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学中现代教育理论的运用
——以《走进意象艺术》为例
《走进意象艺术》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人美版,在整个课本中是属于统领的位置,旨在培养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整课分为两部分内容,内容偏多,所以我把本课分为两个课时。《如何理解意象艺术》是第二课时。通过第一课时与具象艺术的对比,对于意象艺术学生已经有了初步了了解,但是对于“怪异”的艺术形象还是不认可与不理解的,而本课的学习目标为让学生理解接纳意象艺术。
在现代教育理论不断发展的今天,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日渐突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具有生命意义的人所以要求我们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要在教学中要运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讲艺术教育的今天,教育不止在传授更在尊重和激励,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因此在本课导入部分我选取了情景教学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明星MV从玩中从兴趣中入学,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高颜值明星的美与鹌鹑的丑的对比入手,诱导学生记录本课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材不是经典,只是教与学的蓝本。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的逻辑结构不等于教学过程的逻辑程序,要把教材内容加工、处理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内容。开发课程资源,首先是对教材的开发、加工和处理。同时对新知识进行扩展与引申也是深化理解新知识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扩展、引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思考程度增加,获得的印象就更为深刻。此外,扩展、引申后的知识比原知识具有更丰富的信息与外延、更易与有关知识经验连接起来。本课的教学中,在前几年的教学经验想要改变解决美术鉴赏知识性太强,模块课理论太少的两方面困难,曾尝试过比较多的方法,收获比较大的是在第二课《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中采用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利用高一鉴赏课程的知识性与高二模块选修模块的动手能力进行结合,这种尝试也让我受益匪浅,但各种尝试都有优缺点,有成功也有失败,高一美术鉴赏20课时的内容并不是所有都适用于这种方法。在观看一些优秀课例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共同点——以小见大。在日常教学中为了体现学科本位经常加深对课题的讲解,但忽视了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其实就像数学课本,例题看似最简单却是最能体现知识的题目,因此在第四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这一课题中我又回归到最初的理论知识教学,并把“理解”作为重难点,像解答数学题一样为学生总结三个步骤:1.用艺术语言直观描述画面。2.通过画面形象感受画面情绪。3.通过艺术家生平背景理解画面。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拉近学生与学科之间的实际联系。理解艺术作品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实仅仅通过理解画面本身就可以完成教学目标,教学的基本价值、基本作用、基本任务都决定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全面育人。在教学过程中以诱发学生的“主动性”为出发点,渗透“教育性”,着眼“创造性”,贯穿“实践性”。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参与,在学习中受到教育,发展能力等教学的根本目的。讨论法的运用也可以暴漏学生的知识漏洞,在老师总结讲授时可以更有侧重点,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教师的教,也要重视学生的学,创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平等对话。美术课偏重人文,更加注重人的感官体验,所以在还原图片物象时,为学生强调自身的独特世界观和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强调美术教育的本质性价值和课程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学习如何欣赏艺术品,了解有关的时代背景知识——作品所产生的社会环境。由于盖蒂艺术教育中心的研究、实验和大力推广,这一理论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人们期望,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使他们了解文化与艺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学会客观评价艺术品,具有更丰富的艺术知能。
课程改革、考试评价改革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并没有否认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而是要改变以往那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培养情感、发展能力。知识与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任何能力的生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力是知识的应用和升华,发展能力才能有效地学习和应用知识。课程的实践应用环节选取了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在学生通过三步骤分析完作品后,加上时事事件——美英法联军轰炸叙利亚,真正的把画面拉入到生活,从情感上更进一步的与艺术家想通,体现美术学科的实用性情感性价值。
最后,传统智能理论仅以人的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为依据,构建了与传统考试方式一致的智商测试方法。它关注学生的是:“你的智能有多高?”用这种典型的线性思维方法审视学生,“低能儿”理所当然应被学校教育所抛弃,这对推行素质教育、贯彻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极为不利。我们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是“你的智能类型是什么?”学生的智能无所谓高低之分,只有智能倾向的不同和结构的差别。要“正视差异,善待差异的学生观”。
参考文献:
[1]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2]陶西平《多元智能与课程改革》
[3]让·皮亚杰《发生认识论》 《结构主义》
- 【发布时间】2018/7/12 18:08:44
- 【点击频次】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