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再思考
【关键词】 ;
【正文】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现已走进全国各地校园,深入到师生们的工作和学习中。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指引了新的航向。
在新课程的指引下,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道德与法制》教学做了以下思考:
一、沟通学生情感,调动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积极性
《道德与法治》课在大多数学生看来是枯燥与乏味的,因而缺乏学习兴趣。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利用课下时间走到学生中间,和每个学生谈心,讨论问题,和学生打成一片,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感到和老师谈话如逢知己。他们乐于向我敞开心扉,无所不谈。由此我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沟通了师生间的情感。
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我深知拥有过硬的基本功和较高的文学素养,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与尊敬。为此,我大量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利用抑扬顿挫的语调,缓急有致的节奏,生动活泼、绘声绘色的描述,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共鸣,使其情绪受到感染。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我都会及时予以恰当的评价,使学生不仅有成就感,而且还能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关心,从而更加积极踊跃地发言,增强了学习《道德与法治》信心,激发起新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从热爱教师到热爱《道德与法治》学科,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二、把教材与生活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等诸多方面,意在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课程与社会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发展。在构建教学内容时,我注把教材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把生活生活中积极的、有意义的题材有机地融入教材,实现课程资源的综合运用,增加教学内容的现实性与亲近感。如教学“家,温馨的港湾”时,我让学生课前寻找全家人生活的照片,用彩笔描绘或拍摄自己家居的环境,课堂上学生展示了自己的全家福照片和图画,畅谈每张照片及照片背后的故事。这样,通过真实的生活素材,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家,对我们而言是落叶所能归的根,是孤雁所能向往的巢,是江河所能拥抱的海,是航船所能靠的岸,体会到了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增强了爱家的情感。
教学时,我们应该树立生活就是教育的观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从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不断汲取营养,从亲身经历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如教学“我爱你,中国”时,我让学生广泛收集有关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和各民族风俗习惯的资料。学生热情很高,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课堂上踊跃地进行展示、交流,各抒己见。这样,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与思想品德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地了解了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感受到生活在祖国的大地上是多么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自然产生了“我爱你,中国”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让教学方法“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明确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活”的教学方法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我非常注重钻研教材,把握好要传授给学生知识的重难点,以便在课堂上能将知识合理地穿插到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随机应变。“活”的教学方法不仅仅表现在课堂教学上,还表现在对课外任务的设置上。新课程注重将学习任务设置的灵活多样。因此,我结合教材,加入自己的心思,将学生的课外任务设置成小制作、小实验、家务劳动或社会调查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成为一种快乐的精神享受。
四、学生体验生活,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教师应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运用观察、体验、探究、交流等各种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在丰富多彩的尝试与探究中展示其旺盛的生命力,在亲身体验中去感知世界,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习“明明白白消费”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到市场去调查一些商品的价格、分析价格变化的原因,再让学生搜集各种包装袋、商品说明书等,让他们仔细观察上面的各种信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合适的商品,学会辨别商品的优劣,然后再让学生去购物。结果发现有的同学买了不合适的商品。那么,买到了不合适的商品该怎么办呢?学生各自交流看法后,再指出应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及保护合法权益的途径,使其树立维权意识。这样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探究,大胆交流,真切提要到了“明明白白消费”的必要性,增强了参与社会的能力。
五、使课堂向社会延伸,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强调教学要回归生活,需要放宽视野,把学校小课堂拓展到社会大课堂,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引导学生参与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如在教学“与诚信结伴同行”这一课题时,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诚信调查”活动。学生走上社会、深入生活、调查并总结本地区在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主张与措施。他们还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诚信,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制作宣传标语与宣传牌,出黑板报等。这样通过深入社会,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理解与认识,帮助他们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了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新课程的指引下,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道德与法制》教学做了以下思考:
一、沟通学生情感,调动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积极性
《道德与法治》课在大多数学生看来是枯燥与乏味的,因而缺乏学习兴趣。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利用课下时间走到学生中间,和每个学生谈心,讨论问题,和学生打成一片,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感到和老师谈话如逢知己。他们乐于向我敞开心扉,无所不谈。由此我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沟通了师生间的情感。
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我深知拥有过硬的基本功和较高的文学素养,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与尊敬。为此,我大量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利用抑扬顿挫的语调,缓急有致的节奏,生动活泼、绘声绘色的描述,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共鸣,使其情绪受到感染。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我都会及时予以恰当的评价,使学生不仅有成就感,而且还能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关心,从而更加积极踊跃地发言,增强了学习《道德与法治》信心,激发起新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从热爱教师到热爱《道德与法治》学科,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二、把教材与生活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等诸多方面,意在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课程与社会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发展。在构建教学内容时,我注把教材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把生活生活中积极的、有意义的题材有机地融入教材,实现课程资源的综合运用,增加教学内容的现实性与亲近感。如教学“家,温馨的港湾”时,我让学生课前寻找全家人生活的照片,用彩笔描绘或拍摄自己家居的环境,课堂上学生展示了自己的全家福照片和图画,畅谈每张照片及照片背后的故事。这样,通过真实的生活素材,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家,对我们而言是落叶所能归的根,是孤雁所能向往的巢,是江河所能拥抱的海,是航船所能靠的岸,体会到了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增强了爱家的情感。
教学时,我们应该树立生活就是教育的观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从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不断汲取营养,从亲身经历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如教学“我爱你,中国”时,我让学生广泛收集有关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和各民族风俗习惯的资料。学生热情很高,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课堂上踊跃地进行展示、交流,各抒己见。这样,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与思想品德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地了解了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感受到生活在祖国的大地上是多么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自然产生了“我爱你,中国”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让教学方法“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明确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活”的教学方法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我非常注重钻研教材,把握好要传授给学生知识的重难点,以便在课堂上能将知识合理地穿插到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随机应变。“活”的教学方法不仅仅表现在课堂教学上,还表现在对课外任务的设置上。新课程注重将学习任务设置的灵活多样。因此,我结合教材,加入自己的心思,将学生的课外任务设置成小制作、小实验、家务劳动或社会调查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成为一种快乐的精神享受。
四、学生体验生活,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教师应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运用观察、体验、探究、交流等各种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在丰富多彩的尝试与探究中展示其旺盛的生命力,在亲身体验中去感知世界,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习“明明白白消费”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到市场去调查一些商品的价格、分析价格变化的原因,再让学生搜集各种包装袋、商品说明书等,让他们仔细观察上面的各种信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合适的商品,学会辨别商品的优劣,然后再让学生去购物。结果发现有的同学买了不合适的商品。那么,买到了不合适的商品该怎么办呢?学生各自交流看法后,再指出应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及保护合法权益的途径,使其树立维权意识。这样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探究,大胆交流,真切提要到了“明明白白消费”的必要性,增强了参与社会的能力。
五、使课堂向社会延伸,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强调教学要回归生活,需要放宽视野,把学校小课堂拓展到社会大课堂,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引导学生参与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如在教学“与诚信结伴同行”这一课题时,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诚信调查”活动。学生走上社会、深入生活、调查并总结本地区在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主张与措施。他们还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诚信,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制作宣传标语与宣传牌,出黑板报等。这样通过深入社会,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理解与认识,帮助他们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了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 【发布时间】2018/7/12 17:50:29
- 【点击频次】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