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警惕信息化环境下实验演示技能的退化
【关键词】 ;
【正文】 教育信息化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教育。一方面,为广大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不知不觉间将一些传统的重要技能丢掉了。在演示实验上的技能退化尤为突出,须加警惕:
一、忽视可见度
1.位置太低
镜头一:化学老师Z正演示用启普发生器生成氢气并还原铜,多么精彩的实验啊!却惊讶地发现许多学生眼中却是空空的。原来,直接放在多媒体桌上演示,由于实验位置太低,四分之三的学生视线被挡住了!(注:后来在某班调查得到以下数据:中等学生(坐姿)眼睛高度约1.2m,头顶高度约1.3m,而多媒体桌面高度只有0.9m。分别在0.9m、1.0m、1.1m、1.2m高度演示,班里48学生坐着能看见的依次只有11人、23人、27人、34人)
由于演示位置太低、观察对象太小、现象发生太快、前后距离太远、背景色太复杂等原因,相当多的演示实验可见度很低。但是,许多教师对此竟长期毫无察觉。
2.位点被挡
镜头二:物理老师X安排学生上台表演“瓶子吞蛋”实验,本来是十分精彩的,手却偏偏握在瓶口!
一些演示实验安排给学生上台表演,本来是非常好、值得推广的做法。但学生毕竟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所以老师应该提前进行指导,及时纠正严重影响演示效果的做法。
3.展台演示
镜头三:物理老师D和Y分别用展台演示串并联电路和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投射出来后失去整体和立体感知。
将实作实验放在展台投射,可以放大以便观察,但同时也可能会造成失去全貌、色彩部分失真、立体感减弱等问题。
二、有悖科学性
1.设计欠密
镜头四:化学老师L用量筒演示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得出“液体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结论。
有些实验,站在教师的角度觉得是很正常,却很少考虑实验与结论的严密性。如上述实验,学生会不会疑惑是试管有残留?水与水混合体积也会减小?事实上,就有老师通过实验指出体积减小的主因是压强,还有资深老师建议用“针筒压缩”。
2.整合欠佳
镜头五:化学老师L依次让学生小组上台演示镁、锌、铁、铜与盐酸的反应,共耗时十多分钟。
如果采取四组实验“同时”进行,既大大省时,又能形成鲜明对照,对形成结论更为有利。再拍个短视频,岂不很好?
3.可靠性差
镜头六:物理老师F让学生展示课前用纸制作的“飞机翅膀”,本来应气流中上升,结果因本身强度不够而失败。
实验的重要指标是可靠性(可重复),这就是要求课前要预作实验,有效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4.重说轻思
镜头七:教室传出热闹的声音时,多半是进行着化学演示实验,学生咋呼着看到的“气泡”、“沉淀”,变成“紫色”、“蓝色”等。
看到了什么不是重点,而是看到后找出隐藏现象背后的本质才是重点。 “说”的兴奋,干扰“看”的仔细,更抑制“思”的生成,这可能是我校化学学课长期羸弱的原因之一吧。
三、放任强迫症
1.必须看出来
镜头八:化学老师Y让分辨三支试管里液体(量少且不一样多)的蓝色、绿色。老师举着在教室里周游了一圈学生还是说“分不清”。事后问他,竟说“我也看不出”。
让各试管液体量一样,然后静止不动,并在后面用一张白纸衬托是有利观察的基本办法。学生实在看不出时,就不应勉强,除想法实验改进之外,也要知道人类观察力是有限的,比如人本来就难于将蓝色与绿色区分开。
2.全视频演示
镜头九:物理老师G利用多媒体实验教学到“痴迷”程度,甚至“长度的测量”也仅作多媒体动画演示,大量学生在课堂上低迷不振,成绩最后也差的离谱,44人的班A卷仅有7人合格,班平均分比年级低了13分。
随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实验教学出现视频、模拟、动画、仿真实验、数字实验室这类“信息实验”,因其具有方便易控、现象明显、可储共享等优势,受到老师欢迎。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实验的优势与劣势是并存的和相对的,不能盲目滥用,只适宜代替一些难做、不易观察、安全性不高的实作实验。
四、不派任务单
镜头十:先后将大小相同以不同的铁块和铝块分别放入清水和浓盐水中,然后大家通过弹簧秤的读数,得出浮力大小及影响因子。由于没有下派记录的任务单,学生的观察显得散乱和盲目。
受前概念影响、观察力和认知局限等原因,在复杂实验时如果不派送任务单,学生就容易各顾各观察,忽略实验过程、观察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也就得不到结构性的有用信息。
“传闻不如亲见,视影不如察形”的古训言犹在耳,教育信息化想实现以变革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潜力的美好初衷,还需要克服但推进中碰到的瓶颈、障碍、约束等问题。而且,教育早已开始从“技术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围绕学习而展开课程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实作实验不是可有可无,演示技能也绝不能退化。
一、忽视可见度
1.位置太低
镜头一:化学老师Z正演示用启普发生器生成氢气并还原铜,多么精彩的实验啊!却惊讶地发现许多学生眼中却是空空的。原来,直接放在多媒体桌上演示,由于实验位置太低,四分之三的学生视线被挡住了!(注:后来在某班调查得到以下数据:中等学生(坐姿)眼睛高度约1.2m,头顶高度约1.3m,而多媒体桌面高度只有0.9m。分别在0.9m、1.0m、1.1m、1.2m高度演示,班里48学生坐着能看见的依次只有11人、23人、27人、34人)
由于演示位置太低、观察对象太小、现象发生太快、前后距离太远、背景色太复杂等原因,相当多的演示实验可见度很低。但是,许多教师对此竟长期毫无察觉。
2.位点被挡
镜头二:物理老师X安排学生上台表演“瓶子吞蛋”实验,本来是十分精彩的,手却偏偏握在瓶口!
一些演示实验安排给学生上台表演,本来是非常好、值得推广的做法。但学生毕竟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所以老师应该提前进行指导,及时纠正严重影响演示效果的做法。
3.展台演示
镜头三:物理老师D和Y分别用展台演示串并联电路和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投射出来后失去整体和立体感知。
将实作实验放在展台投射,可以放大以便观察,但同时也可能会造成失去全貌、色彩部分失真、立体感减弱等问题。
二、有悖科学性
1.设计欠密
镜头四:化学老师L用量筒演示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得出“液体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结论。
有些实验,站在教师的角度觉得是很正常,却很少考虑实验与结论的严密性。如上述实验,学生会不会疑惑是试管有残留?水与水混合体积也会减小?事实上,就有老师通过实验指出体积减小的主因是压强,还有资深老师建议用“针筒压缩”。
2.整合欠佳
镜头五:化学老师L依次让学生小组上台演示镁、锌、铁、铜与盐酸的反应,共耗时十多分钟。
如果采取四组实验“同时”进行,既大大省时,又能形成鲜明对照,对形成结论更为有利。再拍个短视频,岂不很好?
3.可靠性差
镜头六:物理老师F让学生展示课前用纸制作的“飞机翅膀”,本来应气流中上升,结果因本身强度不够而失败。
实验的重要指标是可靠性(可重复),这就是要求课前要预作实验,有效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4.重说轻思
镜头七:教室传出热闹的声音时,多半是进行着化学演示实验,学生咋呼着看到的“气泡”、“沉淀”,变成“紫色”、“蓝色”等。
看到了什么不是重点,而是看到后找出隐藏现象背后的本质才是重点。 “说”的兴奋,干扰“看”的仔细,更抑制“思”的生成,这可能是我校化学学课长期羸弱的原因之一吧。
三、放任强迫症
1.必须看出来
镜头八:化学老师Y让分辨三支试管里液体(量少且不一样多)的蓝色、绿色。老师举着在教室里周游了一圈学生还是说“分不清”。事后问他,竟说“我也看不出”。
让各试管液体量一样,然后静止不动,并在后面用一张白纸衬托是有利观察的基本办法。学生实在看不出时,就不应勉强,除想法实验改进之外,也要知道人类观察力是有限的,比如人本来就难于将蓝色与绿色区分开。
2.全视频演示
镜头九:物理老师G利用多媒体实验教学到“痴迷”程度,甚至“长度的测量”也仅作多媒体动画演示,大量学生在课堂上低迷不振,成绩最后也差的离谱,44人的班A卷仅有7人合格,班平均分比年级低了13分。
随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实验教学出现视频、模拟、动画、仿真实验、数字实验室这类“信息实验”,因其具有方便易控、现象明显、可储共享等优势,受到老师欢迎。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实验的优势与劣势是并存的和相对的,不能盲目滥用,只适宜代替一些难做、不易观察、安全性不高的实作实验。
四、不派任务单
镜头十:先后将大小相同以不同的铁块和铝块分别放入清水和浓盐水中,然后大家通过弹簧秤的读数,得出浮力大小及影响因子。由于没有下派记录的任务单,学生的观察显得散乱和盲目。
受前概念影响、观察力和认知局限等原因,在复杂实验时如果不派送任务单,学生就容易各顾各观察,忽略实验过程、观察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也就得不到结构性的有用信息。
“传闻不如亲见,视影不如察形”的古训言犹在耳,教育信息化想实现以变革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潜力的美好初衷,还需要克服但推进中碰到的瓶颈、障碍、约束等问题。而且,教育早已开始从“技术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围绕学习而展开课程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实作实验不是可有可无,演示技能也绝不能退化。
- 【发布时间】2018/7/12 18:14:56
- 【点击频次】429