一种非常灵活的阅读方式,完全根据中学生自己阅读时的感觉和心情,也是保留其灵感的最好方式,有利于提高阅读水平。第三步,对优美的句子进行摘录:每一篇作品中总是有那么几句打动人的话,也有那么几句名言警句,这些都值得学生去记录在本子上面,也可以自己制作摘录书签,或者明信片,这些都凭个人的喜好。在摘录时,必须把书的名字、作者的名字等重要的信息记录下来,最好是有书的简介。第四步,做概括总结: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特点,有些文章内容特别多还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对读过的书做个大概的概括,抓住文章的重点,简要说明。第五步,写好读后感:读一本书后,一定要把自己体会到的,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写好读后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也是提高阅读水平的重要手段。读后感的字数没有限制,可以抓住书中某个点去写,也可以深入探讨整篇文章的思想。只要是阅读中得到的感受,都值得被记录下来。
3、由课内阅读向课外迁移拓展。针对中学生阅读面窄、课外阅读量小,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尚需在大量的阅读中长进的问题。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要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以课文为中心,向课外的阅读材料辐射,注重课外知识点的渗入,融会贯通。尽量做到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可以由教材的某一名篇为基点,扩展到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旨在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可以通过同一作家的一部作品扩展到其他作品,由课堂内部延伸到课堂外部,增加学生的阅读经历。还可以由整篇文章为基点,向同类题材扩展。旨在以同类题材文章为基点进行扩展,进行类比阅读,从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宽知识点与阅读面。就像这样,通过对某一个人产生的兴趣而去阅读与之相关的作品,产生连带作用,学生了解即使文章的题材是相同的,但是作者不同,也会使文章带有独特的风格。
(六)认真做好阅读评价的工作
课外阅读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标准,以定量或定性的方式,从学生阅读的效果中总结、改进,不断寻找适合学生的阅读方式、不断总结反思、不断追求阅读效果的整体活动。目前大多数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都十分低效而无序,主要还是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指导性评价,即便有评价也多是敷衍了事的。很多语文教师只管布置学生课外读书,却没有将结果总结反馈。这就要求教师建立起良好的课外阅读评价机制。这种阅读评价,是针对学生通过阅读达到的效果做出评判,提升学生在阅读中的学习态度,将为学生的进步带来更多信心,这也是评价的主要目的。这种阅读评价,既评定了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效果、阅读能力,又评定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素养,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有更好的了解和把握,以利于下一步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做好评价工作,即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阅读信心,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提高成绩,更好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同时又能使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保持快乐的心情,并将这一好习惯保持下去。
总之,课外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中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对于扩大中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中学生语言文字的鉴赏力和思想修养,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陶冶中学生的情操,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要想提高中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达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教师就必须指导中学生读一些必要的课外书籍,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就必须教给中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我们教师就必须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方能驾轻就熟,高屋建瓴,成为学生的阅读楷模,心中的偶像,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亲其师,信其道”之效,令学生形成终生阅读的好习惯。但是,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全体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努力,需要我们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继续做好中学生课外阅读工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 【发布时间】2018/6/2 12:37:51
- 【点击频次】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